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功武,皮远林(鄂南高中,湖北 咸宁 437100)
“一体两翼”教育模式含义及其假设
程功武,皮远林
(鄂南高中,湖北 咸宁 437100)
高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升学考试决定学生的前途,寄托了社会的希望。高中学校为了生存的需要,顺应家长、学生的需求,也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变为了“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主要采取知识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为顺利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也被迫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导致高中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盲区。为了改革高中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了“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实践,贯彻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1.主体、主体性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指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本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人的主体性包括三层内容:一是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自然的主人;二是把社会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社会的主人;三是把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理智的控制之下,作自己本身的主人。
我们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自我主宰性,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自我担当性,能够积极发挥自觉能动性去克服各种障碍,协调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创造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我的否定之否定。
2.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或主人。在这个过程中的教育者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一定的社会,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作为教育活动的手段,引导教育者发生合目的的变化,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目的与任务的高低、教育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等,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得到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是基本的共识。
但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却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有的认为,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有的学者提出人为之主体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成的;还有的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等。以上研究对于我们开拓思路,促进对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应首先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如果离开了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对此我国教育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一种意见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一种意见是着眼于教育活动过程的组成及其主体性表现,认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主体性教育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应该说,上述各家的研究视角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认为,无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抑或是办学的主体性、管理的主体性等,给人的感觉是范围太宽,涵盖太杂,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健全的主体性人格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教育。
什么是“一体”,什么是“两翼”,“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构建“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前提。
本研究课题中的“一体”是指用主体教育思想教育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本研究课题中的“两翼”指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为了全面贯彻主体教育思想而构建的“两自能力”培养模式。
1.“自我教育”的界定
关于自我教育的定义,人们对其内涵的把握不尽相同。王道俊、郭文安教授认为,自我教育是相对于社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在社会或教育影响下学生主体以自我作为对象,自觉而自主地为改善自身的品德、才智、审美、体质而进行的活动”[1]。它不是教育的方法,而是包括学习、生活、情感、品德、思想等等在内的涉及面较广的教育形式,它与教育是个性形成、主体性提高的统一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有人认为,自我教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程文晋等认为,“自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人有意识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是自我德育和自我修养”[2]。他们从自我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将“自我教育”定义为个体以自身为教育对象,对自己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活动。
从以上各学者对自我教育的解释来看,“自我教育”是一个统涉面较广,内涵较丰富的概念。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是在广义自我教育观引导下所进行的侧重于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既要考虑到受教育者是完整的个体,同时也要承认受教育者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发展的特点。
因此,本研究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出发,针对鄂南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和需要,将“自我教育”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在社会教育的引导下,学生以自身为教育对象,以思想、情感、行为为教育内容,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与自我过去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地进行自我规划和设计;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坚强的意志自觉地调节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感,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自尊、自信、自觉、自主、自律、自强、进取心、创造性和责任感等高贵品质的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要求教育者按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予以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将社会的要求转化成自身对教育的需要,确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追求真﹑善﹑美;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主学习”的界定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逐渐得到重视,它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自主学习”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有的学者从责任的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定义,有的学者在分析影响自主学习众多因素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了透视,如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调节策略的应用、自我定向的反馈调节过程和学习者对学习时空的把握能力三方面的特征,并从动机、方法、时间、学习结果、环境和社会性六个维度将这一定义具体化。我国学者庞维国则从过程上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中可知,虽然人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角度不同,但是对自主学习的过程结构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即自主学习活动是由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几个过程组成的。
本研究从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出发,针对高中生学习的水平和特点,将“自主学习”界定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自身的学习需求出发,在分析自身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基础上,自觉地确立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综合考虑各种学习资源(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运用已有元认知策略知识对学习过程实施自我监控和调节,对自己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育者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学习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地、自觉地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风格和能力,确立可行的学习目标,获得正确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法,合理统筹各方面的资源(时间、地点、环境等)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主的调节,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评价,以培养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我教育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学生需要培养的两大基本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作为完整个体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体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活动作为学生的主体对象性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主体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题从高中生受教育的主要任务出发,试图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一种“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以突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不断克服传统教育中“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学习水平出发,立足鄂南高中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全面贯彻主体教育思想,通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体性的发展要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要求独立的愿望较强,具备从事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内在条件。然而,在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成年人的引导,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标,它需要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学校教育由于其有专职人员在专门场所从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学校教育出发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一体两翼”教育模式构建的策略,对于落实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学习水平出发,分别以“自主型”学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优化教学过程为自变量,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因变量。我们认为,从学校教育来说,充分发挥自变量的作用,可以导致学生自觉主动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学校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的价值,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以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1]王道俊,郭文安.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兼谈教育、社会与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 (4).
[2]程文晋,等.自我教育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1006-5342(2010)10-0184-03
20102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