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记者 张 伟 / 常德报道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近年来,常德市非常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水稻、油料、柑橘、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及奶制品等八大主导产业,制订了300多项农业地方技术规程,建立了18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您认为农业标准化对发展常德现代农业具有怎样的意义?
徐万发:常德作为农业大市,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大而不优不强,因此推动常德市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突破口。把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到事关农业安全、人类健康、农民增收的战略地位上来,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品牌为抓手,全面提升常德农业竞争力。
推进常德农业标准化要坚持“六个一”模式:第一,一个产业。就是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抓,不能混在一起一把抓。每个县要确立一两个有基础的产业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主导产业,抓出成效。第二,一个合作社。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同一产业的合作社内部要实行“五统一”,即种子种苗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品牌化。过去我们调了几十年的农业结构,往往适得其反,群众有句顺口溜叫“车子两头平、坐着决策人、出的歪点子、害死老百姓”,最后凡是政府要求的,老百姓都反对。这些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因为专业合作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双佳合作社、三尖合作社、农康园艺合作社、茶叶合作社、柑橘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指导经营更加科学、减少了很多行政干预。所以专业合作社才是农村真正的经营主体。我们要形成一个合作社一个产业,走一社一业的路子。第三,一套标准。一个产业要有一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就是像三圣株木岗的柑橘标准,要通过权威部门发布、公示,让每一个生产者掌握,“石门柑橘”什么标准,就是三圣株木岗的标准,所有种“石门柑橘”的地方都要用这个标准统一。一个专业合作社要有一个标准,凡是进入合作社的,就要接受这个标准,不按这个标准搞就不能进入这个社。第四,一个品牌。既包括区域品牌,又包括企业品牌。比如石门银峰、石门柑橘、桃源大叶茶等地理证明商标,就是区域品牌,区域品牌能够为现代农业点睛。今后我们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就要大力打造和申请地理证明商标,然后按这个品牌标准去生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汉寿的甲鱼、澧县的葡萄等近期都要申请地理证明商标。我们既要有地理证明商标,又要有注册企业商标。要积极引导、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开展名牌农产品的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第五,一套检测体系。检测体系要逐步建立,从建设成本考虑,先搞农残检测,然后搞营养成份检测,再搞重金属检测。每个合作社、每个基地都应该有检测体系,实行生产过程自我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去年武陵区开展了8个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试点建设,检测设备总共十几万元,形成了监管网络,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和质量可追溯。第六,一批标准园区。就是要按标准建立标准园、标准区,以吸引、辐射、带动大面农业标准化。每个示范园区都要成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制订实施方案,确保按标准运作、按标准生产。各级各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都要向示范园区倾斜,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基层服务都要把示范园区当作平台。要积极申报和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提升示范档次、加快推进步伐。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发展循环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常德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如何?有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
戴作凡:自2007年开展循环农业试点市建设以来,常德市的循环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但由于常德市农业发展处于从小规模、分散化、粗放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型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耕地资源日趋短缺。近10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近51.3万亩,农田质量也有所下降。第二,水资源问题突出。全市农村人口不安全饮水的有12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6%。其中:氟超标6.6万人,砷超标13万人,地表水污染74万人、地下水污染20万人,其他水质超标5万人。第三,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全市作物秸秆还田率仅40%,大量作物秸秆被焚烧处理,农副产品和其他农村废弃物基本没有回收利用。第四,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据统计,农膜年均使用量达3500吨,回收率仅为53.5%,年产生畜禽粪便1200万吨、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多为露天堆放,年排放生活污水基本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年产农作物秸秆多露天焚烧处理,还田率仅为40%。目前,全市约有70%以上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60%以上地下水亚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第五,有害生物入侵严重。据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全市分布面积约1公顷,豚草约2.55公顷,毒麦约160.9公顷,福寿螺约21846公顷,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加拿大蓬、斑地棉等遍布全市大部分乡镇。这些问题都使得常德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常德市要发展循环农业,应考虑采取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它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现代媒介,大力宣传循环农业建设。通过强化宣传和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跳出传统农业束缚,树立新的农业生产理念。转变生产经营和消费观念,追求绿色生产、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倡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氛围。第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微妙,无论是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还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谋求生态平衡,都不是科学发展的态度。必须强调协调发展,转变和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农业环境概念溶于农村经济发展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等。第三,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稻鸭共生技术、农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沼气利用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秸秆饲料技术、秸秆肥料技术、秸秆食用菌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秸秆能源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等,还可以发展能源作物,以甜高粱、蓖麻油生产乙醇或生物柴油,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包括政府引导激励机制、企业和大户带动机制、农民参与机制、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区域化协调发展机制等。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常德是湖南省第一大水稻生产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德的粮食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您认为目前制约常德市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常德市的粮食生产又快又好的发展?
黄云新:近些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生产条件、市场需求、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粮食种植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公共服务不足、粮食生产安全压力较大等。
要想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国家对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应自上而下毫不动摇地落实到位。一是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督促粮食收购部门,严格按保护价收购,严厉打击短斤少量、压质压价等坑农害农的行为。二是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明确并严格落实区县(市)财政转移支付至少30%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市一级对产粮大县在农田水利建设、机耕道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农业机械推广普及、粮食收购、贮藏、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真正成为经济优势产业。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参加种粮保险,降低和减轻粮食生产经营风险,确保粮食生产基本效益。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产粮大市优势,努力争取国家更多的倾斜政策。第二,改善基础条件设施。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基本农田“五不准”政策,遏制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二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地力监测,建立健全全市基本农田数据库。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不断提升耕地产出率。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新增千亿粮食产能工程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做到灌溉自如、旱涝保收,全面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强化科学技术服务。一是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三级政府逐级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7]15号)文件精神,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1万亩耕地至少有1名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人员。加大争取力度,力争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每亩20元的技术补贴,按一定的比例直接补给市、县、乡三级粮食生产技术部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确保优质品种、技术能及时得到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提升良种工程服务效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良种工程推进力度,扩大优质高产粮食面积,力争优质高产粮食面积年递增5%以上。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实行抗灾种子储备制度与工程建设。三是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高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平,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市水稻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达到80%以上。第四,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粮食经营市场环境。放活粮食经营,鼓励粮食生产产业化。要采取上市融资、招商引资、利用民资等多项措施,发展各种粮食产业,既多设粮食收购点,又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发展品牌粮食,培育粮食生产协会组织,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其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二是营造良好农资经营市场环境。要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行为,同时对农资价格进行适当的控制,防止其过快上涨,确保种粮农民的利益。三是营造良好土地流转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加强宣传引导,逐步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让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扶持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常德市是湖南省最重要的棉花主产区,近年来棉花生产取得了哪些成绩?将采取哪些有利措施保障常德的棉花产业顺利发展?
薛志红:近几年来以安乡、澧县、鼎城、临澧、桃源、汉寿六个高支纱原棉基地建设县为重点,种植面积达124万亩,已逐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品种优化,专业化生产的良好态势。目前常德棉花生产势头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棉花种植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市20亩、50亩以上植棉农户由2006年极少数分别发展到14928户、1587户,100亩以上植棉专业户由无到43户,植棉大户、植棉专业户逐年增加,专业化生产规模逐年加大。二是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普通年份稳定在120万亩左右,2009年达到147万亩。皮棉平均单产达到105.6 kg。其二,区域布局更趋优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棉花产业发展规划,遵循“宜棉则棉”的原则合理棉田布局。全市分沅澧两水流域布局,澧水流域植棉总面积占全市植棉总面积的60%以上,沅水流域占近40%,其中安乡、澧县、临澧、鼎城、桃源、汉寿等高产优质棉田总面积占全市植棉总面积的87%以上,优势区域生态条件适宜棉花生长发育。其三,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全市优质抗虫杂交棉普及率达到98%以上,优质抗虫杂交棉F1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其四,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加大了对包衣杂交精棉种高产栽培技术、“水浮育苗”、“两无两化”、棉花病虫专业化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5年来推广面积540多万亩。其五,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条件不断改善。通过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和高产创建活动,我市主产棉区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抗击自然风险能力有了一定增强。技术部门和企业联手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也日见频繁,棉花病虫害统防统治逐步被广大棉农接受。
但是仍然要看到,常德的棉花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使受灾情况呈逐年加重趋势;棉花病虫害发生频繁且偏重;棉花产业效益波动起伏大,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棉田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农技推广环节薄弱,不适应当前生产形势的需要等,这些都是影响常德市棉花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优化区域布局。依据自然条件棉区向沅澧两水流域转移,即由分散棉区向集中棉区转移,由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转移,种植散户向大户集中,稳定发展优势产区的棉花生产。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应加大棉花良种补贴力度,出台棉花最低保护收购价政策,加大对产棉大县、乡镇、大户的扶持力度,加大棉花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对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组织和品牌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第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棉花丰产高产、灾年稳产,不断增加棉农收入。第四,强化“四个体系”的建设。即棉花信息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以及苗情观测和病虫测报体系。第五,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一是抓好棉花蚜虫、红蜘蛛,盲椿象、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控,及时监测害虫发生动态,应用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抓好棉花黄、枯萎病为主的棉花病害防治,全面应用抗病品种和药剂拌种防治病害的发生。对病虫害防治进行统防统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