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霖,叶旭春,姜安丽,陈华莉,吴 菁,沈 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这种学习方法又称为“课题式学习”“专题学习”,它注重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2]。当前,这一方法已引入护理教学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的构想”[3]“研究性学习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4]“研究性学习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5]等一系列相关研究,从理论教学、临床教学的角度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目前对这一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依靠问卷调查,通过各种比较,以成绩的提高来佐证方法的有效性。但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究竟如何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过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态度、喜好如何?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究竟有怎样的优点和缺陷?需要护理教育者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并不能完全从中得到解析。因此,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以期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在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护理学基础》中进行,选择我校2007级共45名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该课程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围绕护理专业问题,提供包括:“调研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现状”“列举压疮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护理措施”等13个研究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并允许他们自选课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每个专题指派指导老师随时提供帮助,要求1个月完成并提交研究报告,将所有的报告集合成册,制作成研究性学习报告集,公示在校园网上,选择其中完成较好的报告,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汇报结束后2周内,选择数位同学,就他们对这一学习方法的体会和感受进行访谈。由于本研究希望获得受访者对研究性学习方法深入细致的想法及感受,因此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目的性抽样(stratified purposive sampling,SPS),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研究样本量的决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且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6]。在深入访谈5位同学后,访谈信息呈现饱和。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为指导,采用半定式个人深度访谈法(semi-structuredfocusinterview),即事先设计好关键的核心问题,以开放式提问方式,不分先后顺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访谈人员进行自由访谈,以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7]。在自愿的原则下约定时间,在单独的房间内进行访问,访谈前让每位受访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对交谈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隐去受访者的真实姓名,注意访谈场所的舒适性和访谈氛围的把握,注意隐私的保护、承诺信息公开时的匿名性等。研究者以一个宽泛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开始,采用半结构式提纲,根据受访者的回答逐步深入,缩小问题的范围,每次访谈时间40 min~60 min,访谈过程中充分鼓励受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和感受,并做现场笔录。访谈后及时整理访谈笔记,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记录下来,核对是否符合受访者原意,以提高资料的可信程度。采用Colaizzi分析法,反复聆听录音,将录音资料整理成誊本[8]。多次采用合众法进行分析,连续地、反复地阅读、反思,按照N1~N5依次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文档,进行编码、分类,最后提炼出主题[9]。
本研究形成了4个分类主题,在每个主题中,通过结合访谈内容,以发掘现象背后的意义。
3.1.1 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模糊理解 对于研究性学习,学生表示比较陌生,不是很了解,在问及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学习方法的,多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解释。N2认为:“我觉得应该是找一些材料来反映问题,证明所要研究的问题吧,我也不是很清楚”;N3认为:“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去解决问题吧”。而对于具体的研究步骤,则表示并不是很明白究竟该怎么做,一些同学把研究性学习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等同起来。如N3认为:“我觉得差不多,反正我是一样对待的”;N2认为:“听到这个(研究性学习),我就想到了 PBL,因为PBL也要汇报,也都是找文献、确定题目,重新搜索文献再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也有同学认为PBL更为简单,如N4认为:“研究性学习要想做好要花很长的时间。PBL是大家讨论,发散思维,各有分工,而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靠自己”。
3.1.2 影响科研选题的因素 虽然鼓励同学自选课题,但绝大部分同学还是选择老师所提供的课题。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对于选题,同学们很少进行思量和考虑,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选择。其中,感兴趣和实用是最主要的原因。N5认为:“要实用,还得要有意思的,最主要还是要有用”;N4认为:“我觉得实用,我做的是高血压病人的家庭支持,它可以在家里用,把学到的知识告诉大家”。此外,资料的可及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N1认为:“选择感觉好找资料的课题,也就是即便不查资料,我也能说出一二三点的(课题)”。N5认为:“最初选了 3个(题目),查找资料之后,觉得很少,就又换了”。再次,就是课题的难易程度,N4认为:“我比较忙,要兼职,还有很多社团活动,所以选择简单一点的题目”“(简单)是因为只要归纳、理清材料就好”。
3.1.3 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要求按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包括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等能力。但由于同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因此并不了解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缺乏一个整体的科研设计。N2认为:“最困扰我的就是怎样在脑子里把研究的提纲列出来,我是做问卷调查的,可是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问卷,怎么实施、怎么统计、统计之后怎么分析,把哪些作为重点,应该汇报些什么……”。其次,不会处理数据,甚至有随意改变数据的现象。N4提到:“得出的结论比较少,收集到的数据也没有进行分析,因为没学过统计,不会”。N2:“数据好乱,我删了好多,因为它和我想要的结果不一样”。再次,在查找文献上,表现出能力不足,对持有不同观点甚至观点相悖的文章,缺乏辨别的能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选用。N5认为:“有些(文献)观点都不一样,我也不知道谁对,所以把他们都列出来,由大家去评判”;N4认为:“我是做家庭高血压防治的,有篇文章讲到了一种降压药,我不记得具体名字了,说是该药与糖尿病药合用效果会更好,但这与我们药理书上的不一样,我不知道该信哪个,后来问了药理老师,才知道书上是正确的”。而研究报告是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但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写过科研论文,不仅不遵照论文的基本格式,其内容也有“拼凑”的痕迹。N5:“……查找下的文章全都看,有的是中间有用,有的是后面有用,哪里有用我就把哪部分摘抄下来”。
3.1.4 有待利用的学习资源 访谈过程中同学表示遇到了很多问题,但解决的途径却很单一,主要集中在网络和同学上。对专业期刊、书籍利用不够,由于没有学过文献检索,检索能力较差,不懂得使用专业数据库,多使用百度、Google等非专业搜索引擎,检出的有效率比较低。N1:“要不就找不到(资料),要不就找到一堆,少了没得选择,太多了就又不会选择”;N5:“我想要的和查到的总不那么一致,(文章)看着好像相关,细看又没有多大的联系,资料特别散,我索性把所有的都下载下来”;N2:“我觉得应该是有的(资料),但就是查不到”。虽然每个研究专题都有指定的指导老师,但很少有同学利用这一资源。N2:“设计问卷之前找过学姐,让他们看了并改了,把问卷从3页简化到2页。”N4:“上课的时候有过问老师,但下课之后就没有单独来问过”。在问及为什么不请教老师时,则表示:“觉得老师很忙,自己的问题很小,不值得去问,而且也不能很清晰地把自己想问的问题表达出来(N5)。”“有一点害怕,迈出第一步总是很难的吧,也许敲开了门就很自然了(N2)。”在研究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
3.1.5 学习效果的呈现方式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汇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好方式,不仅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同时也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访谈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N1认为:“都不知道该怎么汇报,PPT也不会做,不知道怎样把内容很清楚地讲给同学听”;N4认为:“我感觉汇报的时候大家都没怎么听进去,听完一两个人后就会分心。这是研究性学习和PBL学习汇报的时候都有的问题。”;N2认为:“不是没仔细听,而是不想听。因为上去发言的同学比较多,讲出来的东西大家都是不能很快就能接受的,(幻灯)做得也不好……比如说吧,我讲的是心肌的内容,其他同学不懂,他们讲黄疸的时候,汇报完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由于能力有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展示核心内容,汇报时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使听课的同学收获不大,容易分心。而且,同学只熟悉自己研究的内容,对其他同学研究的陌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并接受,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汇报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N3认为:“我觉得应该分开来汇报,或者一次只讲一两个。要不,十几个同学一起挤上去,说实话,我们都不知道别人讲了些什么,大家都觉得快点结束吧”“汇报也就只是上那个地方(教室)去一下,没有从别人的汇报中吸取到什么精华”。
3.2.1 复杂的学习态度 对研究性学习,同学的学习热情存在差异,一些同学很积极,一些同学却只是被动地应付,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N3认为:“有一些同学不是很愿意做,只是随便完成,交差了事吧”。N2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那些比较注重能力培养的同学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些不以为然的同学就会觉得很浪费时间,浪费看电影的时间,甚至浪费玩的时间”。但总体来说,同学的态度还是正向的。N2认为:“……没有抵触情绪,因为通知的时候就说了这是要算考试成绩的”。记入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不得不正视,客观上提高了学习的动力。N1认为:“我很少(看文献),除非我自己专门想干某件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看”;N4认为:“惰性使然,如果没有老师安排这样一个课题,自己去做不太可能,但一旦有任务下来,迫使你去做,也就做了”。
3.2.2 不同的学习动机 由于学习动机不同,投入经历不一,由此产生的想法也不一样。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有的同学感激,有的同学抱怨,有的同学希望能再有这样的机会,有的同学却只希望一切快点结束。N1认为:“这个(研究性学习)还是蛮累的,很耗时。现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考试,而研究的内容又不考试,所以感觉是在花额外的时间干额外的事情,占据了应付考试的时间”。一些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有利于考试的,便能认真对待;但如果只为能力锻炼,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喜欢和接受的。N4认为:“说实话,我觉得研究的问题和现在学习的东西没有太大的联系,好像这(研究的内容)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它也不及上课的内容那么重要,没有那么有用”。学生存在的这些想法,很值得老师反思,是否是给出的课题偏离了学习内容?或者这种学习方法占据了他们太多额外的时间?这样的学习安排是否不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握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这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思考。
3.2.3 对学习过程的体会 选题不同,方法不一,有的同学身体力行,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只是文献研究。他们投入了不同的精力,也收获了各自不同的体会。N2认为:“我感觉特别孤独,因为其他同学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好多同学都不能理解,说你为什么要去医院,为什么要……麻烦学姐也挺多的,障碍也挺大”“我感觉自己做的仅仅是一点点,感觉研究没有深入……还很幼稚。总是有新问题出现,让人觉得科研就是个无底洞,好像没有办法结束了”;N5认为:“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以前是老师引过来,路都铺好了,你只要自己往里填东西就好。而这次老师只开了个头,以后的路都得自己去找”;N3认为:“以前认为这是研究生才弄的,感觉档次一下子提高了”“查不到资料很沮丧,但做完了很有成就感”。孤独、幼稚、沮丧这些不同的感受,只能是在实践中由同学自己体会,传统的课堂授课是不可达到的。除此以外,他们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并获得了满足。N3认为:“比较简单,因为以前有做过,所以心里比较踏实,(报告)三四天就完成了,一点不算负担”;N1认为:“这是我第一次做,但我一点也紧张,也不害怕,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焦虑的感觉”;N4认为:“多样的学习方法更活跃点,调剂一下很好”。
3.3.1 学习能力提高 付出总会有收获,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一致表示自己收获不少。N1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了一点科研的方法,并提早使用了……”;N5认为:“以前没学过(文献检索),后来会了,这个让人很高兴;查找文献、提炼和总结观点的能力提高了,以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率,更能自己解决问题了。”N2认为:“我做了调查,就我个人而言,沟通能力提高了,也更加自信了”。而这样一个学习方法,也改变了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提高了自学的能力。N4认为:“我觉得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对研究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N5认为:“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反映大学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吧,虽然我们研究的东西很小,方法用得也不是很好,但至少在模式上有所改变。”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3.3.2 学科视野扩大 由于研究需要同学去探究课本之外的专业问题,因此,这样一种方式拉近了他们与护理学科的距离,提高了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N5认为:“大学不应该像高中那样,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我就比较喜欢听讲座、看学术研究方面的东西,虽然会有点不懂。研究性学习让我主动走进专业知识领域,让我对基础护理的感受提高了,从不喜欢到喜欢”;N3认为:“研究后才发现,护理科研国际上(开展得)还是挺多的,我真的是很惊讶,护理原来不是那么窄的,我对专业的认识加深了”。培养学科情感和职业认同是衡量专业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拓展他们对本学科的认识,是其中的一个有效措施,应该在护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感受护理的魅力[10]。3.4 主题四:提高学习效果的建议及意见 访谈中,同学们还对这一学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在研究开展之前,事先讲解这一方法,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N1认为:“我建议老师应该专门讲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虽然我们转达了老师的意思,但是好像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听懂,可能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明白”。在研究开展之初,要着重强调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及意义。N4认为:“以更正式一点的方式,让同学们都明白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端正一下学习态度,我觉得效果会好些”。制定好时间安排,且不要轻易改变。N5认为:“由于和教师确定的最后截止时间不定,这还是对大家有影响的,之前大家都在赶工,影响了质量”。研究的内容也应围绕课本展开,稍做拓展,不能脱离同学的认知水平。开展小组研究,减少汇报人数,延长单次汇报时间,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N5认为:“应该可以尝试(分组),大家从不同的方面、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要不然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特别的累、特别的孤独。真的,联合起来会更好的”。
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的个人深度访谈法,关注学生的感受,揭示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并进行了一些现象背后的思索。总而言之,同学喜欢并接受这一学习方法,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研究的设计、方法、步骤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进行教学前应对这一方法做出详细的讲解,包括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把握大体方向,在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实时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相对而言要求较高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查阅、主题分析、电脑操作、个人表达等,需要多门课程的通力合作。另外,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研究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在开展教学前需要反思:所提供的选题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什么样的方式是他们喜欢接受的?如何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竞争氛围?等等,而学生的态度、情感、体验和意见等,是他们在经历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后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反馈,需要进行教学总结,为今后教学策略的调整、研究内容的设置、研究过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0.
[2]王晓杰,沈宁.研究性学习及其对护理教育的提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5,2(1):9-12.
[3]林静.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的构想[J].医学教育,2007,45(24):129;140.
[4]谭文绮.研究性学习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5):56-57.
[5]冯秀兰,何佩仪,郭小云,等.研究性学习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91-692.
[6]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ulldaries[J].J Adv Nuts,1997,26(3):623-630.
[7]肖顺贞,胡雁.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66.
[8]李峥.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8-319.
[9]王薇,赵小萍,殷小红,等.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库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42-744.
[10]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1B):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