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松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花前一笑》用典及其效果小议
陈其松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为了便于演出,元曲很少借用典故。但有许多文学性大于剧场性的作品还是喜欢旁征博引,孟称舜的《花前一笑》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孟称舜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引用多于时代较近的诗词,由此除了能看出作者的家学之外,也为了解其在做此剧时的创作状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些典故的应用,一方面提升了剧作的品味,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剧场性。
唐寅故事;东皇太一春神论;元曲典故
《花前一笑》是孟称舜的杂剧之一,约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成书。同时代点评孟剧最多、用力最勤的批评家,孟的挚友陈洪绶对其评价是“今人所以不及古人者,其气味厚薄不同故也。子赛诸剧,蕴藉旖旎,的属韵人之笔,而气味更自不薄,故当与胜国诸大家争胜”。之所以说孟的此剧“蕴藉旖旎”,笔者认为与剧中巧妙的运用大量典故是分不开的。这些典故与不同的剧情相契合,又能合于韵律,起到了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对其用典进行分析会发现多数出自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轶事、唐诗、宋词。有的典故并不十分通俗易懂,含义却是丰富的。其中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轶事占得比重最大。本文将尝试重点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孟称舜所用典故及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效果。
这里按照传说出现的先后顺序整理,而非该传说在剧中的出现次序。
(一)女娲补天的传说
第五折【收尾】“可正是女娲氏补就了相思半天缺”。该传说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女娲补天是一个团圆的结局,是在形势危急时用勇气和智慧“救民于水火”,这与剧中文徵明对唐寅起的作用是相通的:帮其与沈素香最终团圆,救其相思之苦。这也照应了正目中的“文内翰打破锦牢笼”一句诗。可以说,唐沈二人的“情”是他们最终得以团圆的基础,有情自有天助,这符合孟称舜“传情”的理论。也许不免才子佳人的俗套,但开场诗对应结尾的神话,作家的设计是巧妙的。以此作为结尾,使得剧作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严谨的封闭结构。
(二)仓颉造字的传说
第四折【寄生草】“……鱼虾伴认出了真龙子,石鼓文辨出了仓颉字……”。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名。具体年代有争论,唐朝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期遗存。汉字相传为仓颉所作,《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剧中借此典故说明从别人眼里平常的事物中,看到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仓颉造字也暗含唐寅文采非凡之意,表达沈素香慧眼识英雄,得以确认后的喜悦心情。这对推动剧情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舟中的相逢一笑,沈素香恰好看到了唐寅才气纵横的一面,这一面之识就是两人感情发展的基础。“情人眼里出西施”,于万千人中“认出”心上人并终成眷属,也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愿望。
(三)东皇、东君的传说
第二折【尾声】“相思愁万缕,相逢无一言,怕色眼迷眵,错认了东君面”。第三折【幺】“这两个一样的风神竞秀,也怎禁对东皇几番僝愁”。第四折【后庭花】“你那东皇有意催花发,待俺啊怎惜春风这一枝”?“东君”“东皇”出自屈原的《九歌》,其中东君应该是日神,东皇太一则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那么“东君”“东皇”在剧中与在《九歌》中是同一个意思吗?先来看东君。在不同的文献记载里,似乎可以确定他是日神的称谓。如《广雅·释天》:“东君,日也”。洪兴祖《楚辞补注》:“《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汉书·郊祀志》有东君”。朱熹《楚辞集注》云:“此日神也”。但是在剧中的场景里,日神这一含义显然不符合其意境。所以,这里的“东君”应该另有所指。我认为是“东床”的同义语。“东床”指女婿,源于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这里比较贴合。
再来看东皇。东皇太一到底是什么神,没有确切的史料、文献可考。有一种说法是太一之祠自始至终都坚持着
这一用典又体现出本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相对于“场上之作”,此剧更趋向于“案头之作”。元曲的欣赏对象多是下层群众,因此要求曲词通俗易懂,即使用典也要是耳熟能详的最佳,而这一典故显然要比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够理解,“蕴藉”有余,而通俗稍嫌不足了。
(四)萧史弄玉的传说
第三折【庆元真】“今日个成就了吹箫楼上凤凰俦,花开恰并头,做鬼也风流”。第四折【寄生草】“……却便是秦楼弄玉窥萧史”。汉刘向《列仙传》记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萧史弄玉的传说在戏剧中屡见不鲜,不再多述。而“做鬼也风流”一句的延伸则使这一典故有了唐寅的色彩:狂放不羁,重情重义,大胆的追求爱情,这也就为接下来唐寅为了追求沈素香而甘为“佣书”提供了一种合理性。而且这一典故的用意还在于,“秦穆公”是同意萧史与弄玉交往的,这也是唐寅的心理期待,希望没有人阻拦他们的交往。这恰好为接下来唐寅与沈公佐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剧中所用的历史人物典故有的也带有传奇色彩,但由于出处多可考,且是出于《史记》、《战国策》等史书,所以从神话传说中单列出来,另加分析。这一部分按照人物在剧中出现的顺序整理。
(一)西施
第一折【搅筝琶】“似这般冷漠吴宫,红白花开烟雨中,禁不住仇恨重重”。其中的“吴宫”又称“馆娃宫”,是当年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吴王因慕西施美色而误国,当时有童谣“吴宫秋,吴王愁”流传。但后世对西施多持赞赏与同情的态度,所以“吴宫”多指女子居所,而淡化了吴王误国的色彩。在这里沈素香是将自己的幽闺比作吴宫,因为缺少心上人的陪伴而感到孤独寂寥,禁不住悲从中来。这一典故被引用的很多,本剧中没有什么新的含义与突破。
(二)白居易
剧中不仅引用了白居易的诗,而且将白居易本人也作为一个意象加以描写。第一折【殿前欢】“说什么江州司马,泪洒秋风”。第三折【小桃红】“只落得泪掩青衫,无语对花愁”。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表达的是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慨叹;而剧中是把白居易所描写的经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看的,“白居易”有了实体意义。第一折中是唐寅借此表达“博不得玉堂上锦绣君恩重”的怅惘之情,恰与白居易当时遭贬的境遇相通,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第三折仅表达见不到心上人的忧愁,与“江州司马”的本来意象有差距。
(三)司马相如、卓文君
第一折【鸳鸯煞】“便做似薄幸相如,奏一曲求凰翠凤”。第四折【油葫芦】“他意儿中赋求凰空走入琴川市……”【寄生草】“……虽不是卓家寡女奔长卿……”第五折【步步娇】“昨日个险待送官司遭痛决,说什么汉司马会香车,定就描鸾贴”。这几处都借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27年),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做客卓王孙家时,以名琴“绿绮”奏曲两首,以挑动卓王孙青年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相如奏曲时所唱之词,据说就是《凤求凰》。
据比较,这是剧中引用次数最多的典故,我想这与唐寅当时的境遇有关。他是以“佣书”的身份进入沈府的,这就决定了他不能公开的追求沈素香,而只能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私自结合。这与司马相如当时的处境是相似的,剧中反复使用这一典故,是为了突出唐寅当时矛盾心情:既渴慕爱情,又怕得不到允许。这一典故也不新颖,但与“萧史弄玉”的传说相呼应,表现出了人物的心里层次,刻画了剧中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心里诉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贾谊、李白、原宪
第二折【三煞】“他是金闺献赋长沙客,玉殿题诗李谪仙,怎做了风月所穷原宪”。这里涉及三个人物分别是贾谊、李白和原宪。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在23岁时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剧中的“客”字暗示其被贬,与“李谪仙”的“谪”字恰构成对应关系,与“穷则独善其身”的“穷”字也意境相通。贾谊客居长沙时,曾作赋两篇,分别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表达自己不受统治者重视,怀才不遇的心情;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玉殿题诗”应该指的是李白写《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的故事;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庄子·让王》中有“原宪居鲁”的记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这三句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既唐寅本不应该出现在沈府做佣书,与第四折【寄生草】“他是个英雄辈”相呼应,暗含对他的同情与赞扬。但是我们发现,“原宪”的知名度与主要成就好像不足以与贾谊、李白并列。这里应该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压“李谪仙”的韵脚而刻意为之,稍嫌牵强。孟称舜的这部作品未见上演记载,我想这与其中类似的典故不易为大众所接受有关。
《花前一笑》关注的是唐寅不遇时的诗酒风流。为表现这一主题,作者所引典故大都带有婉丽、浪漫的特点。虽然常有人生不遇、伤春悲秋的感慨,但整体格调是温馨轻松的,也就是陈洪绶所说“气味更自不薄”。从一部描写才子佳人杂剧的角度出发,不失为一部成功的作品。
1006-5342(2010)08-0039-02
J805
A
2010205210在“阳位”祭祀,祭祀太一都与“阳”有关,表明了它乃是春神。本剧第四折【后庭花】表明孟称舜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似乎可以作为东皇既是春神的一个例证,至少可以说明这种观点在当时是被接受的。而且总观其他的解释,也只有把他当成春神才能合于“有意催花发”的意象。试析之:《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提到的上皇就是“东皇太一”。“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神。《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可以看出,这些文献都在解释“东皇”作为神其地位的重要,却并没有表明与“有意催花发”有因果的联系。由此,剧中的“东皇”指的就是“春神”。这几句都是沈素香的唱词,很好的表达了少女的“思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