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非
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
朱亚非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位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也值得今人加以吸取与借鉴。
项羽;自信;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是一位英勇悲壮的历史人物。他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到三十一岁自刎乌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面对强大的秦朝,项羽与其叔父揭竿而起,响应陈胜、吴广首义,率领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战,以无比的英勇和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战争,几乎全歼秦朝精锐之师,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他又以超群的气势和战术指挥,屡屡打败刘邦军和其它诸侯国军,在军事史上书写了极为辉煌的一笔。虽然最后战败自刎而死,但是却成为历史上深受人们喜爱的传奇人物,他的业绩也为后人追思,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项羽之所以从反秦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仅过了四年就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有若干客观原因及其项羽本人失误之外,项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一
项羽的性格,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就是充满了“自信”二个字,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坚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早年读书和学习剑术,他总略加领会,但并没有坚持下去,叔父项梁对他严加批评,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让项梁教其兵法。前 210 年,秦始皇巡行至钱塘江,百姓纷纷围观,站在围观群众群众之中的项羽看到秦始皇军队豪华显赫气势,情不自禁地赞叹,“彼可取代也。”吓的其叔父项梁赶紧捂住其口。从这两件事情上可见反秦以前项羽就志向远大,不安于现状,想成为王侯的自信心理。
项羽的这种自信心理在反秦战争中极为充分的表现出来。前 207 年,怀王让宋义与项羽救赵,宋义畏于章邯军,屯兵安阳四十六天不进,作为次将的项羽多次劝宋义“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必矣。”(《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情况是赵已危极,如秦破赵,必大举进攻楚军。宋义置大局不顾,反而宋子去齐任相,十万楚军在风雨严寒中苦不堪言。项羽见状,与亲信合议袭杀宋义,夺取了楚军指挥权。他认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史记·项羽本纪》)将个人安危置于度外,再次显示了自信与果敢。
巨鹿战前,城池危在旦夕,而奉命前来支援的反秦的齐、燕、代等诸侯国军队虽已到近前,但全都畏缩不前,只有项羽督率全军渡过漳河,为表明必胜决心,他下令军队“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月粮,以示必死,无一还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果敢自信,无路可退的楚兵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不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击溃了秦军主力,动摇了秦朝统治,而且奠定了项羽这位当时不到三十岁统帅的领导地位。
在推翻秦朝以后的楚汉之争中,项羽的自信和果敢再次表现无疑。公元前 205 年春天,项羽在山东平定齐国之乱,刘邦趁机出关中,联合归汉的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殷王司马仰五支十万大军,一举攻入楚之都城彭城。当听到这一消息后,项羽留下部分楚军与齐国作战,自己亲率三万精锐骑兵完然攻入彭城,杀得汉军丢盔弃甲,五十余万人损失大半,刘邦不得不狼狈逃窜,甚至将家人都成了项羽的俘虏。这再一次表现出项羽在关键时刻果敢自信的一面。项羽在征战中多次获得以少胜多战胜对手的战例,不能不说是他这种超强的自信心理起到了作用。
二
但是事物正反两面又是对立统一的。作为一个将领,一个统帅,有自信,在关键时刻表现果断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但是过于自信就成了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如果说项羽的自信和果敢是他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的话,那么他这份自信也就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过分自信有两点表现的非常明确。
一是听不进不同意见,决策失误,抓不住战略机遇。在项羽与刘邦斗争的几个重大关头,都是因为听不进别人正确的意见而功亏一篑。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多次示意让他借机除去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定,结果让刘邦“起如厕”而趁机逃脱。在此之前,项羽也没有听从劝告能果断发兵,一举击溃屯兵壩上、势力远逊于自己的刘邦军,坐失良机,最后自己也葬送在这个对手手上。
项羽进驻关中后,曾有一个韩生的士人向他建议“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沃,可都以霸”,这是一个正确建议,关中遭战争破坏较少,有秦朝长期经营,人口多,经济实力强,但项羽拒绝这一良策,坚定表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并杀掉了因不接受其意见而对其流露出不满的韩生,让一些知识分子也很失望。
楚怀王是项梁拥立起来的起义军领袖,虽然没有实权,但在各支义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但项羽夺取关中,推翻秦政权后,自信自己已是天下第一,诸侯无人敢不服从,而楚怀王可能成为一个负担,因而就让人将怀王谋杀,反而激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刘邦并以此作为反楚的号召,此举让项羽在政治上失分不少。
项羽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在对范增和钟离昧的态度上表现更是充分。范增是项羽最为亲近的谋士,范增多次提出好的建议都不为其接受。除了鸿门宴之外,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不给刘邦喘息之机,项羽非但不接受,反而猜疑范增与汉军有私,最后逼走范增,失去左右手。钟离昧是项羽部下很会用兵的部将,也遭到无端猜疑而发挥不出作用。陈平是位有远见的谋臣,也是因为项羽不听从自己建议,才能难以发挥而投奔刘邦,为刘邦成就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由于项羽做事独断专行,也限制了部下积极主动性的有效发挥,这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项羽是一位英勇无比的军事统帅,在他的指挥下,楚军几乎战无不胜。但是由于项羽几乎每阵都是亲自指挥,冲杀在前,其部下将领对其形成强烈的依赖性。离开项羽,他们几乎无法独立指挥作战,如楚军大将龙且率二十万人在齐地与韩信对峙,对汉军在人数上有优势,然而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一战即败,并亡命阵前。另一位楚军大将莒咎守城皋,项羽曾让他“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但他却经不起汉军挑衅,弃城皋城出战,结果正中刘邦诱敌出战之策,一战而败自刎而死。在项羽军事集团中,别的将领一旦离开项羽就无法打胜仗,这也是项羽处事过于自信,刚愎自用,每临战阵都是亲临战场,而不注意发挥部下的积极性所造成的恶果。
三
纵观项羽一生,成功得益于其性格中果断自信的一面,失败则又与其性格中过分自信演变成刚愎自用、听不进诤言不无关系。
项羽这种性格的养成与其生平与经历不无关系。他出生于楚国旧贵族,自幼虽然父母双亡,但其叔父项梁对他关爱有加,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仅粗通文化知识,而且有武艺和懂兵法,再加上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是一位“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魁梧男子,由于力气大,当时吴中的年轻人都惧怕他。这就养成了他从年少时就有一种自负的胆气和超人的自信心。与当时的陈胜、吴广反秦起兵的大多数农民军首领相比较,无论是出身、知识或武功,能和项梁、项羽叔侄相比者是少之又少;这自然使得项羽从反秦起兵后就有鹤立鸡群、高人一等的感觉。
项羽自从追随叔父投入到反秦斗争以后,由于其胆识和勇敢,一路所遇到的顺境多而逆境少;从公元前 209 年九月率吴中八千子弟兵杀死吴郡太守后渡江北上,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徐州后,一路收编黥布、陈婴等多支起义武装,又杀死不愿归降的秦嘉,已有武装十八万人,连刘邦也表示归顺。前 208 年项梁被拥戴为起义军实际领袖,项羽军风头更盛,连战山东(济宁)东阿、城阳(菏泽北)、定陶及河南雍丘等秦军,四战四捷,势不可挡,更是自信心爆涨。虽然由于项梁遭秦军偷袭牺牲,义军受到大挫,但项羽部则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不久后又取得巨鹿之战胜利,项羽在各路诸侯中无人不敬畏的英雄。当时项羽并不满三十岁。由于人生战争旅途一路顺境,过人的军事才能再加上各路诸侯的阿谀奉承,使项羽也在成功中不断陶醉、更加迷信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早年就已具备的那种自信心逐渐走向了反面,那就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开始不断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听不进不同意见,因此事业开始由顶峰而逐渐走向衰弱。在反秦斗争胜利后,项羽当时的地位已成为全国的统帅,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但他往往又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来征讨不听从自己指挥的诸侯,持续紧张的军旅生涯又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对自己未来尽心认真的规划,对战败得失进行深入的思考。再加上身边也没有一位成功的谋士加以全力辅佐,因此项羽也很难纠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起兵早期那种果敢自信、勇往直前的性格逐渐被刚愎自用,蛮勇少谋所代替。前 203 年 10 月,在荥阳前线,他竟然提出要与刘邦两个人单独决斗,要以匹夫之勇而不是以智慧来战胜对手。正是基于此,他放弃了能够争取到的同盟军,也无意发挥自己集团中将帅的才能,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之才,在他身上集中了勇敢、正直、自信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无可弥补的缺陷,在其性格中当优点占主导地位时,他能屡战屡胜,而其性格中缺陷上升时,则归于失败。这个历史人物自身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责任编辑:秦小珊
K2
A
1009-3605(2010)05-0092-03
2010-06-24
朱亚非,男,江苏宿迁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外关系史和山东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