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文化制约性因素分析

2010-08-15 00:54詹学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詹学德

(襄樊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文化制约性因素分析

詹学德

(襄樊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文化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薄弱,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方式和途径单一,影响了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克服这些因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思想文化障碍

中共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1],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需要走向大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阶段的一项神圣的任务。同其它地方相比,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而道远,存在着许多制约性因素需要克服,存在着许多障碍需要跨越。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广大农民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进步,由传统的、旧式的农民转变成新式农民,才能完成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因此,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应该建设新农民。旧式农民和新式农民主要差别不在于农民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异。现在农民的思想文化状态不能适应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将成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成为制约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因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广大农村强村富民的科学理论,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需要走出理论层,走出领导层,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的指南。[3]这也需要广大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增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解力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作用。目前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现状将严重影响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城镇居民偏低很多。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差悬殊,这充分说明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尽管如此,农村居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又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往往会选择留在城市,文化程度稍高的青年农民也都到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镇去打工或经商,老弱病残留守在农村,文化程度更低。

在道德素质方面,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地方农民甚至在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方面也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抢劫、盗窃、吸毒、贩毒、嫖娼、婚外情、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村聚众赌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但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那种原本淳朴的民风。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能力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和使用新科技,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严重落后,城乡经济差别加大。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坚实的智力支持。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仅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推动农村进步必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相结合,需要大批掌握农业科技的人才、管理人才;农村旅游业开发,需要大批外向型、服务型人才;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多样化,需要大批综合服务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光靠城市支持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农民中产生才是长久之计。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关键是人才建设,只有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大规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手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才能真正地走上富裕的道路。因此,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农民问题素质的提高关键是教育。从农村社会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和引导,要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接受科学理论,新闻媒体等宣传机构要大力宣传农村淳朴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等,抨击聚众赌博、吸毒、贩毒、嫖娼、婚外情、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4]农村党员干部用教育的方法引导农民履行义务,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积极健康向上。

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农民群众是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以适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基本确立,科学文化水平比以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四是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强化等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述主流思想相反的是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又有抬头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受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终守故土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这些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与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求的差距甚远。

在一些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随着农村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不少农民表现出对政治很冷漠,对政治活动冷淡、疏远甚至逃避,缺乏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现在一些农民,只顾挣钱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村集体里的事务不管不问,对于各种选举活动反应冷淡,甚至出现了买卖选票的事件。农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大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有抬头上升的趋势,搞公益事业,修桥修路,建学校要这些农民掏钱比割肉还疼,但是修庙、修祠堂、抬神游行却非常热衷。这些都与新农村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转变这些农民的思想观念是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农民保守、懒散的思想观念表现在不思进取,想过好日子但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治富,而是坐等政府的资助,僵化、陈旧、急功近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阶段许多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基本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而其思想观念意识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这就造成了农民现阶段发展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新的发展观念或者社会意识作为农民的指导,而这正是现在农民所缺乏的。没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引,农民很可能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而停留在温饱的水平之上不思进取。所以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和系统的思想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现代社会的公民、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是十分必要的和刻不容缓的。

农民群众观念更新需要在农村不断坚持解放思想。推动城乡交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广大农民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在与城市经济组织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都获得了很大变化,自身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应当充分肯定,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农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弱化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发展。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削弱,核心地位受到冲击,无力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如果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不了农村市场,不健康的东西自然就会来占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使已经解体的传统社会群体,包括宗族、宗教、黑社会等团体重新聚合,且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不断上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农村地区黑恶组织不断勃兴,流氓、娼妓、乞丐等重新滋生,这些正是不健康、落后、丑恶和腐朽文化滋长的土壤。如果让这种文化不断蔓延,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可能实现。

部分农村党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把过去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来应用,旧瓶装新酒,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甚至有丧失领导权的危险。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下,村党支部只有把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领导方式、方法转换到民主的、法制的、服务的、示范的方式和方法上来,才能在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体现领导核心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思考怎样才能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没有创新的精神是不行的。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容易侵蚀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生活,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在党性原则与个人利益取舍上步入误区;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往往引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的违法乱纪行为,导致平等竞争变为特权竞争、关系竞争,出现一些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现象;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使有些农村党员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群众利益;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就有可能使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观念淡化,甚至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凡此种种,在农村基层干部的身上必然有所表现,群众由此也会对干部产生漠视乃至对立心理,严重的将会使农村干部失去群众。部分农村党员特别是党的基层干部贪污腐败,多吃多占,威信难存;个别村干部巧立名目,利用公款吃喝,胡乱开支,非生产性开支过大,违反了费用限额开支的规定,群众意见很大,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对农民群众的意见听而不闻,敷衍塞责;有的滥用职权,为政不公、为政不廉、优亲厚友,个别的甚至违法违纪,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党员干部存在侵害群众利益;少数干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甚至贪图虚名、追逐名利,热衷于“形象”“政绩”工程,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农村基层组织会越来越脱离农民群众,从而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将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农村的工作实际,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党员干部用教育的方法引导农民履行义务,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用民主的方法决策村务,用办实事的方法团结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四、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方式和途径单一,影响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于普通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对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也是目前我国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方式和途径单一的反映,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当前对农民思想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落后单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等也进入寻常农家,封闭的农村逐渐走向了开放,普通农民能够通过各种传媒直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重大事件,农民的理论水平、个人素质和思想觉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时还热衷于读报念文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而是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讲空了,讲偏了,不切实际;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农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所宣传的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远,因而收效甚微。空洞说教式的方式造成农村部分地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无力,理论教育无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无法把理论教育与农民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农村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显然不足。

农民的思想教育主要依靠媒体影响和会议灌输两大渠道,前者无序,后者无趣,客观上削弱了教育效果。[5]对农民思想文化教育不注意把握农民的新动向,没有体现前瞻性,特别是没有注意及时了解并抓住农民群众思想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没有及时回答群众在生活、思想和意识形态里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没有为农民群众扫除认识上的盲区。农民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农民教育体制被封闭、垄断、弱化。农民教育要比过去有新的改进和内涵,更扎实,更有实效,对农民的确有帮助,这才是求真务实的新农民教育。

在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就是要给农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对农民教育,他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他认为,农民是分散的、落后的,教育农民和改造小农经济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是教育。教育,便是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知识改变农民的命运,教育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知识的补给,眼界的开阔,会对中国农民产生很大影响,它可以引导着农民对文化追求的提升,对文明生活的向往,使农民成为一个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公民。

五、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薄弱,严重束缚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农村思想文化基础设施是为农民开展思想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满足了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对娱乐的向往、对技术的需求等方面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农村目前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少改善和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物质条件,束缚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思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也有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说,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比城市文化经费投入少47%。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截至2004年7月,全国农村38240个乡镇中有23687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思想文化基础设施总体上较为薄弱,再加上一些地方集体经济不强,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制约,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能力较弱。篮球场、乒乓桌、图书室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校,棋牌室大多在老人活动室内,村居文体活动场地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呈逐级弱化的趋势,贯彻上级精神、党的政策,有人这样说“市县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越来越多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地增强,许多农民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作为对农民实施思想文化教育的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把农民们召集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

由于部分村干部存在对思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把思想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抓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只投入不产出,不能产生或很少产生经济效益,抓与不抓无关大局,表现为不断削减思想文化教育的经费,由此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农村思想文化的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农村居住户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思想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现有的农村思想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另外,大部分村思想文化设施只重文化娱乐,轻教育引导,棋牌室、电视室热热闹闹,图书室、阅览室冷冷清清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思想文化设施功能较为单一。

农村过去思想文化宣传的主要设施是有线广播,随着电视的普及,各地有线广播作用逐步谈化,其地位已不再被人们所认识。现在村级广播室几乎荡然无存,新的村级宣传工具还没有出现,农村最基层的宣传形式就出现了断层。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还在滑坡。电影院没了,文化站散了:乡镇电影院不放电影,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乡镇电影放映队解体,放映员纷纷改行,机器设备闲置生锈,电影院变成了游戏厅或商品市场。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不少地方的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黄色粗俗的表演在农村此起彼伏,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新型的农民;新农民,必须有文化,有知识,教育便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条必经之路。

加大对广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是提高我国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的基础。通过教育和宣传,改变部分村干部对思想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片面性,使他们确立思想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政府扶持下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村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当然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的思想文化障碍还有很多方面表现,这些障碍不清除,就不能完成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3] 胡洪彬.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17.

[4] 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44.

[5] 曹根记,钟义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45.

Restr ictive Factors on Ideo log ica lCu lture in the Popu lar iza tion of Con tem porary Ch ina Rura l A rea M arx ist

ZHAN Xue-de
(Schoo lof Econom ics,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X iangfan University,X iangfan 441053,China)

A tp resent there arem any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M arxist.They are low er levelof farm er’s ideo logicaland cu lturalqualities,stale ideas,incapability of som e p rim ary institutions and unp rom ising infrastructure for ideo logicaland culturaleducation.In order to furtherp romote rural contempo2 rary ChineseM arxism popularization,these factorsm ustbe overcom e.

M arxistpopularization;Rural areas;Ideo logical and cultural barriers

A 8

A

1009-2854(2010)09-0020-06

(责任编辑:陈道斌;编辑校对:江 河)

2010-08-28;

2010-09-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d076)

詹学德(1964—),男,湖北谷城人,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