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文化价值观视阈下的中美教育理念比较
伍先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教育是在某种理念指导下的文化传递活动。文化价值观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中美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中美各自的教育理念中有明显的表现。借鉴美国个性教育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文化价值观;教育理念;共性教育;个性教育
由于历史、文化和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中美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不同。对于中美教育的不同特点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但是,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中美教育理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的文章还不多见。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进步,也很注重向国外学习,但是,在对国外的文化的认识上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对国外的文化价值观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误读。价值观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必要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特点。
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无处不在,对人类的活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它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行动指南,它影响人们行动的方向、思维的方式、处世的态度、推理的依据、评价事物的规范和道德的标准,等等。这套价值系统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因而,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必然要进行价值选择。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呢?跨文化交际专家MichaelProsser对于价值观是这样论述的:“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朱永涛[1](2002)在其专著《美国价值观》中把价值观作了这样的概括: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是否重要、是否美,是否善、是否妥当的标准。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辨别个人或他人言行标准的抽象思想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不成文的法律。
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中西方文化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的差异有着许多不同点。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古代的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要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发展了商业经济,形成了海洋文化。英国也是一个岛国,吸收和发展了希腊的海洋文化。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中西方民族迥异的文化特征。农业文化重视集体的力量,海洋文化强调个人之间竞争。
客观环境造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根本差异。现在,跨文化研究学者常把这种差异概括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美国个人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主要有:
所谓个人隐私包括:不受别人干扰的独处、不受别人干扰的自由、私事以及私生活,等等。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家,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别人的家门。学生的成绩也是一个个人隐私。在美国,每个学生只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而不能打听别人的成绩。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的成绩张榜公布,因为这样做就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可能会遭到学生或家长的起诉。
美国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自己子女宽敞的家里。美国人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像林肯总统那样从小木屋走向白宫的那种白手起家(self-made)的人。美国人信仰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美国人勇于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
美国人善于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话。美国的学校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获取大量的事实上。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并且独立思考。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在体育、艺术、辩论、领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平等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一般来说,美国人等级观念淡薄。《独立宣言》就宣称,“所有人都生而平等”,都具有“天赋人权”,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生活中,人人平等不仅体现在社会中机会均等,而且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在受教育上,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人人均可上学;运动场上,美国人也有他们的标准,只要有体育才能和技术的人,都可以参加竞争;在社交场合,美国人喜欢平等待人,也喜欢被别人平等相待,摆架子、高人一等的表现为人们所不取。但另一方面,美国人虽然讲平等,可是事实上这一理想难以实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直至今日依然存在。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特点主要是:(1)张扬个性与压制自我;(2)追求独立与偏好依赖;(3)平等观念与等级观念;(4)为自己活着和为他人活着,等等。[2]
文化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实践活动也必然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左右。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美教育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从文化价值观来看,中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异就是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区别。
什么是共性教育呢?简单地说就是将受教育者引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权威”知识、标准答案、思维定势或者是传统规范,等等。共性教育的影子在中国学生的作文很容易发现。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心目中的楷模就是雷锋式的英雄----心中装的是国家、集体和他人,唯独没有自己;春天的印象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老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等。
共性教育虽有利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但他忽视学生个性,造成学生普遍存在趋同化观念,不敢冒尖,不敢标新立异。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形成许多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3]:
一是个人的障碍:处理问题的态度不积极;缺乏自信心;怕别人的批评;缺少正面的感觉和情绪;强迫服从等。
二是解决问题的障碍:只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他;缺乏深思熟虑过早下判断;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答案;思想固执钻牛角尖和忽略想象的重要性等。
三是环境与组织的障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深怕接受新观念;人与人之间依赖感很强,经常被动地接受命令,不敢有个人主张;经常采用别人的想法,失败时则可推说这是他人的想法,不敢承担责任等。
四是其他方面的障碍:处理问题不切实际;语言技巧贫乏;太相信统计结果;过分信赖权威;缺乏冒险进取的精神,优柔寡断没有主见等。
以上的种种障碍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我国学者何新先生曾作过一次统计,自1651年至1980年,对世界科技做出重大发现的国籍,德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最多,其次是法国人,俄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亚洲人较少,其中成就最多是日本人。原因是什么,亚洲人崇尚的极端集体主义观念使然。这种观念过度强调集体的共同点,在教育方式倚重共性教育,这必然导致个体的差异和个性,个人的思考与创造与集体的共同点或集体领导者的主张不一致而被忽略。
与共性教育相对的是个性教育。所谓个性教育,就是指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培训方法,从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深层发掘教育对象的潜能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美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与个性发展有关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个体充分地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的和有创造性的个体,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文化价值观角度来看,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标新立异与整齐划一;独立思考与被动接受;平等宽松与权威严格;注重知识传授与注重能力培养。
在发达国家,个性教育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深入人心。美国的个性教育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我国共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借鉴个性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借鉴个性教育的有益经验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个性教育的文化价值观。个性教育在我国还面临许多方面的阻力,这与我们对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的误解有关。中西文化对“个人主义”一词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的《辞海》对“个人主义”的解释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划等号的,西方学者注意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他说:“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利己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他的结论是: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但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可见,在西方学者心目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不是同一个概念。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里显然是一个褒义词。我们在分析西方个人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时,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又不能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全盘否定。
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国历来师道尊严,有“从师如从父”之说,先生之妻亦被称为“师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据《重庆晨报》2010年6月6日的报道:近日,在重庆万州纯阳中学的高中毕业典礼上,900多名学生向老师集体下跪“谢恩”。[4]
但在美国却是另一番情景。师生在学业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上往往是朋友关系。美国学生称呼导师直呼其名,有很多学生叫导师的昵称。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形成宽松的教育氛围。美国的教育环境较国内宽松。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中写道: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品德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当然,美国的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环境也许还有待商榷。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宽松的教育环境让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由发展,天马行空。没有了观念的禁锢,自然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次,培养“质疑一切,挑战权威”的价值取向。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十分重视个性发展和自由平等。美国的教育中,不重视标准答案。如果一个题目有两个学生的答案是一模一样的话,就会受到老师的质疑和询问。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自主和自立的精神。对目前人类已掌握的知识,他们教给孩子怎样去创新。他们鼓励孩子们一切要经过思考方能得出结论,而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有实际意义,是不是天方夜谭。他们从不对知识的权威性推崇倍信,哪怕是总统的话也不例外。他们总是在质疑和批判中发现新的东西。
最后,要改变灌输式教法,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美国各级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的观点认为高校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培养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可见,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关于美国教育重能力发展轻知识传授的做法,高钢在其著作《遭遇美国教育》中作了很好的总结。他说:“美国的学校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今天我们强调教育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有必要记住苏格拉底的这几句教育名言,那就是:“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各国的教育由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实践活动,各国的教育必然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我们探讨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解决我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朱永涛.美国价值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8-9.
[2]伍先禄.对中西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现实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61-62.
[3]彭克勤,刘志成.个性化教育:高校教学需要突破的新课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2,(5):7-10.
[4]宋石男.“跪谢师恩”是教育的耻辱[N].重庆晨报,2010-06.
H3
A
1004-3160(2010)05-0044-04
2010-06-20
伍先禄,男,湖南东安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王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