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思想的逻辑分析

2010-08-15 00:47常宝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常宝红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之一就是要理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本文试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思想的逻辑分析角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科学定位和基本内容作进一步探讨,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列研究工程的进一步开展。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从“大众的实践出发并回到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56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品格,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信仰和运用,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而是先被少数人所掌握,然后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反复的宣传和教育,即从外面灌输进去,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因此,他提出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这样一个命题。《共产党宣言》诞生16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改造世界、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与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才以党的文件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但在我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却是由来已久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一贯传统。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与形成

我们党近9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扎根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同,进而逐步向工农大众传播。注重实践,投身大众,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追求,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1515在这里,毛泽东十分明确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的观点,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做出了明确的回答。1942年2月,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3]841

在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和实践者,毛泽东用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他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去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思想指导下,艾思奇、李达等党的理论工作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把哲学真正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课堂里解放出来,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年人中起到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明显效果,对于把广大青年人引向革命之路,引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他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4]323这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说明。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精神,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我党把她高度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成为大众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这是我党一直非常重视的大问题,比如,1992年,邓小平在谈到学习马列主义的态度与方法时曾经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妙。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82很明显,邓小平在倡导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十分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把理论玄妙化,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正是在这个指导思想和原则下,运用大众话语体系,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则将先进文化与大众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用文件叙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近乎于专业术语式的文字表达不利于理论的传播与普及,这种状况降低了群众学习的兴趣,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因而,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继承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优良传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要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的科学定位与分析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尽管目前学术界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观点是概括式的。基本观点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另一类观点是解析式的。如从大众化实现内容、大众化的实现目标和原则及大众化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和解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概括式的还是解析式的分析,基本上都抓住了大众化的关键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核心问题。但我认为,要科学地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必须坚持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现实考察与历史考察相统一的原则,把其当做一个整体性理论来考察,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它的科学内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品格,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也离不开实践这个桥梁。从本质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解决从大众的实践出发并回到大众的根本问题,即要实现“实践——理论——认同——实践”的有效转化,即用从实践中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党员与群众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合力。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应从双向度、两个层面进行科学分析,即理论的发展创新大众化和理论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前者主要揭示理论的形成要来源于“大众”,内容要体现“大众”;后者强调理论指导实践要回到“大众”,为大众所认同和信仰,且这两个层面的大众化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从理论创造和创新层面分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重视理论发展与创新意义上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的主导作用,使其在参与理论成果的发展和创新中逐步自觉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

理论来源于实践,投身实践和投身大众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智慧,实践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离不开大众的思想养料,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做法、经验及其展现的丰富、生动的智慧与见识。这些来自于大众实践的创造和创新的社会实践形式和做法,形成的各种新鲜经验,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成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养料。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很大的实验,他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明是他发明的,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他只不过是把他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这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最好例证。

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了执政党尤其是党的领导集体站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做出创造性的概括和提炼,而是强调理论的来源必须来自于大众的实践,体现大众的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党的意志的最高体现,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意识形态。只有最反映人民意愿,贴近人民生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可和价值认同,才是真正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大众理论化。理论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研究理论是一项少数人或者说是一个职业群体的事情,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并不是要求中国13亿人都成为理论家。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创造和发展层面上要体现大众化,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来源于实践,广泛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二是强调理论的价值取向应体现广大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理论的内容和形式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充分体现其通俗化、具体化。

(二)从理论面向大众的接受和普及层面分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义应体现大众的接受和理论的普及,即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来“化”大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人民大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卓有成效地开展普及教育活动,被普通大众所理解、认同和信仰,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

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即做好理论“化”大众的大课题,关键要厘清三点:

一是从普及传播的理论内容来看,要明确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众化所指向的主要内容,这个理论也是最贴近中国人民大众的需要、最为人民大众密切关注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让社会大众能理解认同并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二是从普及传播的客体指向看,理论要面向大众,大众本身是个主体性概念,在今天社会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的要求应当有所区别;对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成员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等等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应当是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尽可能系统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广大群众则应当按照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地使他们懂得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根据,懂得只有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三是从理论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来看,要坚持解放思想,开辟、创新普及传播路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如何,效果怎样,关键在于实现理论“化”大众的路径创新,坚持“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提高理论传播普及的有效性,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实现理论掌握群众,把其变成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和信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