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丁永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的战斗堡垒,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面对新形势,高校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党建工作中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着眼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高校;党的建设;培养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应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高校实际,突出人才培养,着眼服务社会,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之一,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高校党委应切实领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高校的党组织建设成真正的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领导中的核心作用。
建设高校的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设高校的学习型党组织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还有引领示范作用,并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是各种理论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党员知识层次高,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党员中知识结构较为合理,校园内师生学习氛围浓厚,这为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校党委部门要率先学习并组织带领全校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通过学习,让全体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观。当前最重要的是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全体党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认同感,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者。与此同时,高校党委还应及时学习贯彻国家新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总结提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方法,关注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高校的广大党员干部需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促进校风、学风的改善和提高。在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均不断提高,高校党委成员的思想观念能与时俱进,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和发展方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教学为常规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引领学校的教学教育改革,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生命线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键。“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高校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校党委应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老师也在其列。高校党建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提高理论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老师是关键。高校党委部门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务必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力争培养出一只党性强、政治坚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队伍,只有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担任“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不仅业务精、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同时要具备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和知识面广等方面的要求,善于理解并接受新理论、新事物、新观点。当然,其他各门专业课的老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各专业课的老师除了用自己个人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外,在教学中要适时把专业课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专业建设中。专业课的老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个人的教学、科研之中,课堂上要从高角度、高层面进行专业课教学,这样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道德素质、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会同步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党委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委部门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样培养出的是品德高尚、政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高度认同的高级人才,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会牢记党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 《决定》指出:“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一《决定》精神对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所以,高校党建工作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这里提及的人才培养涉及老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
学校要有好的发展,老师是关键;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强化人才强校意识,建设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高校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办学理念,把握教育规律,才能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师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委部门应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强调“以用为本”原则,把从国内外引进急需人才和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相结合。党建工作中,注重培养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增强他们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党建要注重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公平竞争平台,创造更多的让老师能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能广泛接触现代化建设实际和改革发展前沿,促成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
学校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主体,党建工作要把促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学校党委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调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努力培养多样化人才;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多地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亲身体验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党委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研究办学规律,提升办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办出学校特色。结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学校软硬件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的适用性、创新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培养。
坚持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张闻天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高校党建工作就是要强化党组织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因为“基层党组织不再是教育对象成才、发展的设计者,不再是监督教育对象行为的警察,而应以服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教育对象的成才创造条件,为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咨询建议。”[1]高校党委应把提高服务意识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服务对象包括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高校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师生为本,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目标。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党委部门主要成员应经常主动与学校的高级优秀人才接触交流,要时刻关心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平时生活,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为他们能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各种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学校的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应建立服务师生的长效机制,设法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和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鉴于个别师生存在诸如物质上的困难、心理上的障碍等情况,要详细了解情况,尊重个性差异,提供针对性服务,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和化解思想上的疙瘩,以实际行动和真挚感情打动他们、温暖他们,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感,提高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
现代大学三大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社会是高校党组织的另一服务对象,高校利用人才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高校党委是组织、带领广大教职工完成服务社会功能的政治核心。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追求目标。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党组织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时,认真分析研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把握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方面,着眼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结合师生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科学研究方面,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党建工作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党委部门为其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将研究成果及时投入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好地服务社会。
[1]蔡勇强.从管理走向服务——兼谈高校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8):27~28.
G641
A
1671-2862(2010)03-0080-02
2010-05-15
丁永华,男,安徽巢湖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