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九
(怀化学院 政法系,湖南 怀化 418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辨析
陈元九
(怀化学院 政法系,湖南 怀化 418008)
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性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定位与内涵;理论支撑;有效平台;功能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4年3月18日胡锦涛同志所做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及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成果颇丰。学者们多从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视角、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重合性关系、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性质及战略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各种观点既有科学、合理之处,也都存有不足。笔者试图从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的系统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辨证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非常准确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性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其课程内容至关重要;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渠道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先后出台了数套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五次调整。
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在1956年,对文理学科和本专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我国高校第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文革”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又增设了国际共运史。这样,形成了第二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全面启动。《通知》把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突出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革命历史教育,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文,把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课程确定为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第四门是在文科专业开设。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由原来的“老三门”变为“新四门”。这便是“85方案”。1986年9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首次在全国各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1987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设置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至此,形成了第三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即“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199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研究并确定了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和“两课”教学与改革问题,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史称“98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5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品德课有3门,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还对以上8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原“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于2003年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至此,第四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正式建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考虑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新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直接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重要的教学内容。
2004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了新的探索,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2005年初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和明确要求。
此次调整之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这门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05方案”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的观点,展开了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历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特征的学科,它按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面,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分学科即二级学科。因此,在整体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研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现时代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认识的重要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般学科归类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课程体系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保持了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其内在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五个二级学科紧密相连。在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大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级学科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大体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课程,兼有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内容。
(1)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效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将有力地促成学科的整合和发展,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各二级学科的设立也是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设置直接对应或紧密相连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学科点申报和建设,也大多是以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成果为背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梯队为基础。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实践,教师也可以从教学过程及时发现人们的思想动态,把握新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影响,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并在理论层面和教学科研活动中推动解决,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程。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利于为学科发展、学科应用提供人力资源、实践平台和评价标准;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用人渠道,夯实学科建设基础;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成就和水平。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最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理论支撑,在理论上分清是非,从而及时、准确、深刻地解答人们在社会中面临的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澄清人们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各种困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和持久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力量,就能从新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就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层次和教学品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深度和理论穿透力,满足当代青年学生成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的学科归类,利于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学科整合、增强其科学化、深度化、广度化;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教研在学科方向的确定、形成研究成果。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等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学科梯队和学科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三大功能,即学科建设自身的学术发展功能,面向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面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服务,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学科的高度来加强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要功能之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性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做到“四个一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一般涉及以下几大问题: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发展、学科内涵、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揭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二是调查研究本学科各学位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总结经验;三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科发展的重点选择、学术队伍建设等提出战略规划;四是是整合本学科的学术力量,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提出建议,建设数据资源库和信息平台;等等。因此,高校在制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科研教研、队伍建设等过程中,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内容保持充分的一致,以确保其教学计划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计划提供科学化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学科队伍建设高度地统一起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队伍建设和二级学科队伍建设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等现有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学科归队,形成学科梯队和学科优势,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要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来加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凝合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和有力的论据,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各种疑难问题,又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意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建设要求,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内容体系上、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保障,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这一根本任务。
(责任编校:燕廉奚)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M arxist Theory
CHEN Yuan-jiu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China)
A proper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Marxist Theory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two cours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promoted. So,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ully play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Marxist Theory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rientation and content; theoretical support; effective platform; functional role
book=87,ebook=504
G641
A
1673-2219(2010)06-0087-04
2010-02-13
陈元九(1960-),男,湖南望城人,怀化学院政法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