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唤麟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和平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交流
任唤麟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的和平发展既要靠实现文化上的“洋为中用”以给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也要靠实现文化上的“中为洋用”以消除偏见与歧视,使中国获得平等和受尊重待遇。但后者目前更应受到重视。中国文化自有许多方面可为“洋”所用。商品输出,包括文化产品的输出,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上的“中为洋用”。 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上的“中为洋用”必须大力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而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思想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理念应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
和平发展,中为洋用,洋为中用,文化宣传
一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过程,而且应该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化上“洋为中用”的过程,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文化上的“中为洋用”的过程。但世界了解中国的要远比中国了解世界的少[1],文化上的“中为洋用”的要远比“洋为中用”,少。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图书主要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而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体上也存在着一个文化上“洋为中用”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国策,积极从“洋”引进先进的知识、技术、经营和管理模式等先进文化,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还相对落后,还必须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因此,中国的发展还要靠对外开放,还要靠“洋为中用”。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已不同往日,经济已获得迅速发展,中国的商品已大量地为“洋”所用,许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相当的份额,有的还具有压倒性优势,200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额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居世界第一,较2006年增长了47.7%,是2001年的12.6倍。[3]只不过,现有的商品以外输出主要的是实现了物质上的“中为洋用”,而中国要和平发展,还必须实现文化,制度与精神,上的“中为洋用”。
二
文化上的隔阂、偏见或歧视是产生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的重要原因。在经济社会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上,文化上的隔阂、偏见或歧视所造成的不平等的竞争与合作,会对地区之间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及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时这种负面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这在历史与现实中均不乏例证。一个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多种文化和平共处、争相竞秀的世界。维护世界和平就意味着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和平共处、平等交流和取长补短。鉴于此,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不仅是在文化上尊重他国、兼收并蓄、“洋为中用”的中国,而且是一个能让自己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的中国。平等和受尊重的国际待遇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当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方能在国际舞台上享有平等和受尊重的待遇,也只有实现了文化上的“中为洋用”,中国的文化方能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2008年4月的博鳌,海南,亚洲论坛年会上,一些与会的外国政要和企业家以能讲中文为荣,[4]这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了的直接表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是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人在非理性地、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市场上销售时可能遭到各种借口下的挑剔,甚至刁难、阻遏,中国发生的事情西方一些媒体有时会做出种种歪曲的报道,中国的形象时常被一些人妖魔化,中国的发展被一些人看成是一种威胁。他们不能或不愿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制造出畅销国际市场的产品,他们也不能或不愿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地发展,他们更不能或不愿相信中国富强之后会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博弈,而且是因为国际社会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而存在对中国的偏见与歧视。文化上的“洋为中用”能让中国了解世界,但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实现文化上的“中为洋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必要选择。
三
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为“洋”所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只不过二者之间的整合需要一个过程。历史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曾位于中国儒家文化或汉文化辐射圈内[5],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有较多的儒家文化成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现代化过程中较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成份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在其社会发展中,儒家文化注重集体意识[6],日本企业的员工大多想到要为公司而工作,而美国企业的员工大多是为个人而工作,日本企业的员工在个人能力上并不优于美国员工,但日本企业员工们集体工作效率更高。有人认为,日本的经济秩序优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竞争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准则的欧美国家的经济秩序,得益于儒家文化具有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经济与社会秩序和把经济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其良好运转的优越性。[7]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在稳步地朝着现代化转型。在内容广博、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群己关系、公私关系、义理关系、理欲关系、仁智关系等问题上的思想和智慧[8],均可通过适当的途径实现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正向功能的作用。现阶段,中国文化中又出现许多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等。一方面,这些文化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范式。例如,目前越南、古巴的社会改革中就包含中国因素[9]。中国文化中不仅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仁爱友善、立己达人、天人合一、经世致用等传统理念具有普世价值,而且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等现代理念同样具有普世价值,均可为“洋”所用。
四
中国对外输出的商品中也有一部分是文化产品。2002年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为5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仅处英、美之后。[10]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基本保持在世界前三的位置。中国输出的文化产品,主要是中餐、商品化的手工艺品或其它艺术品以及一些娱乐性用品等,它们主要还只是作为一种商品在输出,文化只是为获得经济效益而设计的产品包装也难免因曲意迎合消费者而走样。因此,中国文化常被人当作“玩意儿”或任人品评的花瓶,被人肤浅地、断章取义地加以理解。这样的文化产品的输出,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甚微,因为这些文化产品尚不足以传播中国文化之核心精神尚不足以表达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从而尚不足以使国际社会深层次地、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因而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上的“中为洋用”了。真正意义的文化上的“中为洋用”的实现是要通过文化平等交流,将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之中,让人学习、借鉴、内化,并以此促进或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惟如此,中国文化才会被国际社会认可与推崇。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寓于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思想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理念之中。要让国际社会深层次地、较全面地了解中国,首先必须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思想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理念,它们应该是为实现文化教育上的“中为洋用”而进行的文化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语言不仅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中国语言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基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汉语热”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创造了条件,较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时机已然成熟。为确保方向正确,以及克服市场机制下文化产品输出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不足,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降低外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给专修中国语言或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以经济上的优惠,是加强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各种人、财、物等资源,形成合力,以各种有效方式对外加强宣传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思想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理念,则定能实现文化上的“中为洋用”。
五
中国文化存在许多的不足,中国文化还需要新的发展,中国文化也自有许多优秀之处,它们可以促进或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者至少可以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错玉之石。中国要和平发展,应该坚持“洋为中用”,引进先进文化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更应该大力加强文化对外宣传,实现“中为洋用”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后者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历史地看,我们是要继续汉唐“丝绸之路”与明郑和“下西洋”的旅程,所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制度与精神,的对外宣传应该与物质文化,商品,的对外输出置于同种重要的位置,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下的和平发展。
[1]陈秀峰.浅谈文化的“拿来”与“输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3-34,王岳川.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J].花城,2007,(5):201-208
[2]车晓惠,吴俊.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元素是核心竞争力[N].经济参考报,2007-06-01.
[3]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DO/OL].,财经,2008-01-11.http://caijing.com.cn
[4]博鳌论坛七载亮剑[N].南方都市报,,2008-04-15
[5]于建福.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5,(4):72-78
[6]王玲玲.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279-285.
[7](韩)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M].邢东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42-145
[8]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是,,2008, (6):15.
[9]参见钟哲明.中国经验让古巴越南受益[N].世界新闻报,2008-04-28;陈君.古巴改革的中国因素[J].中国新闻周刊,2008,(16):48-50
[10]祁述裕.文化产品输出跻身三强之后[J].瞭望,2008,(8):42
D9
A
1009-3605,2010,01-0089-03
2009,-10-28
任唤麟,男,湖南沅江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周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