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章睿齐
我叫晓文,是位男生,今年18岁,正在某重点中学读高三。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我很恐慌,感觉自己要名落孙山了,上语文和英语课时,老是走神,这两门学科的成绩也很不理想。
我一直对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科目比较感兴趣,而且学得也好。读初中时我就不喜欢背东西,凡是需要背的科目都学不好。到了高三,我进了理科班,不用再学政治、历史这些科目,但语文、英语是高考必考科目,还得学。因此,一上语文、英语课时,我就感觉时间特别长,就想象在家看电视或在操场打球时的情景,这样时间就过得快了。但到后来,连上数学、物理这些课时,我也开始走神。老师讲数学题时,我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再回过神来的时候,老师已经讲完好几道题了,这时我就会把老师的板书抄在书上,等课后再看。后来,竟然发展到考试时也会分心,有时一道题会读好几遍,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现在看电视、玩游戏时,都会有分心现象。我现在是不是得什么病了,怎么会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办?
学习分心是许多学生和教师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了解并克服学习分心对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分心”是一种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心理现象,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或者翻阅其他书籍,或者摆弄文具,或者东张西望……学生在课堂上一旦出现分心现象,就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晓文是一个不喜欢文科的学生,初中时上政治、历史等课时,就觉得特别累,这时晓文的情绪是焦虑的。当人焦虑时,就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这种难受的状态,就好比是从火灾现场出来的人要找水喝一样。而不同的人降低焦虑的方式不一样。晓文就是用想象在操场上玩球,看电视之类的事来缓解焦虑。他课后认为自己不应该分心,上课应专心听讲,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下次上课还是控制不住地分心。久而久之,在上课与分心之间就建立了条件反射,在天长日久的不断增强循环、不断放大过程中,上课与分心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即一上课就分心。这种状态,慢慢地泛化到其他学科中,进而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他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产生了一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心理状态。因此,积极情绪降低,消极被动地认为自己这种分心的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病态,并产生了恐慌。
调整晓文的错误认知,改变其认为自己分心状态很严重的印象。
首先,人“走神儿”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并不是每次“走神儿”都是分心。如对往事的回忆:即由现在提到的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以前发生的相关事件,是一种联想记忆,是对以往知识的提取。再比如:听到飞机的声音,就想到在家看电视时看到过飞机,紧接着就想到看电视时还看见过其他内容……
有时候“走神儿”是无意识行为。如手头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时,对熟练的一种或几种工作可以不用关注,但能做得很好。这是注意的分配现象。比如在玩游戏时,由于其玩过很多次,对游戏已经完全熟悉了,有些地方不去注意也会顺利通过,这时,大脑里可能出现暂时的空白或一闪而过的念头。有些分心也是正常的。上课时想一些与老师讲课无关的内容,这是因为课程太枯燥或听不懂,或是自动运行的分心程序。
其次,告诉晓文明了自己更多不分心的状态,让其树立信心。比如参加团体活动时之所以不分心,是因为在操场打球时非常积极主动。背自己喜欢的物理公式时不会分心,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在进行这些事情时,因为情绪是好的、积极的,心思是专注的,所以,不会分心。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告诉晓文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就一定能解决分心状况。
另外,在建立信心的同时,也要让其认识到,要改变现在这种分心状况,需要坚持与努力。因为从初中开始到现在,他差不多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去“锻炼”自己这种分心的状态,要消除需要一个过程。
最后,可以教晓文学习一些正确的小块肌肉绷紧放松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让其进一步明确,大脑是受控制的,一定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关注自己刚才做了什么,要注意现在做的是什么,并希望或期望将来能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同时还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来调节,它除了生理上的作用外,还能有效阻断分心思绪。深呼吸时最好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为自己鼓劲,这个自我暗示非常重要。
只要按照以上几个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并且不断实践,分心现象是完全可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