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著名拳种,它包含的每一项内容就是一种信息。现代信息[1]1-6技术可以使太极拳的丰富内容变为多媒体信息,不仅在国内而且可以在世界范围传播这些信息。太极拳多媒体信息不是零散分割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这个系统的旨意是向人们提供服务,因此我们称为“太极拳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1 多媒体的基本原理:关于多媒体[2]13概念的界定及其运用的方法。
2.2 信息与系统的方法:关于信息、系统[3]20的概念界定及其运用的方法。
2.3 文献资料法:太极拳多元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4 逻辑法:分类归纳,分层归纳,综合整理。
对多媒体、信息、系统和太极拳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四个重要概念给出定义。
形成太极拳信息库,主要有八大内容:
4.1 太极拳史
4.1.1 起源
太极拳历史的一般信息体:
以陈氏太极拳为源头,叙及清初陈王廷晚年造拳的事实,及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中有二十九势被编入其太极拳套路的有关资料。[4]351
太极拳历史的层次信息体中可深入展开的知识:
陈王廷年老时身伴“《黄庭》一卷”,说明陈已不是“披坚执锐”身强力壮了,而是“年老残喘”需要以气养生,因此他将注意力集中到《黄庭经》上来,用其指导自己延年益寿。
太极拳历史的层次信息体中的学术讨论范畴之一:
陈王廷造拳与“教下些弟子儿孙”有关,他教拳是要使子孙们“成龙成虎”,而不是首先从养生出发,什么“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实在是不适合小孩子练习,应该说技击是他造拳和教拳的根本出发点,这可以从陈氏太极拳的原始套路、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与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对照中得到答案。[4]350-351
太极拳历史的层次信息体中的学术讨论范畴之二:
以陈氏一脉为太极拳起源是权威性强、经由考证可信度较高的公认之说。除此,还有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内家拳起自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说、《明史》中的两种张三丰说法及后人之张三丰创拳说、王宗岳创拳说等可供讨论辨析。
4.1.2 演变
太极拳演变的一般信息体:
陈氏太极拳老架第一路间有窜蹦跳跃、发劲和震足等动作,年老体弱者较难适应。到陈长兴时是转折点,他传于杨露禅,继之杨露禅外传永年,武禹襄问业杨氏。杨露禅扬弃较难的动作,改编了原有套路,艺播京城。其三子杨健侯修改为中架,次子杨班侯练杨式太极拳小架,其孙杨澄甫时定型为大架杨式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编制简化太极拳就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师承陈长兴一脉的陈发科,晚年对陈氏太极拳老架第一路作了一些修改。
杨露禅在京授徒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后又拜杨班侯学杨式太极拳小架,全佑子吴鉴泉传父之小架太极拳,遂演成吴式太极拳。
陈有本略去陈式老架的某些高难动作,师承陈有本的陈青萍所传则为陈氏太极拳新架,增加了“圈”的练法,拳架小巧,动作缓慢。该小架太极拳传至和兆元时形成了“赵堡架”,传至李景延时形成了“忽雷架”。而传武禹襄的小架,后自成武式太极拳,又传李亦畬,继传郝为真,再传孙禄堂,经孙氏融会创造遂成为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演变的层次信息体:
可深入展开的知识:李亦畬将武禹襄、王宗岳及其本人对太极拳的论述手抄三本保存,被近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石。陈氏十六世孙陈鑫是陈氏世代拳学的著书立说者,他的理论使陈氏太极拳在技术演变过程中,于理法上得到了总结和承传,是太极拳理论发展的一块里程碑。
学术讨论范畴之一:
王宗岳的师承缺少考证,武禹襄时才见其《太极拳论》。
学术讨论范畴之二:
陈王廷造拳的原始名称中还没用“太极”二字,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出现之后这些拳术才冠以“太极拳”名。
学术讨论范畴之三:
在陈氏太极拳后形成的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基础上,新中国首先以杨式太极拳为蓝本,简编成24式太极拳,后又编制了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以及五式流派的竞赛套路。上世纪90年代推行竞赛太极拳、剑、推手套路,继之产生了8式、16式太极拳。为了适应竞技运动的需要,21世纪以来已采用指定难度动作编制太极拳的方法进行全国性的高水平比赛。因此,太极拳的发展不仅有传统太极拳流派,又有各种简化太极拳和新创编的各式太极拳,现在还有竞技太极拳。以完成难度动作质量为评判重要方法之一的竞技太极拳的运动风格已与传统太极拳有很大区别。
4.2 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流派的一般信息体:
4.2.1 五大流派
由陈氏太极拳演变形成的五大太极拳流派是太极拳一般信息体的基本内容。其多媒体画面应先显示太极拳的五式流派系列构架,画面中要有一个按钮,浏览时点击该按钮可依次查看各式太极拳的介绍。
陈式太极拳有老架和新架以及在新架基础上产生的赵堡架。老架套路有十三势和炮捶二路,十三势的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动作呈螺旋缠绕运行,意贯四梢,气沉丹田,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炮捶的特点是气势雄壮,刚猛有力,多震脚发劲,窜蹦跳跃,闪展腾挪。新架套路的特点是宽大低沉,动作柔和平稳;在新架基础上产生的赵堡架,其特点是小巧紧凑,又称新架中的小架。
杨式太极拳是由陈式派生出的一大太极拳独立流派,其特点是拳式舒展,身法中正,轻灵自然,呼吸平缓。
武式太极拳的流派特点是结构紧凑,舒展缓慢,立身中正,虚实分明,出手不过足尖,注重内劲修炼。
吴式太极拳是在小架太极拳基础上,去掉发劲、跳跃、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而形成的又一太极拳流派。
孙式太极拳具有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和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该流派架高步活,柔缓轻灵,开合活步,进退相随。
太极拳流派层次信息体:
4.2.2 其他流派
有和式太极拳、太极五星椎(李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六合八法拳等。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在画面中展示某式太极拳的文字介绍和该拳的录像内容,即以一页画面中的一半展示该式太极拳的文字简介,又以另一半画面播放反映该式太极拳技术风格特点的运动录像。
4.3 太极拳人物[5]27-35
太极拳人物的一般信息体:
4.3.1 创始人
有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
太极拳人物的层次信息体之一:
4.3.2 重要传人
有陈长兴、陈有本、陈青萍、陈鑫、陈发科、陈照丕等,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傅钟文等,李亦畬、郝为真、郝月如等,吴英华、马岳梁、王茂斋、杨禹廷等,孙剑云、孙叔容、孙婉容、孙宝亨等。
太极拳人物的层次信息体之二:
4.3.3 当代名家
有顾留馨、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冯志强、李秉慈、门惠丰、李德印、杨振铎、曾乃梁、乔镖、和有禄、钟振山等。
太极拳人物的层次信息体之三:
4.3.4 太极拳优秀运动员
有解放后老一辈选手张继修、徐毓茹等,还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优秀运动员苏自芳、李承祥、丁杰、陈思坦、王二平、林秋萍、高佳敏等。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介绍太极拳人物要有照片和文字介绍,一页画面一半放照片一半写文字,文字要有人物的生卒年份,古人所用名和字可分别写,注明哪个时期和籍贯的人物。
4.4 太极拳技术
太极拳技术的一般信息体:
4.4.1 太极拳传统拳、械套路
包括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刀》、《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剑》、《孙式太极拳》等。
太极拳技术的层次信息体之一:
4.4.2 太极拳推手
包括沙国政的《太极拳对练》,国家编制的《太极拳推手》,曾乃梁、陈思坦的《新编太极拳对练》,李秉慈的《吴式太极推手及粘黏杆》和各种音像制品等。
太极拳技术的层次信息体之二:
4.4.3 太极拳新编拳、械套路
即国家编制的《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八式、十六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简化套路》、《陈式太极剑》等。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每个套路和推手的技术要有录像,每个套路或推手的技术要有简略的文字和语音介绍,还应该说明该套路或推手技术产生的时期、创编者及何种出版物出版。
4.5 太极拳典籍
太极拳典籍的一般信息体:
4.5.1 经典著述
有陈王廷的《拳经总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打手撒放》,李亦畬的《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太极拳经谱》等。
太极拳典籍的层次信息体之一:
4.5.2 近代论著
有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唐豪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吴图南的《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吴志青的《太极拳正宗源流》等。
太极拳典籍的层次信息体之二:
4.5.3 当代著作
有顾留馨的《太极拳术》,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周稔丰的《太极拳常识》,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编的《太极拳运动》,吴猛侠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等等。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每篇经典,篇幅少的可全文载录,注明作者和产生的年代。字数多的著作,应注明作者和产生的年代,介绍书的目录和主要内容。通过录像将书的封面展示出来,也可将书中的精彩章节、段落文字扫描显示。书著的排列应以成书年代先后为序。
4.6 太极拳的科学研究
4.6.1 太极拳的生理学研究
如对练习太极拳前后的生理学观察、对太极拳运动强度与规律的研究、对太极拳练习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的研究等。
4.6.2 太极拳的解剖学研究
如对太极拳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和对太极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等。
4.6.3 太极拳的生物化学研究
如练习太极拳对血脂、血清钙磷、骨密度等指标影响的追踪研究、对老年人内分泌代谢影响的研究、以及从分子生物学入手深入研究太极拳对淋巴细胞、白细胞因子、血清浓度的影响等。
4.6.4 太极拳的生物力学研究
如对太极拳改善人体姿势控制的原理、对老年人动态平衡及反应时间的影响等的研究。
4.6.5 太极拳的心理学研究
如太极拳对我国老年人心理效益影响的研究、对中老年人情绪紧张度影响分析的研究等。
4.6.6 太极拳的历史研究
如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太极拳发展脉络的梳理、对20世纪太极拳变迁的研究等。
4.6.7 太极拳的文化研究
如对中外业余太极拳练习者锻炼动机及跨文化比较、对太极拳的文化学研究、对太极拳养生文化的考证、对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等。
4.6.8 太极拳的技术研究
如对太极拳使用方法的论述、对太极拳刀剑杆散手的论述、对太极拳要义的论述等。
4.6.9 太极拳的其他研究
如太极拳论谭、太极拳精论集、太极拳辞典等等。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每一类的研究成果要有重点地介绍1个或2个研究项目的第一作者及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4.7 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发展的一般信息体:
4.7.1 太极拳发展中的社团[6]32-36
(1)1900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四民武术社,教授的武术内容中有太极拳。
(2)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曾聘请吴鉴泉教授吴式太极拳。
(3)1911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发起人李瑞东曾拜杨露禅等为师,研习太极拳、剑。
(4)1912年在北京成立的北平体育研究社,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等教授太极拳,举办太极拳专修班。
(5)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中华武术会,传授内容中也有太极拳。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近代、当代各种拳社很多,可重点介绍典型、著名的拳社,如:精武体育会、永年太极拳社、鉴泉太极拳社等。
太极拳发展的层次信息体之一:
4.7.2 近代的太极拳活动
太极拳进入学校教学的最早历史是在1914年,由太极拳家郝为真应邀担任河北永年县十三中太极拳教师开始。太极拳,包括推手等四、五种是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开设的课程之一,各地有14家国术馆设有太极拳课程。太极拳家吴鉴泉曾应聘在上海国术馆的内家拳场授课。当时的教育部在1936年颁布的《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概要》中,规定了太极拳是国术授课的内容。[6]38-40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
摘录近代有关媒体报道的太极拳资料,通过现代信息版面展示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太极拳活动,使人们了解近代太极拳社团组织和太极拳在当时开展的概况。
太极拳发展的层次信息体之二:
4.7.3 新中国对太极拳的高度重视①2006年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普及五十周年邯郸市展览馆有此展出内容。
(1)1952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
(2)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体育学院将太极拳介绍给日本朋友,周总理对松村谦三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3)1978年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写了“太极拳好”。
(4)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的照片等。太极拳发展的层次信息体之三:
4.7.4 新中国太极拳的国内重大活动和赛事
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将太极拳列为竞赛项目以后,太极拳在每年的国内武术比赛中均作为竞赛项目。1986年太极拳、剑和推手被单列为运动竞赛项目。1991年国家体委颁布《太极拳、剑竞赛规则》和《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1983年第五届全国体育运动大会期间,500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在上海表演太极拳。199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太极拳表演。2001年海南举行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同年,回归后的香港举行了15000多人的太极大汇演等。
太极拳发展的层次信息体之四:
4.7.5 新中国太极拳的国际交流、传播与发展
198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太极拳是竞赛项目之一。1986年的天津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8年的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武术节等都有太极拳比赛。1987年日本横滨举行的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和1991年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也将太极拳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而且以后每届此类赛会均有太极拳比赛。太极拳还作为我国专列的单项国际邀请赛赛制定期举行。
1991年起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相继举办多年。1992年起河南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焦作太极拳年会以及山西杨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持续开展。太极拳已传播到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200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将每年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中国夏令营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特色活动,其中每届均有太极拳表演、讲座和举办培训班,应邀前来的中外大中学生和其他人员络绎不绝,他们通过学习太极拳感受中华文化。我国的太极拳名师、教练、优秀运动员出国讲学、援教、交流和表演访问促进了太极拳世界性的广泛传播。
多媒体信息展示要求:采用文字、图片、声音和录像滚动播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新中国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进行国际交流的情况。
4.8 人机互动的思考题与题解
4.8.1 思考题:(下为一组示例,含10个问题)
(1)谁是陈氏太极拳的造拳人?
(2)陈长兴传拳给谁而后产生了杨式太极拳?
(3)太极拳有哪五大流派?
(4)“活步开合,进退相随”是哪式太极拳的特点?
(5)《太极拳论》的作者是谁?
(6)精武体育会聘请谁教授吴式太极拳?
(7)永年太极拳社是1946年由马公愚、傅钟文在何地发起成立的?
(8)1914年谁应邀担任河北永年县十三中太极拳教师?
(9)请分别说出马岳梁、傅钟文是哪两位太极拳名家的女婿?
(10)“太极拳好”是谁的题词?
4.8.2 题解:(下为一组示例的答案,有10个答案)
(1)陈王廷。
(2)杨露禅。
(3)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大流派。
(4)孙式太极拳。
(5)王宗岳。
(6)吴鉴泉。
(7)上海。
(8)郝为真。
(9)马岳梁是吴鉴泉的女婿、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女婿。
(10)邓小平。
4.8.3 得分
答题正确,一题1分,10分为满分。获得9-10分为优秀,7-8分为良好,5-6分为中等,4分为及格。
4.8.4.说明
每10题为一组,本服务系统在配制触摸式多媒体硬件设备时,可设计若干组思考题和题解供使用者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通过人机互动,测试自己对太极拳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该部分人机互动的内容可进一步分类拓展为太极拳试题库。
本研究建立的太极拳信息服务系统由八个部分的信息组成,即太极拳历史、太极拳流派、太极拳人物、太极拳技术、太极拳典籍、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太极拳的发展和人机问对的题目与题解,限于篇幅其中反映的具体信息内容仅为部分示例,读者可以据实扩充和修改。
本研究建立的每一项信息都力求成为系统信息,如太极拳演变信息,过去只讲传统太极拳,现在将技击太极拳、健身太极拳、竞技太极拳都作为变化发展过程的信息加以介绍;如在人物信息中改变了过去只介绍创始人和主要传人的信息,而增加了当代名家和优秀运动员系列;又如太极拳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过去只列举传统方法研究的成果,现在将高科技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列入其中,使它的科研信息较全面,更具有时代特征;再则,人机互动的信息反馈体现了多媒体的功能,题目和题解简单易答,有利于太极拳基本知识的掌握与传播。
本研究是建设中国武术博物馆编写陈列大纲进行总体设计时的一个预研究课题。选择太极拳这个具有高知名度拳种的信息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八个部分的一般信息体和层次信息体开展学术探研,收集典型信息作为核心的服务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功能提出展示的方式和要求,为配置触摸式显示屏提供了纲目脚本,为拓展信息范围、持续收集、充实太极拳信息资料形成了一个信息系统框架,也为今后的其他研究成果进入中国武术博物馆陈列大纲的设计序列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样式。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沈被娜、刘祖照、姚晓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徐继生.系统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4]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5]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6]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