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红
河南封丘县人民医院 封丘 453300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约为1%[1],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由于未育者和未婚者发病人数明显增多,因而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更加重要。B超和血 B-HCG的应用,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 124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 2种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法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03-01~2009-06收治的 124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分为西药联合治疗组(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60例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中药)64例,2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包块大小及血 B-HC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保守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平稳,血 B-HCG<2000U/L,B超提示附件区包块直径 <4.0cm,估计腹腔出血量 <200m L,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1]。
1.3 治疗方法 西药联合组给予甲氨蝶呤 1mg/kg单次肌内注射,同时口服米非司酮 50mg/d,连续 1周。1周后复查血B-HCG,若下降<15%,重复上述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给予甲氨蝶呤 1mg/kg单次肌内注射,口服米非司酮 50mg/d,并同时口服中药(桃仁 9g,赤芍 15g,莪术 3g,三棱 4.5g,丹参 15g,蜈蚣 1条)。治疗后动态观察血 BHCG 2次 /周,并复查 B超测量盆腔包块 1次/周,复查肝肾功及血常规,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消失、连续 2次血 B-HCG<3U/L出院。随访 3个月,每半个月复查B超观察盆腔包块吸收情况。
1.4 疗效判断 成功:血 B-HCG每周持续下降 >15%、阴道出血停止、B超示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无腹痛及中转手术。失败:(1)用药期间出现腹痛并腹腔内出血增加。(2)血 B-HCG持续不下降或上升。(3)盆腔包块逐渐增大。符合上述 3项标准之一而中转手术者为失败。
西药联合治疗组 60例中 18例中转手术,42例保守治疗成功,治愈率 70%。疗程 12~32d,平均 22d,盆腔包块消失时间为 30~86d。中西药联合治疗组 64例中 8例中转手术,56例保守治疗成功,治愈率 87.5%,疗程 7~28d,平均 17.5d,盆腔包块消失时间为 26~74d。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习称宫外孕,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占妊娠总数的 1.5%[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除患侧的输卵管。近年来,随着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率的提高,保守治疗的方法也有多种,找到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甚为重要。甲氨蝶呤是一种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干扰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生。妊娠时滋养层细胞对其的抑制作用十分敏感。甲氨蝶呤主要是抑制滋养层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作用[3]。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口腔溃疡等。米非司酮是一种甾体类药物,可与孕激素竞争受体,阻止孕酮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结合,直接引起蜕膜缺血、变性脱落,进而影响绒毛组织的血液供应。与甲氨蝶呤联合应用杀胚效果显著。中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通过杀胚作用进一步阻止滋养细胞及胚胎生长,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促进包块吸收,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盆腔粘连或使结缔组织软化,为以后生育带来希望,尤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患者。活血化瘀能帮助腹内血块及妊娠物吸收,早日恢复输卵管通畅,提高宫内妊娠率[4]。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药联合应用,相互协同、优势互补,而且疗程短、治愈率高、盆腔包块吸收快、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
[2]张淑贤.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4):210.
[3]徐永萍,戴昱笙.米非司酮对胎盘结构功能及胎儿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37.
[4]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