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如今,社会新闻正在占据越来越多的报纸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时段。以报纸为例,如果说党报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没有大张旗鼓地用更多的版面登载社会新闻的话,晚报、都市报、生活报等报纸则时常由社会新闻扮演着主角。新闻媒体重视报道社会新闻,这既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结果,又是遵循新闻规律的理性选择。但是,在这种以“量”取胜的繁荣外表下,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冷静下来,对如何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多做“质”的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这个新闻种类才能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最关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社会新闻理念,用更先进的新闻理念指导社会新闻业务的开展。公共新闻理念和社会新闻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而且在内涵上具有先进性。因此,公共新闻理念将会深刻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共新闻运动最先在美国兴起。这个运动的主导思想是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共事务中去,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媒体和记者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这个被称为“媒介新定位”的公共新闻运动,被认为是当时面临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的美国新闻业的希望。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杰伊·罗森教授,他被称为“公共新闻学之父”。
美国最早的公共新闻是在竞选报道中出现的。1990年,堪萨斯州威奇托市的《威奇托鹰报》联合当地一家电视台在报道竞选活动的过程中,先进行了民意调查,拟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并据此在新闻报道中进行了议程设置。同时,报社还组织印刷了简明易懂的选举指导,并设扫盲学习班等。通过采取种种措施激发公众参与选举的热情,并提高其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通过媒体的介入和努力,更多的人参与了选举活动。这场由《威奇托鹰报》主编戴维斯·梅里特和杰伊·罗森积极倡导的活动标志着公共新闻运动的开始。
随后,公共新闻运动从政治选举扩大到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美国新闻学界对公共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在一篇题为《公共新闻的成果》的文章中列举了多个案例。例如,1993年一家名为《夏洛特观察者》的报纸在报道一场当地居民因种族矛盾而爆发的冲突时,没有花大量时间去报道冲突场景和故事,而是记者亲自进入该地区,对冲突双方进行详细地调查和访问,请他们就事件发表意见,然后把各方的观点都在报纸上加以客观反映。在报社的努力下,居民开始选举代表组成代理机构,专门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拿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防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可以说是公共新闻运动中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由此可见,公共新闻理念的基本主题思想就是努力使新闻媒体介入公共生活,并协调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新闻和公共新闻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而这一点正是实现从社会新闻理念到公共新闻理念跨越的基础。正因为两者的关注点相同,彼此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才能保证这种理念的跨越不会偏离轨道。但是,社会新闻和公共新闻又有明显的区别。社会新闻的侧重点在于报道的内容,它是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在这里,变动的事实即新近发生的事实,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才是题材上具有独特性的一个新闻种类,是从内容上对新闻分类的结果。所谓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内容。社会新闻不是一种文体、一种体裁,除了从内容上加以区分以外,其表现形式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公共新闻的侧重点在于报道的内涵,它是在公民政治民主意识、社会公共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全新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新闻媒体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介入与导向,目的是要激发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
与社会新闻相比,公共新闻理念在内涵上具有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的单向性新闻传播模式里,作为信息源的新闻机构是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对传播过程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作为受众,强调的是被动接受意识。这种新闻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虽然后来的双向传播模式在理论上重新确立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践上,也只是低层次的以受众反馈等形式在新闻选题和新闻来源上做了一些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受众的地位。而公共新闻把受众定位为“公众”,更强调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互动与对话,是对传统受众理论的一种颠覆。
传统的社会新闻在满足受众了解大千世界、人生百态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有些内容过度猎奇、报道中存在的纯客观描写和报道角度不恰当等,这些情况都使受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产生了疑问。公共新闻不仅克服了传统社会新闻存在的这些弊病,而且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再认识。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政治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的社会中,媒体应该逐渐“还权于民”——让民众真正地、完全地享有知情权、舆论权以及话语权,并为这种“民权”搭建一个释放的公共平台。
传统的社会新闻往往只是机械地反映新闻事实,而公共新闻理念对新闻本质做了深入挖掘:新闻的本质不仅仅是客观反映新闻事实本身,还应包括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对社会生活的主动介入和能动性改变。公共新闻理念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让社会各方的思想观念在这里交锋撞击,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及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公共关系的目的。
公共新闻理念对传统的社会新闻理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它将会深刻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新闻媒体是收集信息、发布新闻的信息集散地。它只对事实负责,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和旁观者;它关心的只是矛盾和冲突,而不解决影响稳定与和平的问题。而在公共新闻理念中,媒体不仅客观报道新闻事件,还引导受众参与讨论公共话题,解决社会问题。它的目的不只是仅仅关注矛盾和冲突,更倾向于如何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公共生活的和平与稳定。
公共新闻打破了专家、社会名流、政府官员等新闻来源占主导地位的新闻套路,开始向民间回归。公共新闻的选题一般来自民间,来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选取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它是自下而上的,不象传统媒体,仅仅是邀请专家学者和决策层精英来设置议题。因此,它解决了“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两难问题,让民间关注真正上升为公共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
在报道方案的制定上,媒体的新闻策划以民间、社区生活为基点,将报道的问题向多方位聚焦,对民众关心的公共问题给予长时间的关注,直到问题的各方面都为民众所了解,使他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对策。在报道方式上,公共新闻不再停留在报道事件冲突和戏剧性的一面,更多的是深挖事件的内因,报道事件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不是对极端反常情况的一味追求,而是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予更多的关注;不是主观地灌输记者的个人观点,而是陈列各方意见,客观地表达公共言论。
一直以来,新闻存在的价值是新闻机构向受众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而真正民主政治的发展,则必须要有信息的分享体和谈论信息的公共场所,公共新闻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平台,打开了公众介入公共讨论的大门。因此,它面向的是“公众”而不是“受众”,它的核心在于它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邀请公众参与公共讨论和议程设置,要求公众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信息。这样,受众对新闻的消费过程就成为一个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的受众参与过程。
公共新闻理念是以“公共利益”为最高理想的,公共新闻理念作为一种专业理念,不仅仅是媒介技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结果,更是新闻业应对传媒全球体系、新闻自由主义、社会批评等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和策略。公共新闻理念是与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一脉相承的,其创新模式和实践都是以“公众责任”作为理想基石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社会新闻在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进行自我调整,而公共新闻理念既和社会新闻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又在内涵上具有先进性,因此公共新闻理念必将对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产生深远影响。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用公共新闻理念指导社会新闻业务更好地开展。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颜志香,万军.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探析[J].新闻界,2009(6).
[4]李洋,唐远清.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与前景[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
[5]李新红.公共新闻:新闻媒体“公共服务”理念的回归[J].东南传播,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