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悖论及其消解

2010-08-15 00:54李再娟
关键词:悖论国民因素

李再娟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幸福悖论及其消解

李再娟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幸福悖论;幸福;影响因素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目标。然而,一直以来对于经济发展的片面追求让人们忽视了幸福的重要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经济并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幸福水平没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如是产生了幸福悖论。幸福悖论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即经济与幸福的正比关系出现错误,因而,通过对于幸福的涵义的理解,以及影响幸福的因素的分析,我们就能揭示出这种错误,从而幸福悖论也就得到了消解。

一 幸福悖论的出现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也提出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然而在不断追求 GDP的快速增高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幸福却渐行渐远。于是我们不禁产生疑问:究竟什么才是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还是人类自身的幸福?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国民幸福指数却没有成正比的上升?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 (R ie2 hard1Easterlin)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对客观收入和主观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快乐经济学。1974年他在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悖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快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于由收入带来的快乐适应性更强。也就是说,在经历了短暂的由于收入增加导致的快乐以后,人们的快乐程度又会逐渐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水平。首先,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次,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第三,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1]随后,在经济学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光明日报就曾连续刊发了一系列有关快乐经济学的文章。

当代学者赵汀阳也对幸福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和研究。1994年,构成赵汀阳思想核心的著作《论可能生活》问世,在该书中,赵主要讨论了幸福和公正两个基本范畴,并声称发现了关于幸福和公正的最好理论。他说:“现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理性、科学和技术,生产了无比多的信息,但我们还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换个角度提问: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更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危机。”[2]

在这里我们不去考虑快乐经济学研究究竟有多少种观点,单就这种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本身就足以促使我们对如何促进人类发展和公民福利的传统观点进行反省。快乐、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从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幸福,而不是收入,应当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主要关注目标。因此,衡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一些比 GDP、收入、财富更加全面的指标。

二 幸福悖论出现的原因及消解办法

不仅在理论研究层面,在实证研究层面,幸福悖论也在许多国家得到验证,如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验证;同时,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也存在这一现象。我们研究这一现象,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悖论现象。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悖论,如何解决此悖论?笔者以为要追究根源,还得从“幸福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1 幸福是什么

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由此确立了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对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康德就曾无奈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于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谁也不能将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的确,无论是才疏学浅的市井百姓,还是学富五车的哲人学者,对于“幸福”这个问题谁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却谁也无法说清它。在这里,我们无意于下一个全面、确定而无争议的定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统一的、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基于人类实践与共同的理性,我们能够对于幸福做一些特征性的分析。

第一,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亚里士多德曾列出了获取幸福的客观标准。他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即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且每种类型的善事物都配以相应的德目。如身体的善有健康、强壮、健美、敏锐;灵魂的善有节制、勇敢、公正、明智;外在的善有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好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对所有这些善事物的获得。不过,这些善事物并不是以并列的价值秩序存在的。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其中以明智为德性的沉思生活是 “第一好”的,相比之下,合于其他德性的生活则是“第二好”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首先给幸福确定了一套层级分明的价值序列,且每一种价值都配以相应的德性作为人们获得幸福的目标。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是包罗万象的,囊括了对所有善事物的获得。因此,幸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一种主观心境,也不是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一种按照价值标准层级排列的“标准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3]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亚氏的理论无疑是不能站住脚跟的。一个符合各种外在幸福标准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吗?当然不是。经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在外人看来过着各方面都令人艳羡的美好生活的人会向人抱怨说自己并不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第二,幸福是一种高纯度的、整体的、积极愉悦的主观体验。幸福不是一时的物质感官的快乐,幸福的愉悦是持久的,高纯度的。物质感官的快乐,让人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然而这种快乐的主观体验持续时间短,价值纯度低,人极容易产生厌倦,从而走向愉悦的反面。同时,人生活于尘世中,不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也会出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然而,幸福的体验会让人超越这种眼前的困难,使人能够产生足够的勇气与担当去承受一时的痛苦,从而获取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整体而言的,并不排除一时的痛苦。

第三,幸福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尽管一定社会的“标准的幸福”不可能成为每个个体的 “幸福的标准”,但是,这种“标准的幸福”所确定的人生价值序列,却会对个体的幸福价值判断及在此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换言之,人们不是随意地设计自己的幸福,而总是在社会所给定的条件中,在历史的经验中,在自己的努力中创造着他们的幸福。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受到生活于一定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对于幸福的理想预设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行为规则,这些对人们的追求有着直接的导向、规范、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来保证实现的。现代社会约束机制包括软约束 (如道德、舆论)和硬约束 (如法律、政策)两种。[4]不管哪一种形式,对人们的追求都有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则的追求会为社会所认可、赞赏,甚至支持、扶植,因而更容易达到目的。因而,人们总是在其生活的社会条件中追寻自己的幸福。

2 影响幸福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幸福是一种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的积极愉悦的主观体验。然而,幸福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是不是有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就有了幸福?按照逻辑学上通说认为,严格的逻辑悖论形成有三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合乎逻辑的推导;矛盾等价式。虽然幸福悖论这一命题算不上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一解悖思路,来为解决这一悖论现象提供一些方法。从上述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幸福悖论出现的原因正在于 “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错误。那么,“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是什么呢,在幸福悖论即是收入财富与幸福指数成正相比关系,经济发展越快,收入越高,人们就越幸福。通过实例已经证明,这种悖论出现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是错误的。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既不是没有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成正比或成反比或是先升后降的关系。其具体关系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既存在提升国民幸福水平的因素,也存在减少国民幸福的因素,同时,除经济增长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也对国民幸福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关系最终取决于诸因素的合力。当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时,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关系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当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时,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比例关系。[5]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的五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排列。金字塔的底部是生理需要,依次向上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影响幸福的诸因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满足了上述人的五种需要。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无疑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管仲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么根本就没有幸福可言。同时,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结构的调整和产出的增加,这对促进一部分人就业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从而也有利于提高这一部分人的幸福水平。然而,经济因素对于人类幸福并不总是成正比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但对一些夕阳产业造成冲击,若国家不能对这些产业的工人采取有效保障措施,这些人的失业将会降低国民的幸福水平。

(2)制度因素。制度是影响国民幸福水平的一个重要变量。一是公平的制度体系对提高国民幸福水平会产生积极影响,不公平的制度体系对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公平的制度体系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会更多影响到一个人相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不公平的制度会对国民幸福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从某种意义上正是揭示了国民的这种要求公平的心理。二是民众具有广泛参与权的制度也即民主的制度对国民幸福具有积极影响。人民对于自己参与的事项,即使结果不一定能够令自己满意,也总是能够产生认同感。拥有的这种主人翁意识会让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因为健全的保障制度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物质上的保障,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至少最基本的生存能够有所保障。

(3)文化因素。文化也是影响国民幸福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与文化是互动的,人类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人类也对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国家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幸福观。知足常乐的价值观是提高幸福度的积极因素,而贪得无厌只会导致无尽的痛苦。另外,严重的平均主义心态与嫉妒心态也是幸福的天然杀手。

(4)人口比例的变化。一是不同年龄人口比例。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年龄与幸福之间是一个 U型关系,也就是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幸福。此结论是否准确尚待进一步探讨,但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们的幸福观肯定是在变的。二是性别比例与种族比例构成。有关研究表明,人口中性别构成、种族构成都会对国民整体幸福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影响。例如,有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幸福时发现,妇女所报告的幸福水平要比男人高一些;黑人不如白人幸福;等等。三是疾病人口比例的变化。幸福与健康有紧密联系,疾病人口比例的上升会直接导致国民幸福水平的下降。四是婚姻人口比例的变化。拥有一种长久亲密的关系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拥有朋友、伙伴、亲戚以及成为某个团体的组成部分都会对一个人的幸福有所贡献。亲密关系的意义就在于使人具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亲密关系不仅一定程度满足了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也具有增加一个人物质收益的重要功能。来自不同国家和时间的实证研究与调查也显示,婚姻确实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五是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变化。良好的教育背景未必就是幸福的保证,但良好的教育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与应付生活,因而可以提高满意度。[6]

(5)环境因素。舒适的生存环境、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路面,都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当然,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和睦,亲人互敬互爱,能够给人以最原始的安全感、归属感,让人产生爱人与被爱的幸福。工作环境轻松,人际交往顺畅,工作具有挑战性不仅会让人的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为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才能提供了条件,让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6)个人的幸福感知能力。两个生活境况相近的人也许对于幸福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而,幸福需要人去感受、发现、创造,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幸福感的产生首先就需要个体感知来自环境或自己身体状况的刺激,而这种感知能力因为个人素质的差异、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例如,外向性的人容易感知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而内向性的人却对这类事物有畏惧心理。同样是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会说:只剩半杯水了。同样的情况,乐观的人感受到幸福,而悲观的人却感觉毫无幸福可言。这充分说明即使外在条件一样,幸福也会因为个人感知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因素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然而幸福决不仅仅只与经济因素相关。幸福悖论的产生也正是因为人们首先进行了这样的价值预设,即经济增长越快,人们幸福水平就越高。然而,我们只看到了财富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盲目产生 GDP崇拜,而忽视了幸福才是终极目标。随着,人们对于幸福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幸福悖论在理论上自然也就得到了消解。然而,在实践中,政府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为国民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提倡各种有益于国民幸福的社会价值观,教育人们获取感知幸福的能力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 苏华 1快乐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J]1理论学习与建设,2007(5)1

[2] 赵汀阳 1论可能生活 [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3] 王露璐 1幸福是什么 [N]1光明日报,2007,11,13(11)1

[4] 江畅 1关于道德与幸福问题的司考 [J]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9,5,26(3)1

[5] 秦龙 1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 [M]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

[6] 宋圭武.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J]1中国社会导刊,2007(8)1

Happ iness Paradox

L IZai2juan
(Schoo lof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AnhuiNorm alUniversity,W uhu Anhui241003,China)

happ inessparadox;happ iness;influencing factors

Happ iness is the u ltim ate goal to pursue of hum an society1How ever,the one2sided pu rsuitof econom ic developm enthasm ade peop le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happ iness1W hen the econom y develops to a certain level,it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conom y is notnecessarily p roportional to happ iness1 Themore developed the econom y,peop le’s happ iness levels do no t enhance o r even decrease1 In the case a happ iness paradox com e ont1Happ iness paradox isgenerated becaus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righ tbackground know ledge that is directly p ropo rtional to the econom ic and happ iness relationship isw rong and thus,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m eaning of happ iness,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affect the happ inessof the analysis,we can reveal this error,which also has been happ i2 nessparadox digestion1

C 913

A

167322804(2010)0120030203

2009203211

猜你喜欢
悖论国民因素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海岛悖论
一直难忘
高地
解石三大因素
“帽子悖论”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