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江,朱君孝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新乡明代合河古桥的价值分析与保护对策
徐大江,朱君孝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新乡合河桥位于河南新乡县合河村北,建于明隆庆六年 (公元 1572年),是河南为数不多的七拱青石桥。历经 4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一定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及实用价值。由于年久失修、河流改道、保护不力等原因,该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急需从宣传教育、行政、法律、经济及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予以有力保护。
新乡;明代;合河桥;文物保护
合河桥位于距新乡市区西 6公里的新乡县合河村北门外,踞卫河之上。地处太行山前洪积扇和黄河、沁河冲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因百泉河、小丹河汇流于此而得名。历史上,合河桥从明至建国前曾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桥的下游约十五里分别有卫河码头及仓储,是大运河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于其重要历史、科学、艺术及实用价值,2006年 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桥面损坏严重,凹凸不平,桥的主体结构已严重损坏。因此,对合河桥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恢复其原有风貌,势在必行。
合河桥是一座七拱青石桥,拱桥采用框式分节横联式券法叠砌而成,较为规整。卫河在此段由西向东流向新乡市区,石桥为南北走向,桥长 47米,宽6.5米,高 6米,桥中间拱最大,两侧拱逐次减小,券脸石间以铁活嵌牢,表面雕刻有两道装饰弧线,中间三拱的中央券脸石雕刻有吸水兽,较为精细。上下游均砌出分水尖。桥面中间铺有 2.1米宽的条形红石,两侧有粗壮的条形栏杆,朴实大方。合河桥形体巨大,古朴壮观,气势恢弘,结构严谨,保存完整,为豫北地区少有的大型石拱桥,是研究明代石桥的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明代建筑史、美术史、科技史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历史价值
合河乡地处豫北平原,卫河、共产主义渠越境而过。由于卫河是明清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河桥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合河桥附近也逐渐形成商贸集地。现合河桥桥南建有大王庙一座,门口立有《新乡县重修合河店石桥记》石碑一通。此大王庙是当地百姓为祭祀卫河河神而建,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卫河上游的卫辉、道口、浚县等地区都有大王庙的分布。自明中期以来,用大王庙来祭祀河神的习俗就已在卫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的特色。合河桥南大王庙说明了合河桥以及卫河在历史上较高的航运地位。透过合河桥可以想像当时新乡地区商贾云集、万船竞发、车马齐鸣的繁荣景象。合河桥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文物点,历史上不仅是水运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陆运的重要中转站,它见证了黄河中游流域和卫河流域的航运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科学价值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石拱桥,而目前所见最早的东汉新野画像石“泗水捞鼎”上也刻有石拱桥图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拱券的建造从隋唐单纯的并列券发展到宋金纵联券、框式纵联及明清的并列与纵联结合的分节并列横联拱、框式分节纵联券等等,使拱桥的发券技术日趋成熟并多样化。[1]合河桥结构合理,利用石块、木料、石灰、铁件等简单材料,铸建七拱桥梁,反映出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与创造水平。
合河桥采用的是较高级的框式分节横联式券法。内券石若干根伸出券脸石之外,与券脸石交替叠压,使券脸石和内券石形成闭合框架,在框架之内,逐层垒砌石条。[2]由于使用了框式结构,避免了镶边横联券由于受力不均、内外券无结构联系、券脸石容易脱落和向外倾斜的现象,有利于对拱券的保护。据统计,框式横联券在明代以前的拱桥中很少使用,在明清时期的桥梁建造中开始大规模运用并逐步成熟。这种结构成为明清拱桥发券的主要技术手段。合河桥的发券技术代表了明代时期的典型技术特征,主体结构历经 400多年依旧很好。
合河桥分水尖做法,体现了其合理性。在北方,河水大都有季节性涨落的特点,洪水来时流速较大,冲刷严重。合河桥上下游均砌有等腰三角形分水尖,大大减轻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刷,使桥历经多次洪水冲刷依然坚固,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与聪明才智。
我扫了一眼皮特和他的死党。德鲁比皮特和莫莉都矮,但他结实粗壮,体型比较圆,背老是驼着,一头橙红色的头发,就像老了的胡萝卜那种颜色。
合河桥基础的处理,也体现了高超的水平。新乡地区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岩性多为浅黄色粉质粘土,粘土中多夹细沙,属于软土地基。软土的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承载力有限。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合河石桥周围所做的调查取样表明:合河桥在桥墩的基础下打有直径 15-18cm的柏木桩,木桩间距为 18-38cm,中间以碎石、瓦片、灰土混合填充,起到了加固地基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桥墩的承载能力。
合河桥的选址也体现出周到的考虑。选在流水缓、河面窄、土质坚及两河汇流处建桥,节省了不少建造资金,更重要的是延长了桥梁的寿命,又大大提高了人流量,便于这里成为商贸集散地。[3]
可见,结构、选址合乎科学原理,使合河桥历经四百多年,任凭洪水横溢,仍然存留在大河之上。
3.艺术价值
从远处看,拱拱相连,如长虹卧波,雄伟壮观,与周围环境混为一体,取法自然,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和谐;从局部看,桥拱中间三拱的券脸石表面雕出两道装饰弧线,中央券脸石上雕刻的吸水兽栩栩如生。吸水兽采用浅浮雕技法,突出券脸石 3-5cm,寓意有捉妖降魔、镇服汹涛之意。六个吸水兽,造型各具特色,有的毛发丰满,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温文尔雅,望着桥下,似乎要一口气喝干那滔滔河水。[3]吸水兽雕刻古朴,既透着灵气,又不失庄重威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明代河南地区高超的石雕技术。
4.实用价值
建桥的首要目的就是其实用价值,合河桥 400多年来一直是豫北地区重要的陆路要道。在合河桥周围发现的古代码头及仓储遗址,足以表明合河桥地区是当时卫河上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商贸集散地。近代,1949年人民解放军部分南下部队曾从此桥经过,节省了另建新桥的资金。现小冀至胡桥的公路还通过此桥,促进了合河村与其它乡村的融合交流,甚至在很大意义上沟通了新乡县与辉县经济的交流发展。可见,合河桥已经融入合河镇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一般来说,自然力对桥梁的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海潮、飓风等。豫北地区因处于内陆平原地带,自然不会受到海潮及飓风的侵害,历史上也很少发生地震,合河桥并没有遭受过大地震的破坏,这是能够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能给合河桥造成巨大威胁的就是洪水。有关资料显示,合河桥建成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小水灾 40多起,可以说,能经得起一次次大小洪水严峻考验尚能屹立不倒的都是精品,都具有研究价值。合河桥虽然仍在发挥着其微薄的作用,但其实用价值已基本殆尽,仅余研究和审美价值了。
1.桥梁自身的缺陷
石拱跨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年深日久就有断裂的可能。再者,各桥墩间距不大,密集立于河中,占据水道,若遇洪水便形成落差,对墩基础产生很大的冲击力,桥墩基础一旦被过度冲刷,桥体将会倾斜甚至解体。[4]据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分析:合河桥基础保存基本完好,没有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只是桥身局部有破损点需要修复。可见合河桥自身结构并不存在太大隐患。
2.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是合河桥被损坏的最重要原因。常见的是桥梁一旦略有损坏,建桥的石料就会被偷去。村民搬走栏板、桥面石建造房子地基。在桥周围的村落里,被搬走的石栏板、栏杆、桥面石等大多可以找到。还有,近年来交通流量猛增,桥梁活负荷增大,尤其是重型车辆的碾压,造成桥面凹凸不平,有的桥面石外露,部分桥面石破碎,甚至一块桥面石碎成 5块之多,有的桥面石脱落形成空洞,对桥身整体结构构成严重的威胁。[5]古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貌。
3.自然淘汰
卫河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初一直是一条繁忙的水路通道,居于其上的合河桥也因此得到了及时的维修保护。20世纪 50年代,新乡段卫河河道被共产主义渠所取代,使合河桥基本丧失了原先的作用。因此,在石桥使用价值降低,当地政府很难筹集修桥经费的情况下,放任石桥的破坏与崩塌,自然成了石桥的宿命。与此具有比较意义的是,同样建于明代的豫北浚县云溪桥却比合河桥保护得相对较好,除了其处于浚县县城的地理优势外,主要还在于它一直处于交通干线上,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对其维修与保护也较合河桥更为用心。
长久以来合河桥默默地给乡民带来了方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考虑古桥的未来,毕竟它不是永固的。目前的桥头建筑已经破败不堪,桥面崎岖不平。今天,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古桥梁做出应有的保护和利用,使其继续为人们的生活添光增彩,让古桥的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石桥的保护要唤醒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目前,保护古桥还未被社会理解和重视。新乡遗留至今的古代桥梁已经不多,毁一座就少一座,坐视这些古桥损毁而无动于衷,必将愧对子孙后代,与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首先,新乡县、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只有保护好了文物古迹,才能对其加以合理开发,既对地方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其次,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到合河桥周围村庄及学校做实地宣传,让附近村民真正了解合河桥重要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为家乡的文物和历史而自豪,号召他们尽快投入到监督保护行列来。总之,只有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合河桥才能被当做祖传珍宝有效地得到保护。
2.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各种大型工程如南水北调建设工程、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一些古桥梁、墓葬、古城址等大量受到破坏。曹休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发展经济当然毋庸置疑,但如何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以最恰当的方式来保护文物古迹,使它们的破坏率降至最小,确是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还有很多桥梁由于新型公路的修建而被废弃或者拆除。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条例》等中央和地方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但各种各类文物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有意无意遭到破坏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因此,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对文物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从制度上建立文物保护的社会基础。
3.以利用促保护
合河桥桥面坑洼不平,桥下垃圾成堆,既与周围环境很不和谐,也很不利于桥梁本身的保护,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对桥梁进行保护。
首先,对桥梁进行重新测量,计算出最大活负荷量及结构的薄弱部位,设置桥标限制大型车辆通过。
其次,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桥梁加固及维修。一是加固桥的基础。清挖河床,将河床内的杂物清除干净,采用三合土进行夯筑,在上下游的桥下铺一层海墁石,使整个河底的海墁石连接成一个整体,稳固桥墩。二是维修加固桥墩。清理桥墩及分水尖上的杂草,按照原规格尺寸补齐分水尖所缺石块,中间采用环氧树脂黏结。三是维修加固拱券及桥身。鉴于整个桥的破损程度,建议拆除整个桥面,重新制作拱盔。拆除桥面石块及券面石,按原位置进行编号登记,需要更换的,必须制作与原拱券石同质同规格尺寸的石块进行铺装,中间用环氧树脂黏结。两侧桥墙完成后,内部则用夯土回填,直至与拱顶平,桥面用红色石英砂岩条石通铺一层,在其上铺桥面石。四是维修加固雁翅和泊岸。雁翅的下部要做基础,沿雁翅方向夯筑一条宽约半米的基面,其上砌石条,长度随雁翅方面延伸,用白灰黏结勾缝,至尽端用石条横砌。五是维修桥面和栏杆。到附近村庄找回被村民搬走的地袱石、桥面石、栏板等。对于已经破碎的桥面石,能修复的尽量修复,无法修复的应采用同质同规格的石条更换,桥面石铺好后,桥的两侧要铺地栿石,以备安置栏杆石用。必要时,可将原来的石栏板重新装在桥上,以体现桥梁的精美雕刻艺术。六是把桥下垃圾清理干净,减少对卫河的污染,还河道畅通。
最后,可以对合河桥周边地区进行综合规划,把周边的大王庙、合河戏楼、朱氏宗祠等古代遗址整合成一个文化休闲乐园,甚至与新乡市卫河区域内的古代码头 (东有饮马口,西有杨树湾)、桥梁 (大众桥、通丰桥)及暴张公园等整合成一个大的遗址公园。做好两岸环境绿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进行规划时,河南临颍小商桥的做法值得借鉴。小商桥之所以出名,除建造年代早于赵州桥外,更重要的是舍得投入经费和人力宣传,把周围景点 (杨再兴墓)整合到一块,遵循了旅游资源点、线、面开发相结合的原则,[7]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地制宜,整合合河桥周边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不仅能使合河桥得到很好的保护,更能提升合河桥乃至卫河的知名度,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合河桥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卫河流域的历史,也记载了卫河上游地区和黄河中游流域的历史与文化,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史、美术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与开发,使之利在当代福及子孙,显得尤为重要。
[1] 王国奇.河南古代桥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 卢嘉锡,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金杰.石拱桥的发展与保护[J].建筑工程,2010(2).
[4] 徐哲民.浙南木拱廊桥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建筑与文化,2009(3).
[5] 黄伟民.关于泉州古代桥梁损毁与保护的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5).
[6] 刑秀清.拱桥常见桥型与病害分析 [J].山西建筑,2010(2).
[7] 唐留雄.泰顺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5,18(4).
(责任编辑:登 臣)
10.3969/j.issn.1008-3928.2010.05.023
F129
A
1008-3928(2010)05-0094-04
2010-09-02
徐大江(1984-),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方向研究生。朱君孝 (1966-),男,陕西渭南人,郑州大学考古系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研究生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编号B2303)。有关合河桥技术方面的资料来源于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谨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