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华,郑 洁,王 彦
1900年,护理权威 Katherine De Witt首次提出“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并指出护理专家的出现是现代文明和科学要求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的结果[1]。1938年,美国纽约的Co-Lumbia大学教师学院第1次阐明了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s,CNS)这一术语,指出CNS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执行正确的护理干预的临床护士[2]。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中提出的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的规划,我国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护理、肿瘤护理、糖尿病护理等9个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已开展CNS培训试点工作[3]。糖尿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研究显示21世纪占疾病谱和死亡谱前3位的疾病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5],在我国,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病人的自我监测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需要专业的疾病指导与健康管理,经过培训的CNS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可满足来自于病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在美国,有专门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CNS,被称作“diabetes educator”,并有专门的培训和认证机构[6]。我国对于糖尿病专科、专业护士培训方面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在某些特殊岗位,要求护士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3个月~6个月专业培训,获得相应培训证书的护士,称为专业护士(SCN),对学历没有特别规定;而护理研究生毕业并获得专科护理能力认定资格的护士为CNS[7]。
1.1 组织形式 国内目前主要有,①联合办学:如广东省卫生厅与南方医科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施糖尿病CNS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8]。②自主办学:如江苏省护理学会受江苏省卫生厅委托开设糖尿病CNS培训基地[9]。
1.2 培养目标 牢固掌握糖尿病护理理论与研究;对糖尿病病人及家庭现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制订完善的护理计划;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健康教育;开展糖尿病护理研究;能够为社区与公众组织举办糖尿病教育课程,促进群体健康;能够组织和实施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与护理同行、医生、专业人员以及健康领域的其他人士协作;指导和帮助低年资医生和其他护士提高糖尿病相关防治工作;把握专科发展的前沿,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等。
1.3 课程设置 包括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糖尿病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8]。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循证护理、统计学、教学基础、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包括护士在糖尿病综合目标管理小组中的作用;糖尿病诊治新进展;糖尿病饮食及运动管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足的治疗及护理;糖尿病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及自我管理;流行病调查表设计及应用等[9]。
1.4 考核评价 考核形式多为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①笔试考核:以理论学习知识为主,题型包括客观题、主观题、临床应用题、病例分析题等;②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按专科护理实践手册要求进行临床实践,并进行专科护理实践操作考核;③组织答辩:撰写糖尿病专科综述1篇,参加结业答辩,答辩专家组由医疗、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结业报告包括开题报告、学习体会、个案、综述、健康教育计划等[9]。
2.1 门诊工作模式 CNS接待门诊糖尿病病人及家属的咨询,进行护理指导,检测血糖,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及健康评估,优化服务流程,建立通讯联络,开通热线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解答疑难问题[10]。
2.2 病房工作模式 在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等的综合医院、社区设立糖尿病联络护士工作模式,确定糖尿病联络护士,建立糖尿病CNS会诊制,糖尿病CNS开展以CNS为核心的、各病区责任护士参与的糖尿病联络护士工作小组,糖尿病联络护士负责对病人的初步评估、转介,CNS针对糖尿病病人的实际情况,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糖尿病专科评估,确定病人的护理问题,做好记录档案[11]。
2.3 社区工作模式 设立社区糖尿病健康宣教点,开展社区延伸服务,定期下社区开展专项糖尿病防治服务工作,设置宣传专栏,举办讲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纠正社区人群不良生活习惯;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对社区糖尿病病人、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帮助建立社区糖尿病CNS和高危人群一对一管理模式和双向转诊制度,按糖尿病防治分级管理要求随访指导,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实行糖尿病病人计算机分级管理,做到早期发现,尽早干预[10]。
3.1 组织管理 我国糖尿病CNS工作刚刚起步,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议从卫生部到各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成立CNS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各专科领域的护士设置,包括糖尿病CNS培训大纲的制订、资格考试的组织和鉴定及执业资格的管理等工作。1993年日本护理学会成立了CNS认证委员会,并开始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等13个领域培养CNS[12]。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完全可以借鉴。
3.2 培训制度 建立糖尿病CNS培训制度,具体界定:要想成为糖尿病CNS须接受专业培训,并且通过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经考核达到要求,才具有申请糖尿病CNS的资格。必要时,可制定复审制度,糖尿病CNS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后要定期复审。复审中应设定一定的条件。如美国规定ICUCNS证3年更新1次,更新时要求至少100 h的继续教育时间和从事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证明[13]。
3.3 上岗制度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作硬性规定,实行糖尿病CNS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具备上岗条件的,不准从事该护理领域的工作,以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3.4 工作模式 为保证糖尿病CNS管理制度的实施,应当统一糖尿病CNS相关管理措施及标准,规范CNS工作,统一工作模式。
3.4.1 统一培训大纲 对糖尿病CNS的培训,应统一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按照《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制订,以保证培训质量。
3.4.2 统一培训标准 针对糖尿病CNS培训工作的需要,确定统一培训基地、培训教师标准。对培训机构规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作出相应规定。
3.4.3 统一评定认证 糖尿病CNS上岗资格证应要由国家或省一级卫生部门统一管理,由组织考试的机关进行评定及资质认定,统一发证,规范证书发放流程与管理。
3.4.4 统一职责 依照护士分级使用制度,明确糖尿病CNS工作的特点,结合临床需要,制订与糖尿病CNS工作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做到有岗有责、岗责相符。
综上所述,实施糖尿病CNS培训与管理已刻不容缓,分析我国糖尿病CNS目前的培养与工作现状,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规范我国糖尿病CNS的培养与管理制度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4]。
[1]Morrison JD.Evolution of the preoperativ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role: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J].Aorn J,2000,72(6):227-232.
[2]Broidy M E.The function of th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in the USA[J].Int Nurs Rev,1996,43(1):17-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S].2005-08-01.
[4]周北凡,刘小清,武阳丰,等.我国中年人群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异常对心血管病发病的预测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226-230.
[5]刘增垣.21世纪疾病谱与心身疾病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8):445-447.
[6]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
[7]朱京慈.论培养我国专科护理人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G].重庆:全军第五届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6:11-14.
[8]李亚洁,张立颖,彭刚艺,等.广东省糖尿病专科护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的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499-501.
[9]刘世晴,霍孝蓉,莫永珍.江苏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35-37.
[10]何桂娟,马纲.糖尿病专科护士护理服务模式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8):27-30.
[11]吕岩,赵维纲,黄颖越.国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与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956-958.
[12]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事业技术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786.
[13]李亚敏,李亚洁.国内外ICU专科护士准入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5A):1144.
[14]穆晓云,于欣霓.医生对专科护士工作认识的调查与分析[J].家庭护士,2007,5(11B):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