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

2010-08-15 00:44:26七台河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冬梅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一堂课说明文景物

✿ 七台河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李冬梅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研员,我每年听课不下几百节,每次要对所听之课作点评,所以我常常自嘲这工作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最近又听了不少课,我开始重新思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少一种简约之美。

常常是一节语文课听下来,跟着老师的思路忽东忽西,别说老师忙活出了一头的汗,就是我这听课的都感到身心俱疲,苦不堪言。而回过头来观摩那些名师的好课,觉得也没什么高深的设计,他们就是那么气定神闲,从容自如地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到位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里当然有诸多因素,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大师的课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刻的简约之美。

●目标简约,一枝独秀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定了两三个知识目标,当问他们能在一节课上完成这些目标吗?他们常常会很肯定地回答说可以。我曾经就此种情形给老师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我说:“你看五个指头就像你的这些繁多的目标,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你把目标都涉猎了,就像你把你的五个指头都浅浅地划了一个伤口,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些伤口就长好了,甚至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莫不如你一次狠狠地给一个指头来一刀。”这个比喻虽然有些血腥,但是给教师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语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不要幻想一口吃个胖子,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实实在在根据学生、课本的实际,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真正给学生的脑子里深深地留下点内容,比那种浮光掠影似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于漪老师曾经执教过《春》一课,当时就只有一个知识目标(那时叫教学目的):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来,其实学习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而“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都是为更好地描写景物特征而服务的。

有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设定的知识目标是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为完成这个目标,他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读了这样长时间书,大家一定很累。相比较而言,读书和看图片大家更喜欢哪一种?不用说,一定是看图片。今天我们不读书了,就只看课本上的图片。不过,得完成一个简单作业。那就是得认出图片中的每一位是谁,而且要有根据噢。(师生互动。)

(注意,要想指出图片中人物的名字并说出理由,只有在课文中找。在这种轻松愉快而又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是急于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而达到了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之目的。)

师:大家为什么能认得这么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特征来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试从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分析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析。)

师: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画面上除了四位作家还有一个人。他是谁呢?他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从他在画面中的位置来看,他和大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生细心观察,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画面中站在最醒目,最突出位置上的人是谁?画家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个位置?这种手法对我们写文章有怎样的启示?(从画面布局的特点上得出文章材料详略安排上的特点。)

本案例巧妙地找到了课文插图这个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巧连妙缀地提出了一系列新奇有趣、有挑战性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看图片、读课文、辩对错、明是非的过程中,很完美地完成了教学设定的目标。

●教学环节简约,一碧万顷

很多老师一堂课常常设计很多环节,为了完成这些环节,他们只好赶火车一样地多拉快跑,学生的读书、讨论常常是浮皮潦草,一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了,人累得够呛,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什么都干了,又什么都没干明白。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有活力,费了好多力气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这一堂课是老师这边使劲挖坑,学生那厢拼命躲避,而那些答案却往往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样的课如何能不累呢?

其实在我看来语文原本就没那么难,那么玄,它原本就该是一碧万顷,简单清爽的。有一位老师教读《中国石拱桥》,她头一天要求学生预习,还留了一大堆的问题,第二天上课她首先让学生把预习的一大堆问题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发言。接着教师带着学生去书上找石拱桥的特征,再去找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最后教师拿出一大堆有关语言准确性的句子让学生讨论后发言,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下课后我和这位教师说:“你的学生已经初二了,在初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接触到了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基本掌握。教师完全没必要设计那么多的环节,首先预习只做一件事情,把文章读流畅、明白就够了。你预习让学生做那么多事情,等于把课堂搬到家里,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说,也会给学生带来厌倦的情绪。上课首先带领学生确定文章体裁,再把学生脑子里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做一一梳理。把以往零散的说明文知识一线穿线,就是说明的特征、顺序、方法、语言。因为学生文章预习时已经熟悉,那么就按照这些知识一一去文章中印证。用说明文知识把学生带进文章中,再用最后的对知识的进一步梳理把学生带出来就足够了。”

●教学方法简约,一尘不染

我常常听其他科目的老师说:“就喜欢听你们语文课,一堂课,唱唱歌,画画图,演演戏,热热闹闹就过去了。”听了这样的“夸奖”,我真是哭笑不得。这说的恰恰就是我们目前语文课的弊病。

语文赋予我们教师很多责任,而我们又常常把语文课承载的任务加了码,其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思想教育、思维训练,语文姓“语”。孩子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书面语,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则是派生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最主要还是应该读书、识字,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知道了这个道理,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就该扎扎实实的读书、写字、说话。刘国正先生有一段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的话:“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处之外,他很少讲。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呀!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呀!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呀’时候眉飞色舞,好像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吟咏中体会到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老先生就是用最简单的富于感染力的诵读教学法,把学生引进了语文的大门中来。

最近听七台河市吕哲老师讲的一节口语交际课《雨的诉说》,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案例如下:

一、听雨的足音

让学生把已准备的录音——雨的声音播放给其他同学听,并谈谈听雨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录的是小雨,因为小雨像母亲的手那样温柔,我喜欢“沙沙沙”的声音,充满了梦幻,充满了期待。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暴风雨,因为暴风雨教会我要坚强,它给了我力量,高尔基曾说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二、感雨的诗意

学生到黑板前写有关雨的诗句。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师总结:雨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感极而悲的心境。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凝结作者的思绪和情感,成为一种意象。

三、写雨的方法

让学生比较以下句子哪个写得好,并思考:如何写眼中景,抒心中情?

1.春雨又多、又细、又密。

2.春雨像花针、像雨丝、像牛毛。

3.春雨把我淋湿了。

4.小雨淅淅沥沥的飘落在我的头发上,形成一颗透明的小水珠,再顺着脸庞滑到嘴角,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原来雨可以让我如此陶醉。

学生比较得出结论2、4句好。2句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4句写得很传神,把自己的感觉写了出来。

教师总结:怎样才能写出眼中景,抒心中情呢?关键就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特征,在字里行间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并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借物传情的方法:要在字里行间加上自己的感觉(深刻的感悟);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贴切的比喻);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生动的联想)。

出示一篇学生习作《听雨》,让学生再体会借物传情的方法。

四、抒雨的情致

雨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不同的情致,请同学们整理自己的口头作文,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文章。

这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学作文。由听到说再到写的教学环节,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口语交际兼作文指导课由于目标集中,环节紧凑,教法简便,学生非常喜欢。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他的书斋所题之联,意思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这些道理也同样适合于我们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删繁就简”,以求得最后的“领异标新”。

猜你喜欢
一堂课说明文景物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说明文阅读专练
写写冬天的景物
有趣的一堂课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1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溜走的一堂课
小布老虎(2016年5期)2016-02-28 18:13:59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