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新

2010-08-15 00:43张喜萍陈坚良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民族人才

张喜萍陈坚良

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新

张喜萍*陈坚良**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起着基础性作用。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拓宽培养渠道,健全培养机制;二要推进体制创新,完善聚集机制;三要深化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四要加大扶持力度,创建援助机制。同时要树立科学的文化人才观,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的组织领导。

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民族地区一定要贯彻落实“人才兴文”战略,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集聚大批优秀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进步和建功立业的良性体制机制,为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是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文化人才资源,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各类文化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民族地区的软实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次,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必然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民族地区只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做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使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使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再次,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民族地区只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和谐文化理论的研究者、阐释者,一批推进和谐文化的组织者、带头人,一批积极投身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行者,才能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把握鲜明主题,牢记庄严使命,自觉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文化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促进和推动本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并脱颖而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杰出艺术家。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少数民族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上。但同时,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屏障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民族文化人才相当缺乏,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民族地区只有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技术人才、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破解文化发展瓶颈,满足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二、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机制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除发展基础薄弱之外,最根本在于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突出表现是“吸引人才难、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难”,这成为严重制约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事业吸引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①胡锦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3日。这为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拓宽培养渠道,健全培养机制。要根据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特点,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才的培训,组织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骨干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图书情报信息等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从事文化工作。要继续发挥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和民族院校的作用,开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训。要重点培养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的传承人,授予相关称号,对文化传承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被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或奖励。

(二)推进体制创新,完善聚集机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很难吸引人才,必须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本地实际和发展需要,健全引才引智绿色通道,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在工资、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吸纳优秀文化人才。“要努力消除束缚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7日。要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善于借用“外脑”,借梯攀登,采用特聘专家为顾问,提供挂职岗位,实行“远程诊断”、项目引进、开展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区外的智力资源,提升民族地区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水平。

(三)深化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负担较重等,因而,给予人才的待遇整体较差,不如发达地区,形成了一个待遇上的势差。民族地区要深化文化制度改革,建立促进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实行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平均主义,注重绩效,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文化产品。要建立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津贴,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加快建立优秀人才、特殊人才激励机制,实行高薪聘请特殊人才政策,对专业水平要求高、演艺生涯短的特殊岗位,在分配上要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评选表彰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吸引和鼓励高水平的内地文化艺术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支援边疆建设。

(四)加大扶持力度,创建援助机制。要支持、资助优秀文化人才支援民族地区建设,对其文艺创作和科研项目的申请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尽可能为其事业发展提供各种帮助。在设立的培训项目中,增加民族地区的培训名额,适当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双向挂职锻炼工作,通过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对口支援活动,帮助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要协调内地与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在扩大内地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大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力度,实现民族地区人才开发本土化。

三、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准确把握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确立科学有效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的文化人才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主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其次就是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人才视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性,对各类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在服务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既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又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再次就是要坚持“人人都可以成才”。要贯彻“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方针,拓宽选才用才视野,大力培养选拔民族地区文化人才,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环境,形成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生动局面,努力建设一支数量众多、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

(二)必须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首先要根据人才“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将高素质的文化系统党政人才、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与文化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整个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载《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24日。其次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防止文化人才断层,更应尽力避免“人走艺亡”的现象发生。要将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持有者和传播者纳入政府保护和扶持的视野,由政府主导制定科学规划,给民间艺人以政策、资金的帮助,鼓励和扶持民间艺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及时培养其文化传承人;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切实保障民间艺人的合法权益。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和补充民族地区紧缺文化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潜能。

(三)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宋代政治学家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在民族地区文化人才评价方面,首先要突出品德要素,要求文化人才能够坚定理想想念,维护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利益。其次要考量其才学和能力。要通过对其能力、水平做出科学评价,突出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体现重水平、重能力、重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的导向;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④“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不断开拓文化人才工作新局面”,载《中国文化报》2004年11月12日。

(四)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的组织领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其一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文化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大军。其二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要坚持将党管人才原则和依法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其三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要创造条件,优化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四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人才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刘亮红)

G122

A

1009-2293(2010)03-0063-03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08YBB190)阶段性成果。

*湖南商学院高级政工师。

**湖南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民族人才
人才云
我们的民族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