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之根源刍议

2010-08-15 00:54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潘 伟(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之根源刍议

潘 伟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地位也日益凸显。本文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根源进行剖析,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提出化解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和树立并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

信仰危机;价值观;人生观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匮乏相象。这也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危机。

一、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1.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并存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出现,曾给生活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体系下的人们以巨大的震动,给世界上追求理想社会的人们以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面对着信仰的分析与选择,出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前的狐疑不定。实用功利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的活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渐脱节,笃信现代科技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信仰并无意追求信仰,虚幻迷信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与科学和理性之间形成了鸿沟。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分配,择业竞争,学生之间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内部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适应,对一些改革措施缺少承受能力,因而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向神灵求庇护,使神秘主义和有神论在高校学生中蔓延,曾有一段时间在部分大学里星相学、预测学逐渐兴起,更有一些大学生相信邪教、伪气功,整天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近几年来部分大学生社会精神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有神论思潮的扩散,这对于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2.信仰的不稳定性

信仰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旦确定就不易改变,但是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又使这种稳定性成为相对性,因此保持自己的信仰并非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外来进行,而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年学生心理和年龄上虽已趋向成熟,但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尚无足够能力解决好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信仰还表现出一种不坚定性,也就是在多种信仰中徘徊和变动。调查显示,在对大学生的信仰问卷中,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信仰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有些大学生声称既相信马克思主义又信仰宗教,有的既相信科学又信仰上帝,有的既相信真理又信仰金钱。甚至有少数学生拒绝信仰,把它看作是所谓的“自我实现”,说明大学生在信仰上出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尤其是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搀杂了许多的功利化思想,为了捞取政治和工作上的利益,表面上对马克思主义信誓旦旦,而实际上只要他的目的一达到,立刻就将本质表现出来。而信仰作为人的心理层面的现象又难以短时期通过行为进行判断,因此这种不坚定的,带有功利化色彩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很快就会为其他所代替。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

1.信仰主体选择的盲目性

我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对信仰问题加以强制规定,而是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这既照顾我国多民族的现实,也推进了我国民主的进步,同时也使其它信仰的存在留下了空间,造成了我国目前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多种信仰并存的现状。这种社会环境为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大学生在日后信仰的动摇和变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和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增多,西方对我国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我们在改革中对经济利益的不适当追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同时也要对自己所持的理想和信念、信仰进行检验和反省,当社会现实与自己的信仰发生矛盾而自身又无法解决时,那么很可能的一个后果就是信仰的放弃或变更,从而找到解脱的办法。

2.传统统一的信仰教育问题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对精神文明的相对忽视,又使部分大学生感觉马克思主义信仰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口号与抽象的大道理,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信仰教育上存在的失误。高校公共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校公共理论课中,书本上的理论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使大学生更关注现实物质问题,注重于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因此,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了科学的政治信仰。

3.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观念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使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滋生,使党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为之抬头,这无疑会淡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负效应,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动摇。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对吉林省六所高校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上拜金主义现象的态度,调查显示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 9%,有60.1%的人认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通过以上调查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还必须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我国的信仰教育基本上还延续着建国以来的教科书式的作风,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改进和调整,还存在普遍的,甚至片面的对马克思主的理想化理解,而这恰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所产生的最大思想障碍。另外,信息化的发展也能够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过于理想化的信仰教育必然与我国当前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产生矛盾,可以说,这种矛盾是没有充分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所造成的。然而,由于时代和具体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现实情况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初所提出的某些具体问题、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有了一定的甚至很大的不同。实际上,这是科学理论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一方面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的基本原理,基本结论反映了客观现实;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科学理论的一些具体观点和具体结论则要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完善,而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性之所在。

5.对个人主义的不适当追求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之倡导自主个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个性色彩渐趋浓烈,不论是在道德观、价值观还是日常的行为中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应该说,不论自主意识的增强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及行为倾向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变化趋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结果,个性化发展中的个人主义过度膨胀也是学生思想工作当中所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大学本身是提倡思想交锋的,西方和东方的许多思潮在大学里不断碰撞,当然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思想文化,及时了解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但这些思想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是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者化解的,不然就会出现对国外思想的不适当追求和迷信。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中,对新思想是积极渴望的,但他们自身又没有对各种思想的科学鉴别力,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往往成为各种腐朽思想的牺牲品。其中,个人主义是对我们主流思想冲击最大的。很多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表现出来,而且在行为上也表现出了反主流,追求特立独行等倾向,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增添了障碍。

6.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使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滋生,使党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为之抬头,这无疑会淡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负效应,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动摇。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想的进入是伴随着经济而来的,即我们在引进其先进技术的同时,不可能阻止其在文化上的渗透。同时,我们的开放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上开放初期的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西方民主自由的理念以及他们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先进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并没有与思想的发展同步,在市场经济中,由于金钱的地位与作用的显现,一些人自然会接受西方的“拜金主义”。另外,我国现在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国原来处于普遍贫穷的基础上的这种快速发展,必然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物质利益享受方面的巨大差异也使一些人,甚至是接受过很好思想教育的大学生也不免出现对金钱,权力的热衷和追逐,共产主义信仰为经济利益的吸引而冲淡。

7.封建残余思想并未根除

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传统的民间信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良俗和陋俗在内的传统信仰形式。我国所具有的传统思想和氛围本身就比较浓厚,使现代大学生从形成理想信念之时就面对着复杂的对象。当然,现代大学生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传统的民间信仰的影响,因为历史无法割断,现代就是对传统的延续和超越。新形式的迷信、伪科学、邪教有所抬头,在一些地方,大兴佛堂庙宇,风水观念盛行,看相、算命、大建坟墓,社会上一些人极力推崇、追求“吉利”数字。由于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思想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新形式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抬头,甚至一些打着“科学”、“宗教”旗号的邪教迎合着人们强身健骨的善良愿望肆意泛滥,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误导。

三、化解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对策

1.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教育观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要重视政治信仰教育,但是政治信仰教育仅仅是信仰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坚信政治信仰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能以政治信仰教育取代信仰教育。一方面,信仰教育包括政治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人生信仰教育等;另一方面信仰教育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及思想特征。正是因为信仰的最终确立离不开个体和精神,离不开自由选择和情感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在信仰教育中不能象以前那样生硬地强加政治信仰教育,而是要考虑作为主体的人的个性特征和情感特征,尊重人的应有权利和选择权利,潜移默化开展信仰教育。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凸现出来,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在保证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凸现出来,成为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必然选择。

2.实现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辩证统一

重视信仰教育,但是不再是封闭式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实践证明,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根本就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信仰教育,才能不断发掘信仰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所以,重视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但是却不能忽略信仰教育中的个体价值,毕竟信仰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从而实现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按照大学生个体的需要、个体的发展规律,全面提升个体的素质和境界,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的培养,促进信仰教育对个体的自身发展,发挥信仰教育的个体价值,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完成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

3.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以公正和诚信为内容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坚持进步的正确方向,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在社会多样化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以崇高的价值导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协调社会利益格局,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过每个人的高尚行为来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塑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把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与新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贯彻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去,使他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谛。

4.增强信仰主体的鉴别力

解决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主体迷失问题首先应当让他们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增强主体鉴别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加强哲学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并不令人十分乐观,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在行为倾向上表现更差;我们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设条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形成和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汲取和概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教育,增强其理论思维能力,有助于其优良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哲学思考,有助于大学生超越功利,告别浅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通过哲学精神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其掌握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的方法。同时,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还要不断以创新思维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5.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信仰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新理论、新学科的出现将会促使信仰教育方式的变革,会给信仰教育提供从总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另外,我们要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注入更加丰富、生动、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信仰教育从思想的单向流动向主客体互动转变,从单一的“灌输”向广泛的参与转变,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生机和活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扶贫支教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体察社会、了解民情、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感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实践信仰的信心。

6.心理层面的信仰教育

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确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而根本的任务。在实际的生活中关心大学生,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在提倡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人生理念的同时,应将儒家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并在信仰教育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情感沟通方式,使其切实感受到学校、师长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学校信仰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它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家庭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的。

总之,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复杂和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结果,它涉及了大学生自身和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因此解决信仰危机也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向上入手,达到贯彻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的。

[1]罗石.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分析[J].理论探索,2004,(1).

[2]董始始.谈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姜立华.怎样看待信仰危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1981,(2).

G641

A

1006-5342(2010)08-0067-03

2010205223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