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的思考

2010-08-15 00:44杨曙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文献图书馆

杨曙红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

对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的思考

杨曙红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整理以达到深化对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认识,明确未来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研究方向的目的。

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资源共建 资源共享

到目前为止,文献信息保障还没有完全统一且明确的定义。检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只有“文献资源保障”一词,条目解释为:通常把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供给文献资料,满足文献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称为文献资源保障。

文献信息保障应是由文献资源保障发展而来,众所周知,20 世纪末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图书馆已由单纯的收集、整理文献和利用文献的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发展到以传递文献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单纯的文献资源保障已发展成为文献信息保障。文献信息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布局、搜集、整理、保存并提供利用的所有文献信息的集合”。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文献信息资源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作为一种现实的能力,文献信息保障的实现,是由一个有效提供文献信息的实体或机制来完成的,目前,这种实体或机制普遍称之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或称之为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在大多数研究中,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一般被理解为以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依托计算机通信网络建立的、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保障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储备与服务系统,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形式。

一、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产生和发展概况

1.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产生过程

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起源于国外 19世纪的馆际互借运动,该领域的实践活动称为合作藏书和资源共享。190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大会将资源共享的馆际合作作为一个讨论主题,使资源共享工作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发展起来的 UAP 计划(出版物资源共享)的主旨,就是促进全世界文献的系统建设与开发利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美国的 OhioLink和 OCLC、英国的 BLDSC、澳大利亚的 Shorlink 等。

早在 50 年代,我国就开始探索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1957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执行《全国图书协调方案》。80 年代以来,在人类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时代的挑战日益严峻的形式下,我国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图书情报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983 年 4 月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主持下召开了“成都藏书建设预备会议”,1984 年 9 月召开了“大连藏书建设研讨会”。在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问题逐 渐提到了议事日程。1996 年 12 月,“211 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在北京召开了专家咨询会,进行项目论证,1998 年,该项目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正式启动,作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1999 年 1月,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和情报(信息)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签署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由此,建国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正式开始运作。

2.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概况

文献信息保障的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有区域性、系统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区域性如某一地区、某一省市,系统性如高校系统、科研系统等;在微观层面,某一机构、某一单位,某一学科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文献信息保障。

在宏观层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由逐渐单一的部门管理向系统化、区域化集中管理过渡,形成了国内几个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1)系统内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我国目前最为成功的系统内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广域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提供服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组成,联合采集和开发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由教育部设立,其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校图书馆,为全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信息保障。

(2)区域内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目前区域性文献保障系统运行较为成功的有:北京市的公共图书馆,2002 年开始实施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以及街道、乡镇图书馆的三级互联。广东省已经有 60 多所公共图书馆实行远程联网,实现了各市、县馆的远程联机编目和检索。此外,还有湖北省的“湖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此外,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相继建立了本省区域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了省内科技文献服务体系,如“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 源 共 享 服 务系统 ”、“浙江省 科技 文 献 中 心 ”、“四川省科技文献中心”、等。各省的高校系统也纷纷建立起省内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如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广东高校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

(3)跨系统一定范围内资源合作共建共享的联合保障。随着区域性、系统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迅速发展,逐步出现了跨系统一定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如江苏省于 2004 年开始启动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负责,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参加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工程。2005 年,由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建设的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也正式推出。

在微观层面,每一个独立的文献信息机构都建立了面向本机构服务对象的文献信息保障。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独立的文献信息机构在文献信息保障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目前关于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则比较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如面向某一高校的文献信息保障、学科建设文献信息保障等。

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国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宏观层面,多个文献信息机构合作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较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微观层面,每一个独立的文献信息机构都建立面向本机构服务对象的文献信息保障,并以此作为参与宏观层面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共建共享建设的基础。

二、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理论研究

以“文献资源保障”和“文献信息保障”为检索词,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详尽检索,得到相关研究论文 285 篇。通过对这部分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对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理论研究发展的阶段和研究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总结如下:

1.主要研究阶段

(1)基础理论研究阶段。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主要处于对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理念的学习和探讨阶段。这一阶段,资源共建与共享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界人士所关注和接受,并对我国如何开展资源共建与共享纷纷展开研究。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文献保障系统的概念已经有研究者使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的实施则使文献保障体系这一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明确提出和正式使用。CALIS 的宗旨是,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由此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已基本确定,即以共建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依托计算机通信网络,在一定范围内整合相关资源,有效保障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储备与服务系统。共建与共享作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基础,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

(2)深入和细化研究阶段。九十年代后期,随着CALIS 的建设和推广以及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的召开,对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研究迎来了高潮,直到目前,仍是图书馆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阶段,随着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细化。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仍是研究重点,同时区域性、跨系统以及专科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涌现了大量相关研究论文。

2.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构建模式、构建机制、发展策略、发展障碍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等多个方面,而关于构建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

(1)构建模式研究

我国各级各类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迅速,构建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马费成等认为主要有集中型、网络型与层次型三种模式。范烨认为从管理体制角度分析,有集中控制模式、组织机构模式和等级结构模式,而从建设角度分析,则产生了小共建大共享模式、组织机构和地域协作模式。金胜勇等则概括为系统布局、地理布局和学科布局三种模式类型。马恒通等则划分得更加详细,分别从管理体制、共享区域范围、层次、系统、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共享网络的组建和规划方式、共建的投资来源、共建共享所形成的网络性质、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等十四个方面划分模式类型。章红则概况为国家级联盟、省内联盟、跨省联盟、地区合作、中心辐射等七种模式。总之,研究者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都初步确立了个人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构建机制研究

对构建机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贺洪明认为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包括七个方面,即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文献资源布局保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特色数据库以及人才激励机制。肖希明则对文献信息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是缺乏利益平衡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张海政等认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七个方面:馆际协作机构、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协调采购、馆藏文献数字化合作、网上联合编目、网上联合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朱晓琴等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该由管理组织系统、书目信息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文献信息传递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三、对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虽然目前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迅速,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1)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在信息化水平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从发展程度上看,较为成熟的区域保障体系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地区省份,这些地区的区域保障体系规模较大、保障功能完备、运行效益较高,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省份,区域保障体系建设刚起步或根本就没有。

(2)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高校、科技情报、公共三大系统图书馆都各自为政,导致在保障体系建设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统一调配和有效利用。通过共建共享来建设高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顺利建设和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因此,我国各类型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普遍缺乏法律支撑,仅依靠所在系统或各级政府所颁布的一些政策性文件来规范和协调,造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发展及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到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及研究在不断深入和细化。应该说,我国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是经过了一个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的飞跃,即由单独的文献信息机构建设发展到多家文献信息机构合作共建共享、由关注文献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上升到重视知识创新所需求的信息资源质的保证。但是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讨,以求更好地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指导。

[1]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大势历久弥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

[2]孙瑞英.建立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构想[J].情报科学,2002,(7).

[3]杨洁.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3,(4).

[4]孙炜.关于我国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

[5]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情报学报,2005,(6).

[6]范烨.21 世纪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6,(1)

责任编辑:孟毅辉

F49

A

1009-3605(2010)04-0109-04

2010-05-12

杨曙红,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图书馆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