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亚局势的影响

2010-08-15 00:44帅慧敏贺正楚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俄美中亚

帅慧敏,贺正楚

(1.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近些年来,同是世界政治大国的俄罗斯和美国两国渐行渐远,总体关系不仅呈现冷淡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中亚问题上,两国围绕颜色革命问题展开了权力角逐,两国关系进一步冷却。俄美关系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中亚局势的发展。本文在对近些年来俄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推动两国关系演变的深层原因,分析两国关系演变对中亚局势的影响,以期深化对俄美关系问题的认识。

一、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变

近年来俄美关系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由战略伙伴关系逐渐转向关系恶化,再到对抗式的合作。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样,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俄美关系就是这句话的深刻体现。2002年5月,以莫斯科协定为标志,俄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继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实现破冰之旅的开始。然而好景不长,从伊拉克战争开始,俄美关系就开始降温,双方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且在中亚等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展开了明争暗斗。尤其是在“颜色革命”发生之后,俄罗斯更是在国家安全受到潜在威胁之际向美国表现出强硬立场,并联合中国在中亚地区抵制“颜色革命”问题上与美国展开了一轮激烈的地缘政治斗争。伴随两国政治矛盾的激化,两国也开始渐行渐远,总体关系不仅呈现冷淡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恶化的趋势,可以说两国关系已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

在俄美关系演变的过程中,有几个重大事件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个事件是“颜色革命”的爆发。为压制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了一系列以建立亲美民主政权为目的、由反对派主导的、以所谓的民主方式进行的政权更迭活动,而俄罗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了反击。两国处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两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系也陷入僵局。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2006年美国“三月攻势”的发起。2006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由多名前政要参加撰写、题为《俄罗斯正在朝错误的方向前进:美国能做些什么?》的报告,对俄罗斯进行攻击,认为俄罗斯背离了民主原则,从而使双方寻求共同观点与合作变得困难起来,并且对俄美关系进行了评价,指出苏联崩溃后的15年,美俄关系明显在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同时做出了美俄之间的分歧大于共识、短期内与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不现实的论断。

对于美国的一系列挑衅性的行动和言论,俄罗斯政府予以了回应,进行了反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国情咨文中强调,发展同独联体国家关系过去是、今后仍将是俄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方面,并对美国提出了严正警告,声明该地区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一旦有外国势力侵犯这一领域,俄将给予抵抗。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进一步冷却。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俄罗斯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讲话以及美国2007年至2012年外交战略计划的公布。2007年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当着美国国防部长及北约领导人的面,声讨美国单边主义、穷兵黩武和北约东扩。同年4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公布了2007~2012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战略计划,将矛头直指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向俄罗斯直接发出挑战。同时该报告公开表示,美国将进一步加大了对“古阿姆联盟”的支持。此举进一步激化了两国矛盾,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僵局。对于美国的挑衅,俄罗斯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立场。普京总统在5月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日的讲话中针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北约东扩等单边主义政策作出评论,对于美国在北约扩张等问题上一贯无视俄方立场,一意孤行表示了深刻的不满。自此之后,两国更是经常在国际事务中争锋相对,持不同立场,两国关系几乎回复到冷战状态。

第四个重大事件是2009年7月奥巴马访俄。俄美两国冷却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才有所缓和。2009年7月6日至8日奥巴马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访问,并同梅德韦杰夫总统以及普京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均表示希望发展两国的关系。双方虽然在反导问题、后苏联空间问题(格鲁吉亚、乌克兰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领域还存在难以克服的分歧,但在一系列双边合作问题上达成了相当广泛的共识。

以维持俄美战略平衡的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有望签署,以及俄罗斯给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提供合作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俄美关系开始走出前几年陷入的低谷。但由于两国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分歧,并且这些分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解,因此虽然两者关系有了缓和,实际上整体上还是维持着一种“对抗中的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将长期持续下去。

二、近几年俄美关系演变的深层原因

俄美关系的演变并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在地缘战略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这是俄美关系不断冷却甚至恶化的根本所在。2005年,俄罗斯联合中国在中亚地区抵制“颜色革命”问题上与美国展开了一轮激烈的地缘政治斗争。这场外交斗争突出地揭示了以俄罗斯与中国为一方,以美国为另一方,在建立中亚地区稳定与安全秩序、政治发展道路方面的理念与政策差异,同时也暴露了俄中两国与美国在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利益上的严重对立。事实上俄罗斯与美国在地缘政治利益上的矛盾由来已久。

一直以来,分化独联体,削弱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就是美国的战略之一。为实现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长期战略目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严重警告,在冷战后坚决推行并完成了两轮北约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尤其是在北约再次东扩,涉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两个独联体国家,危及到俄罗斯战略安全之后,俄方反应相当激烈,俄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而2007年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及欧洲主要盟国的担忧,坚持在北约新成员国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事更是打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威胁俄国家安全的最明显举动。这一举动激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专家认为,美国在捷克、波兰这些临近俄边界的东欧国家部署反导防御基地,主要目标首先是俄罗斯,而不是什么伊朗或朝鲜,此举旨在增加对俄外交政策施压的杠杆,威胁俄国家安全,而不是保障欧洲免遭可能来自伊朗或朝鲜的导弹攻击,同时挑起欧盟内部冲突,坐收渔翁之利。

对俄罗斯来讲,独联体是自己的“后院”和“战略利益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美国来讲,要实现主导世界的目标,就必须实现北约东扩,瓦解独联体,将独联体的一些国家拉入北约体系,同时要通过“颜色革命”来控制这些国家。两者在政治利益上的根本矛盾必然使得两国关系走向对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美俄在地缘战略问题上纷争和矛盾是双方关系的主轴。地缘战略矛盾不解决,两国关系很难获得突破性发展,而只能是在合作中对抗,对抗中合作了。

三、俄美关系对中亚局势的影响

俄美关系对中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建立在俄美在北约问题和“颜色革命”问题立场不同,进而进行权力角逐的基础上的。一方面美国为了实现北约东扩,瓦解独联体的目标,针对一些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实施分化战略,通过促进这些国家“颜色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事实上“颜色革命”是美国建立中亚亲美政权的重要方式,亲美政权有助于美国在中亚实现民主、反恐与能源方面的利益诉求,是美国对俄罗斯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保障。一旦实现了“颜色革命”,不仅俄罗斯会受到严重安全威胁,中亚地区的平衡也会打破,中亚局势将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为防止自身出现“颜色革命”,维持独联体并凭借其作为振兴大国的基础,俄罗斯领导人采取“铁腕”手段,颁布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法令,打击反对派活动,抵制西方国家幕后操纵的事变,大力阻击“颜色革命”,对美国进行了反击。例如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不久,2005年4月间,俄罗斯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就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了为期5天的“边界—2005”军事演习,演练武力应对“颜色革命”。当2005年5月安集延发生骚乱后,俄明确支持卡里莫夫总统重拳出击、武力平暴。在乌总统以武力平定骚乱引起西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普京邀请他访问俄,明确表示支持其举措。在此事件之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同俄罗斯加强了合作。6月底,卡里莫夫亲自到莫斯科求援,同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讨论俄乌军事合作问题,乌方同意在中亚局势发生危机时,可以提供10个机场供俄方使用;俄则答应恢复对乌的武器供应。由于俄罗斯的反击,中亚乃至独联体的“颜色革命”连接出现被“阻击”的现象。俄罗斯的这些做法鼓舞着中亚各国纷纷出击,使这类形式的“颜色革命”在中亚乃至整个独联体戛然而止。显然,这有利于维持中亚地区的安全局面。

与此同时,俄凭借历史、地缘和人文等优势,大力加强独联体内部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增强独联体的向心力,加紧在中亚布局,谋求与美国在中亚长期对峙。2005年5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举行会晤,讨论独联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签署了独联体国家人文合作宣言,将2006年定为独联体年。各国首脑认为,目前必须加强独联体各国间的政治磋商,共同制定解决地区和全球政治问题的战略原则;强化独联体经济合作,利用“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等机制推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强各国安全合作,强化中亚快速反应部队的行动能力,以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根据联合军事建设计划,各国还将逐步在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防空、通信和信息侦察保障系统。

同时为解决北约扩张所带来的传统安全威胁问题,俄力图通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和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以安全合作维护进而加强包括中亚在内的独联体的凝聚力。2006年俄罗斯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连续举行大型的军事演习,对美国对独联体的渗透和颠覆进行反击。

与此同时,俄美关系的冷却、恶化促使俄罗斯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这就在客观上使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多边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中亚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

在奥巴马上台之后,俄美关系有了一定改善的基础上,俄美两国在对中亚战略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共同意见。双方积极推动核裁军问题,并签署了关于向阿富汗运送人员和物资的中转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也签署了吉尔吉斯斯坦同意“马纳斯”机场作为美军向阿富汗运送物资的中转协议的命令。与此同时,双方在北约东扩等问题上都做出了一些让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亚地区局势的缓和。

从俄罗斯率领中亚各国反击“颜色革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到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合作,再到俄美两国在中亚问题上都做出一定的让步,这在客观上都与俄美关系关系演变脱不了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国关系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的规律。

[1]祝政宏.试论近年来俄美在中亚博弈中的优势与劣势[J].新疆社会科学.2006,(5).

[2]祝政宏.论近年来美俄在中亚的争夺[J].新疆大学学报.2005,(5).

[3]祝政宏.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亚局势的影响[J].新疆社会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俄美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俄外交部:应给特朗普机会改善俄美关系
中亚速览
浅谈中亚地区EPC项目当地雇员HSE管理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俄总统:俄美将开新篇章
伊拉克战争考验俄美关系与世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