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社区福利及其发展途径

2010-08-15 00:46:41赵锦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阶层福利居民

赵锦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浅谈城市社区福利及其发展途径

赵锦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社区福利,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资源,为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的总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寻找社会福利的新型依托主体势在必行。

城市社区;社区福利;发展途径

所谓社区福利,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社区为基础,发挥社区自主性,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资源,为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问题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它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开展的各种自助、他助活动,而“福利”则指明了社区福利活动的性质。

社区福利的基本构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各种群众组织整体性福利机能的发挥,以确保区域内社会福利的一定规模。其次,是建立若干个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本社区完善的服务网络。再次,是建立地区社区福利协会,并由此来协调社区居民、政府机关以及区域内各种居民组织的社会福利关系。其主要任务是:依靠社区各种“资源”来推进社会福利活动;加强社区各方协作,扩大社区社会服务;充实并完善地区社会保障设备和设施;充实文化生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健康医疗;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发福利新渠道;增加财源,提高社会服务贡献,扩大服务对象范围等。

一、城市社区福利建设的必要性

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不仅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自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更主要的是为了响应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对社会福利制度提出的挑战。社区福利的出现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产物,是发达国家福利发展经验的总结。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福利需求增加。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一方面社会中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对福利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因此,仅靠政府提供保障或家庭来供养显然难以解决,“院舍照顾”方式面临资源短缺和情感照顾不足等危机。因此,为改善服务质量,给予个人更多符合其需要的照顾服务,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建立“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和“单位体制”解体。政府将社会责任外移,国有、集体企业将原来自己所承担的劳保福利、就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生老病死等社会功能推向社会。同时,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也使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社会救助事务急剧膨胀,这些都需要社区来承接。职业的多元化、体制外人员的大量出现也使具有就业关联、单位关联性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改革。

第三,社会流动性与分化的加剧。人员的流动包括城市内部的流动、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流动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使旧有社会福利制度难以适应,这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成为福利建设的新课题。同时,社会的发展使成员个体间出现了阶层多样化趋势。传统的职业体制分层模式失灵了,人们之间的阶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划分为不同层次,不仅表现在市民内部,而且出现了市民与外来人口的差异。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者、市民与外来人口之间有着不同的福利需求。同时,社区的阶层化趋势使不同的社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存在明显差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福利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福利需求。

第四,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使家庭的规模、结构、功能发生了变化。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不仅使原先由家庭承担的部分福利功能难以实现,而且带来了新的福利需求,特别是家务、老人赡养和儿童照看的急需社会化问题。非婚生子女和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增多,他们的抚养和教育也需要通过广泛的社区服务来支持。

第五,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带来福利的新需求。人们不仅仅重视物质生活需要,并且开始对精神层面的需要进行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们的感情需求增加;二是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如对健身产品、闲暇生活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社会中老年人人数的增加、寿命的延长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人们在养老方面既要关注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条件。另外,国有化程度较高、形式单一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福利模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自由化明显相悖。人们要求福利重视个人的利益,力图“通过公助、自助和互助实现自我保障”。有心理和身体缺陷者、精神障碍者也要求从被封闭的家庭和福利设施走向社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实现生活的“正常化”。社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福利服务。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社区福利只是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的承接者和补充,是对国家福利制度缺陷的弥补,并不意味着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提高城市居民社区福利水平的途径

1.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的阶层化

所谓社区的阶层化,是指同一阶层社会成员居住于同一个社区中,而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则分居于不同的社区中。在社区未阶层化前,社区内居民的异质性高,社区间的同质性高,即一个个的社区都很相似。而社区阶层化后,社区内居民的同质性很高,而社区间的同质性则很低,即社区内居民成分很相似,而不同的社区间的差别则很大,每个社区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城市中,社区的阶层化已初见雏型,各种新兴的住宅小区中,其成员的阶层同质性已经很高了,同时,在这种分类挑选的过程中,原混合社区的阶层成员的同质性也因边缘阶层的外迁而变得更加同质,不难推断,社区阶层化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社区基本上都已经阶层化了。而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中,我们社区建设的平台是当前民政部门划定的行政社区,也叫法定社区,它仅仅是一个行政社区,在近年的城市社区调整热潮中,多出现类似于将新建的住宅小区与传统的老街坊社区捏在一起的现象,而忽视甚至破坏城市社区形成的自然性和自发性。显然,这对居民的相对福利造成了很大影响,大大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相对福利水平。因此,稳步推进社区的阶层化,使同一阶层的社会成员居住在一起,是增进居民相对福利的一个重要途径。

2.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社区福利建设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前绝大部分社区的福利建设由于没有足够的外力启动,因而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循环状态之中。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启动所有社区的福利建设。如前所言,我们可以在社区阶层化的基础上,对社区进行资金累退、政策累进式的分类启动方法:对于社会上层阶层居住的社区,资金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国家及政府只需在政策和方法上进行指导和动员,社区成员拥有的巨大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就会释放和动员起来,从而启动社区福利建设;对于下层居民居住的社区,由于这些社区拥有的资源少,因此应该是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对于中间阶层居住的社区,则应采取两种投入同时进行的方法,从财政和政策方法上共同入手。实施这种分类启动的方法和有差别的政策后,政府扶持的对象就会大大减少。这既避免了以往政府扶持“一刀切”状况造成的扶持乏力与资源使用的低效性,又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无形中缩小了阶层收入的差距,部分缓和了两极分化,还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

3.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社会分工选择的必然结果,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状况。对于社区福利建设来说,职业化的含义就在于使其从其他社会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劳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领域;专业化则是指科学理论、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方能成为一名职业的社区工作者。

我国的社区福利建设过程还没有引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区工作制度,这种制度性的缺失,难以有效地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社区工作,难以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转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而缺乏内涵发展的社区福利建设,就不能紧贴居民实际需求并提供专业性和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也很难提高社区工作机构及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声望,很难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度,而这恰恰是社区福利建设的基础。因此,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既是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工作和影响下,城市社区福利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4.快步推进社区自治的进程

社区福利建设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都是社区居民,因此,社区福利的决策权应该是社区居民自己,这就要求社区有较高的自治程度。在社区自治水平不高,即以他治为主的情况下,居民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决定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必定是低下和有限的。与此同时,“他治”难免会出现违背社区居民意愿的决策,这会直接降低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也是对社区有限福利资源的巨大浪费。社区自治制度不仅是社区居民的一种有效的参与渠道,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动员方法。社区自治程度越高,社区就越能动员到更多的资源来开展社区福利活动。因此,快步推进社区自治的进程是推动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途径。

5.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渠道

在当前的城市社区中,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渠道非常有限,一般只有社区居委会一个渠道,而且这仅有的一个渠道也被政府作为自己手脚的延伸而带有很强的行政性。社区居民是社区福利建设的主体,有限的参与渠道显然是制约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瓶颈,因此,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渠道就迫在眉睫了。从方法上来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迅速转变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使它尽快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组织;二是迅速给界定模糊的社区中介组织正名,使它成为重要的社区居民参与渠道;三是结合社区实际,构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新渠道,发展居民自治组织,如社区老年人协会、各种兴趣团体等,给居民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机会,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福利建设中来。

[1]徐勇.中国城市社区自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27.

[2]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产生及其运作机制[J].江汉论坛.2003,(10):108~111.

[3]贺雪峰.村庄生活[J].开放时代,2002,(2).

[4]沈洁.本世纪末福利改革的主要动向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6):52~58.

[5]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03,(3):104~109.

D632

A

1671-2862(2010)03-0041-02

2010-05-10

赵锦凤,女,山东威海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阶层福利居民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石器时代的居民
玉米福利
石器时代的居民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清明雨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