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绚丽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就业力
赵绚丽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就沉重的我国就业市场更趋严峻。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呢?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解决就业难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养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
劳动者;职业技能培养;就业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使得我国本就沉重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那么,社会、政府、职业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应当如何共同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即就业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也就是说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执政地位的巩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1)劳动者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据国家统计局一项数据显示:至2004年底止,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 查失业率在7%-8%左右。2005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2006年为840万人,2007年为830万人,2008年由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量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从业人员”转变为“失业人员”。 因此,城镇每年仍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而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①,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30850万,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较2007年上升0.2个百分点,城镇实际失业率却达10%。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者1113万人,仅有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3万人,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只800-900万个。
从宏观上来看: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宏观分析,近几年来,城镇劳动力就业的技能岗位缺口还有1200万左右,而根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03个劳动力市场的监测,2007年前三季度,市场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98%②。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依然存在,技能型人才数量极少。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仅有8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而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对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2、2.1。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地区、企业、职业间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者,相当一部分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高技能人员却供不应求,这也成了阻碍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是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格局。
从微观上来看:一是青年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迅猛增加。由2003年的212万人猛增到2009年的610万。根据近几年来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中的突出矛盾。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2亿人,外出农民工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就业困难的劳动者问题突出。没有彻底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任务,加上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成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困难的经常性工作。
据2006年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向城镇转移的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4000-5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因此,就业总量矛盾突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统计局一项城市调查统计显示:2003年末,我国受小学教育文化程度者的失业率为15.2%,初中的失业率为13.3 %,高中的失业率9.7%,大学及以上的失业率为3.2%;2005年初,全国就业者受教育情况: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2005年的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占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占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而实际上职业中等专业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失业率要高于各类专科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的平均失业率。此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上,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
在从业人员中,专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尤其在我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极少,每万人中只有66人,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专门人才更少,每467公顷耕地才有1名农技人才,而在机关、院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却较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只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四省市从业人员中每1000人拥有专业技能人才超过50人;而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等14个省市低于25人。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也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据一份权威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技能型劳动者仅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4200万人占60%,中级技工约2520万人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在内仅280万人约占4%。青年中多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中、高级技工的缺乏尤为突出。“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已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增长15%~2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翻了一番。照此推算,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对比企业需求,还有几百万人的缺口。
因此,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也成为制约扩大劳动者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从业人员与中部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各省市中,接受过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而不识字人口的比重却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集中于少部分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将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又将会导致新一轮劳动力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恶性循环过程。
(1)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偏差。自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证书代表能力成为一种竞争就业导向。考证书,意味着多一种能力。于是,在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里,多考证容易就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是,由于体制等诸方面原因,一些地方对证书标准的制定偏低,对考证质量把关不严,导致出现重考证,轻质量的不良后果:考证通过率高,证书含金量却很低。
长期来,影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矛盾是:市场对技能人才迫切的需求与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换而言之,是技能人才供与求的矛盾。这既是数量的问题又是质量的问题。在这对矛盾中,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
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质量要求与教师技能传授水平二者不相适应的矛盾。换而言之,是技能人才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这既存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是否一体化的问题,也存在所学与所用是否相匹配的问题,而教师技能传授水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从全局来看,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2)技能人才待遇 “两不高”问题仍较突出。与改革开放以前比,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不仅提高了,而且幅度还不小。但其它职业人员收入提高的幅度大于技能人才。以深圳为例,2004年,深圳市中级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2120元,深圳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却为2661元(见《深圳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005年)》表8和表11),中级技能人才的月均收入远低于全市职工月均收入;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明显得到了改善,但仍有如下表现:经济收入偏低;企业用人对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技能人才的排序均偏后;企业表面上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实际上,等级区分仍然十分明显。
(3)政府投入不平衡。受体制影响,我国当前培养技能人才的学校有:劳动保障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属的职业院校。从全国角度看,教育系统的职业院校享受《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劳动保障系统的技工学校却尚未享用这种待遇,企业投入不平衡。按照“谁使用,谁培训”原则,企业是技能培训主体。通常,国有企业能够按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教育培训,一些品牌民营企业也投入资金用于培训本企业技能人才甚至于开展社会化的技能培训。但是,数量庞大的非国有中小企业却不愿投入资金培训技能人才,而是直接到劳动力市场聘用技能人才或挖“墙角”来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全国技能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技能人才多,高级技能人才少;单一技能型技能人才多,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少;传统型技能人才多,现代型技有人才少;短训速成的技能人才多,系统培养的技能人才少。因此,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就只有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
显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以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性,能有效减少技术性和结构性失业。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质决定了它能有效地降低由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技术性失业,以及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而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因此,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与劳动力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有赖于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一方面能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及其未来收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对称性与完备性,让劳动者更多地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我国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要参与国际竞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出现,以信息、金融为主导的新兴第三产业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劳动者的就业力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掌握实际应用技术和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能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此,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实施“三年5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至2004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达70多万人。从2004-2006年的3年内,我国还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有梯次地发展培养高、中、初级职业技能人员;此外,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这已经是近三年来有关大力发展高级技师的第五个国家级动作了,而且“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诚然,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特点,能很好地与地方产业进行有效地对接,建立职业培养基地,并通过职业培养基地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开发本地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解决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扩大就业的总方针到具体政策措施,从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到扶持困难劳动者就业,从健全市场体系到改进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作了全面论述。为缓解劳动者就业压力,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以此来扩大劳动者的就业面。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措施,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增加新的就业门类,拓展新的就业岗位;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目的在于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逐步改变劳动力资源结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举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养机构,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用工需求情况,发展培训订单,增强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地方政府、教育和人事劳动主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拓宽就业门路,主动地为职业培养机构提供服务,并通过“订单式培养”,使职业培养单位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
在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衔接,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为提高劳动者就业力服务;同时,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要以“职业”与“技能”为基础,以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按岗位设置,课程以岗位或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元素为核心配备。这种按岗位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既提高了受训劳动者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又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就业的成本,有效地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此外,要充分发挥人事劳动部门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广开就业门路,指导职业培养单位及时调整专业,调整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当下,我国一些职业学校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劳动者就业力的培养模式。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得职业培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有利于职业学校及时把握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风险教育,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受训者在直接参加岗位锻炼的同时,了解产业和岗位需求及发展动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据《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已有99.6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零就业家庭总数的99.9%。同时,国家还组织了3.4万名大学生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在传授并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时,职业教育机构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且具有实效性的教育培养模式。其教与学的场所不受校园场地的限制,或在工厂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其他职教培养基地。这样既不受传统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学制年限的制约,又可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弹性,即采用学分制。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可为劳动者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前提性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要创新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拓展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劳动者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并引入民办机制,加快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
此外,地方政府要以现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基地,以多元化投资方式为手段,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培养基地,并广泛开展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培养交流活动,以增强各地对劳动者的培训实力,提高劳动者的再就业能力,以减少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结构矛盾和地区差异,从而推进劳动者就业力的跨越式提升。
注 释:
①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②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
[1]李迅雷.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或已超过10%[EB/OL].新华网.2009-03-16.
[2]茹英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充分社会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江广平,游钧,董霞,张丽宾,莫荣,郭悦,尚杜元.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分析报告[R].2005.
[4]于忠宁.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职业教育就业才是硬道理[N].工人日报,2009-01-05.
[5]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新华网.2009-03-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吴婷.2008年我国登记失业率上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17%[EB/OL].新华网.2009-05-20.
(责任编校:王晚霞)
Strengthe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s to Improve the Emp loyment of Labourers
ZHAO Xuan-li
(Xiangtan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 Xiangtan Hunan 411102,China)
A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s com ing, employment market in China become heavy. So how should we improve labour’s ability to find and choose a job? This is a social problem greatly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o develop vigorousl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labour’s ability to find and chose a job.
Laborer;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Employment ability
book=115,ebook=213
F241.2
A
1673-2219(2010)06-0115-04
2009-12-23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D09110);2009年湘潭职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ZXSK-2009-05)。
赵绚丽(1969-),女,湖南湘潭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湘潭市政府采购专家评委,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