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2010-08-15 00:55:15超,陈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院校

何 超,陈 熙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5)

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承担者,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的好坏。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是教育管理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6年7月教育部第24号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重申了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还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给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方案。

2 高职教育新形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本身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政治形势风云变幻,各研究领域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地位和作用、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在不断发生改变,辅导员队伍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 “90”后时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曾经的“80”后“小皇帝”们已经一批批地离开大学校园走入社会,“90”后渐渐取代“8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据调查统计,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8%-28%的学生出生于1990年,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出生于1990年甚至更晚。这就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入“90”后时代。“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2009年,某高职院校对“90”后大学新生进行了新生入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具有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等优点。但同时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受挫折能力弱、对独立和自由要求强烈等。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中,辅导员们普遍反映,“90”后大学生具有自信张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耐挫力差、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对网络过分依赖、缺乏信仰等特点,这些与“80”后大学生们是不太一样的。

高职院校,尤其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上不及本科院校先进,当中不乏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模式,而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们也早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想观念。这些传统的观念、模式和方法与“90”后大学生们自由、独立、张扬的个性相左,不能很好地适应“90”后大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高职院校能否较好较快地了解和适应“90”后大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和需求,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是“90”后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挑战。

2.2 全球化时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高要求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频繁使用和知识、信息的爆炸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其拥有的信息和知识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和庞大化。同时,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者之间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剧烈和复杂,斗争形式更为多样化和更具隐蔽性、迷惑性。随着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各种思潮相互交错,各种腐朽的思想利用全球化的开放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施加影响。而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们正处于一个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和重塑阶段,思想活动表现为独立、选择和多变,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误导。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们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知识、优秀的人格来影响和教育大学生。然而,众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被繁杂的琐事所包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所能利用和依托的只有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在就业信息、升本考研等问题上也无法给予较好的指导。这就使得辅导员们无法在学生中树立起较好的威信,而某几次或某一次的指导不到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大大削弱了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2.3 辅导员角色定位紊乱,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

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问题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被众多高校所重视,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当中。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划分过于泛泛,导致辅导员从事大量事务性、与自己职责不相关的工作。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的第一天开始,辅导员就被要求必须对其在校期间的所有表现了如指掌,所管辖的范围包括课堂考勤、考试、课外活动、勤工俭学、身心健康、与同学关系、恋爱、就业等,甚至包括放假期间是否安全到家等;地域范围从教室到寝室,从操场到食堂,从学校到远在几千里以外的家里;从时间上看,早上要查早自习,上课要考勤,晚上要查寝,还要挤时间给班干部开会、找学生谈心,甚至三更半夜要送某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急诊……而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重点反而被淹没了。

事务繁多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个问题——辅导员被要求作为“通才”发展。要应付学生各方各面、五花八门的问题,辅导员就必须要能谈人生、讲专业、懂心理、明政策、会策划、能歌善舞,却无法确定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能做到懂而不专,懂而不精。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的精专,必然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所需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却不一定更好,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不高。调查中,不少辅导员表示,由于工作中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对很多东西都只能做到一知半解,缺乏更专业的知识,在帮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果断地下一个断定,结果使得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也难以树立起来。

第二个问题——辅导员身份尴尬。辅导员虽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却不走进课堂授课,所以学生看来,辅导员不是教师;辅导员虽然管的事情很多范围很宽,但都是协助系部或其他部门来进行管理,所以学生看来,辅导员不是领导。不仅在学生眼中如此,甚至在部分老师、领导的眼中,辅导员也处于这样一个既不是教师也不是领导的地位,身份极其尴尬。从而使得辅导员被看做是一个过渡性的工作,被看做是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辅导员们便会毫不犹豫的转岗或跳槽。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对措施

3.1 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形成朋友加老师的格局

“90”后大学生的群体亮相,促使各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辅导员队伍中加入年轻元素,即在辅导员队伍中加入“80”后,甚至“85”后辅导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的调整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中,2009年度新生辅导员共有78名,其中“80”后辅导员有59名,占75%以上,“85”后辅导员30名,占整个基数的40%。尤其是新进辅导员中,“80”后、“85”后辅导员所占的比重极大。

辅导员队伍中“80”后、“85”后辅导员的加入,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缩小,有利于形成朋友加老师的格局,从而对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有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7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代沟、语言不通、生活方式无法理解等问题;而“80”后、“85”后辅导员与学生交流都比较轻松,没有类似问题出现。

“80”后、“85”后辅导员在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的同时,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年轻的辅导员们生活阅历不丰富、思政工作经验不足、学生管理经验缺乏,同时,很多“80”后、“85”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独生子女性格缺陷等。这些问题成为了“80”后、“85”后辅导员工作开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都应该积极组织新进辅导员,尤其是“80”后、“85”后辅导员进行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以此来提升年轻辅导员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2 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迎接全球化时代新挑战

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使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新挑战、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帮助并督促辅导员全面提升个人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辅导员能否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全球化视野下的创新意识。一直以来,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球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辅导员只有把最能反映时代特征、最能回答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给学生,才会收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比较多样,很多辅导员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非常熟练,也非常善于学习,但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缺乏必须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因此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用优秀的人格和品德来影响大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第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新型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各种“西化”和“分化”思想,以及封建社会的遗留观念,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戒性,把握其本质内容,并运用其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五,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表明,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第一大群体,网络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其辅导员们进行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解决辅导员网络技术使用的基本能力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和提倡辅导员在网络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教育建设和传播中的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必须注重德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收集网络文化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充分挖掘其德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问题。对此,各大高职院校竞相将网络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将网络作为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同时,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起一个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网络联系平台,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联系,双方随时互通消息,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良好合作。

3.3 对辅导员进行明确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针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紊乱,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必须要给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位,让辅导员从杂乱琐碎的事务中抽身出来。要让辅导员从众多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就必须要给其进行专业化的分工,构建一支分工明确而又亲密合作的辅导员队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五项主要的工作职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生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和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这一规定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职责范围加以细化,以明确责任,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深入进行,进而提高辅导员处理事务的时效性。目前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进行引导和发展,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国家助学贷款等专门的事务处理中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要将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一批稳定的辅导员做后盾。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人们对辅导员的传统看法,要将辅导员的身份明晰化和合理化。《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对辅导员的身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首先,辅导员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他必须是教师。既然是教师,学校就要对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一样的管理,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总体规划中来,保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能享受人才培养同等待遇;同时,在晋升制度上,要确保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第二,辅导员承担着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同时,辅导员还是学校党政部门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之一,学校在选拔中层干部时,要重视选拔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干部。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认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从而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4 总结

高职院校教育相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较快,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群体相比较,更是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在当前各种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更新,新要求、新问题不断被提出的环境下,各高职院校必须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抓住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出高觉悟、高素质的高职大学生,才能在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2]曹麒麟,李向成,张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分析与可行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杨子仪,宋方婷.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的探讨[J].教育视界杂志,2009,(3).

[4]张志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初探[J].商情,2009,(26).

[5]吴建强.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院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