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生
(定陶县陈集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定陶 274108)
生长痛21例
何春生
(定陶县陈集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定陶 274108)
生长痛;链球菌感染;生长发育
小儿下肢痛者为数不少,其中绝大部分是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短暂的下肢痛,局部没有体征,找不到原发病,对这一组患者,一般称为生长痛。为此我们对21例在门诊诊断为“生长痛”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长期随访,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本组分析患者。1)间歇性短暂的肢痛或关节痛。2)疼痛病史至少3个月。3)局部无红、肿。4)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能排除骨关节的器质性病变及其他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6例,女15例。起病年龄2~11岁,其中3~5岁者9例。初诊时病程短者2个月,长者达8年6个月,平均病程37.3个月。疼痛绝大多数位于双膝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少数位于大腿、小腿的肌肉或双踝部。每次发作疼痛部位固定,无游走性。17例疼痛在睡前或睡眠中出现;4例在白天出现,其中3例与疲劳有关,1例在下雨时疼痛明显。疼痛多持续几分钟,仅2例持续半天以上。间歇期数天至数月不等。局部无红、肿、热等体征,活动不受限制,亦无全身发热、不适等表现。全部血沉均在正常范围内,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图无异常。13例抗“O”>200单位,其中8例持续升高1年以上。
1.3 随访 随访4个月~10年2个月,13例抗“O”增高者疼痛亦最终消失。随访结束时,5例仍有下肢疼痛。其中4例年龄在13岁以下;1例已21岁,仍有短暂的踝、趾关节及大腿肌肉痛,但疼痛程度减轻,间歇期延长。全部患者经临床、X线、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心脏损害,亦无局部骨和关节的病变。
生长痛在小儿常见,Bowyer报告其发生率为4.2%,Φ ster报道高达15.5%。国内尚未见发生率统计的报告。临床表现为肢体间歇性短暂的疼痛,多位于下肢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肌腱、肌肉。疼痛常在黄昏临睡前出现,也可发生在晚上使小儿从睡眠中痛醒,局部按摩能获缓解,持续时间短暂,次晨又蹦又跳如常。Bowyer将生长痛主要分为两组:一组以白天痛为主,疲劳、过度运动常可使症状加重,轻度情绪改变的(如易激动、紧张不安、怕黑暗、做恶梦、习性痉挛等)发生率较高,疼痛可发生在上下肢;另一组则以夜间痛为主,疼痛仅限于下肢,与疲劳和过度运动无关,情绪改变的发生率较低,家庭成员中常有肢痛者。体格检查局部无异常发现,实验室及X线检查均无异常。能排除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其他原因的骨关节病变,本组患者除抗“O”增高外,其他均符合以上特点。
有关生长痛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是由于组织中的废物积聚,亦有推测与精神释放反应的类型或家庭的疼痛阈值低有关。一般认为周围的神经、肌腱不能相应增长,以致产生牵拉痛,故而命名为生长痛。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假如生长痛确实与生长有关,则其发病高峰年龄应在13~18岁,因为这一阶段生长发育最为迅速,但事实并非如此。Brenning发现生长痛可发生在婴儿期,一般常在5岁以前起病,最多在3~5岁。另一些学者调查5岁以上的儿童,则以8~l2岁疼痛最显著。Φ ster等报道206例生长痛,在13岁以后发生率下降。本组患者与上述情况相似,多数在3~5岁起病,没有1例超过13岁。我们遇到1例男孩,2岁6个月时就诉下肢痛,一直追踪至21岁,他在15岁以前生长发育均较同龄小儿差,肢痛发生频繁,15岁以后,身高迅速增加,但下肢疼痛反而减轻。这些都有力说明所谓生长痛并非是由生长所致;而且假如真是由生长迅速而致骨骼周围的软组织不能相应跟上所产生的疼痛,其性质应为持续性,而不是间歇性短暂的疼痛。
鉴于以上情况,一些作者提议摒弃生长痛这个名称,但由于它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当发育成熟,疼痛即告消失。况且这一名称意味着不包含特殊疾病,因此,目前许多国家仍应用这个名称。
本组21例生长痛,13例抗“O”增高,其中8例持续1年以上,有的持续升高数年不降,从这一点可以怀疑本组患者很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但临床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过敏性关节炎截然不同。
本组患者与风湿性关节炎等鉴别: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急,10d前有感染史,四肢大关节疼痛,疼痛持续时间长数天至数周,局部体征明显,多呈游走性疼痛,常有心脏损害,血沉明显增高,抗“O”阳性,常反复发作,对阿斯匹林反应较好;链球菌过敏性关节炎起病急,5d前有感染史,四肢大关节疼痛,疼痛持续时间长数天至数周,局部体征明显,无游走性疼痛,无心脏损害,血沉轻度增高,抗“O”升高,治疗后迅速恢复正常,病程 2~6周,一般不超过 8个月,对青霉素反应好。生长疼起病缓慢,无感染史,无全身临床表现,下肢关节及附近肌肉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几分钟至两天,局部无体征,无游走性疼痛,无心脏损害,血沉正常,病程可迁延两年,对青霉素和阿斯匹林均无效。
本组患者起病缓慢,发病前及疼痛发作时均无明显的链球菌感染病史,但抗“O”常持续升高。可达几年乃至十几年,无不良后果,这可能是链球菌感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链球菌感染后,通常在1~2周抗“O”升高,到 3~5周达最高水平,每个患者抗“O”滴度升高持续时间不同,大约经过数月逐渐降至感染前水平,本组患者相当一部分持续升高达1年以上。文献记载抗“O”为嗜心脏毒素,与心肌结合会引起心肌炎,故有人主张抗“O”增高时,即使没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亦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本组13例抗“O”增高的患者,10例用长效青霉素治疗,但都未能坚持治疗至3个月,在以后的随访中都未发现有心脏损害,故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链球菌感染,并不一定需要用长效青霉素作预防治疗。其余8例抗“O”未增高的患儿,一般给予安慰和钙剂治疗,症状也明显好转或消失,随访多年,未见有器质性损害,也无骨质和关节的病变,生长发育正常。
R179;441.1
A
1008-4118(2010)02-0038-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2.18
201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