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

2010-08-15 00:50汪勤龙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学术

汪勤龙

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

汪勤龙

试从王国维的治学方法、个人努力、家传绝学、义结学友、身逢变世等方面,简要分析王国维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王国维治学方法的独特性,进而说明他的成就与其笃志努力、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也与当时混乱时代新材料的发现有很大的关系。

王国维;成就;原因

王国维一生学术成就灿若星光,纵跨文、史、哲等学术领域。通古烁今,学贯中西。很多方面有开山之功,其锐利的目光,卓绝的见解神游古今,游刃于文化古籍之间。尤其是其对文学、文字学和史学的研究,可谓洞若观火,点石成金,给人巍峨之感。陈寅恪曾盛赞王国维的学术无论哪一方面“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之轨则”。王国维的学术多而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位学术集大成者,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很值得探讨。

一 治学方法独特

王国维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要得力于他的治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三证(正):释证、补正和参证。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有言:“其(王国维)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於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吾猃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於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於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第一条就是王国维生前津津乐道的“二重证据法”,这种方法高明的地方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的眼光去处理史料和实物。第二条方法对边疆民族史的研究,打破了以中国(汉)典籍为中心的旧学体系,引入域外记述资料,而且将实地考察引入史地研究中,为历史和地理的研究作了准备。第三条方法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来议论中国的哲学、文学,实为中国第一人。

二 笃志努力

王国维自小在书堆里长大,一直发愤苦读,笔耕不辍。后来在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只有王国维不是师出名门。陈寅恪幼承家学,博览群书,12岁就留学日、美、欧洲诸国,尤如佛度金身,懂二十多种语言。梁启超乃师出南海圣人,受过康有为醍醐灌顶般的点化。赵元任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这三人皆出身于高级书院,受过雨露的滋养。王国维幼年发蒙老师潘绶昌,名不出乡里,后来师从陈寿田,陈寿田的老师是李善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接受西方学术思想角度上,李善兰的终点便是王国维的起点。王国维曾于1898-1900年间在上海东文学社攻读英、日文,兼学数理化,但由于求生活和脚病原因时断时续。1901年去日本留学,仅读四、五个月就因脚病而返,从此彻底告别学校学习时代,走独学之路。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与其学无止境有很大关系。顾颉刚曾把王国维之死与同年三月康有为的去世相比较,他说:“康长素先生逝世,我淡然置之,我在学问上受他(康有为)的影响不亚于静安先生,我既是佩服他,为什么对他的死倒不觉得悲伤呢?因为他的学问只起了个头,没有继续加工,所以学术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就死了。至于静安先生,却和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了的,他的大贡献都在三十五岁以后…..假如他能像康氏般寿命,他的造就不知有多高。”这话虽有点过,但的确说出了一定的事实,康有为学术成就在1894年后斗转直下,而王国维却恰恰相反,三十五岁后才是高峰,并且受环境的压迫而不变节,王国维不厌其烦的耕作,成为学术界中唯一的重镇。我们来观察当今社会,世人常说,没成名时卖力,成名后卖名,四十岁前卖命,四十岁后卖名,这正是当前许多学者的通病。

三 家传绝学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安贫乐道,偏重于精神追求,他也是一位独学成才之人,早年,经商之余,攻读文辞诗古,研习书画篆刻,儒商兼备。后来在溧阳县当差,足迹遍及苏杭各地,寻访大江南北名门望族所藏之书、画和古器物,尽窥各家所藏宋、元、明、清书画,以至碎石零金,成了真正的“收藏迷”。见识精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诗文造诣也很深。王国维真正的老师其实是他的父亲。王乃誉辞官不做时,除了祖传之书外,也携回了一批书,其中有不少经史之外的金石书画方面的著述,王国维理所当然畅游其中。王乃誉平时居家也口授指划、课子自娱,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为王国维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埋下伏笔。王乃誉曾说:“天下万状,诗出之,有声之画;画出之,乃无声之诗”。观其品论,足见其议论深刻。王国维在18岁曾条驳俞樾的《群经平义》,王乃誉训其:第一,不可太直率,就算确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宜含蓄;第二,要留有余地,谦退为上,实在是做人的金玉良言。王乃誉对17岁的王国维到杭州乡试交白卷也未加爆言,转求其“通达中西要务以自立”,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多么可敬的老人。

王乃誉平时对王国维口授指划有三,一是写诗题对;二是临帖习字;三是鉴别书画古器。尤其是鉴别书画古器,这是王乃誉自少在苦难中谋生,独立练就的绝技,他向王国维传授“鉴赏四毋”的秘诀,就是不为重名所骇,不为秘藏所惑,不为古纸所欺,不为拓本所误。直到临终前,他还指着罗振玉托王国维带回送鉴董其昌的画,告诫说,“仅仅款字可信其六分,画不能一二信”;有说,“叔翁(罗振玉)巨眼,然犹不能抉摘确实,则此道难与不知言矣!”连罗振玉都要向王乃誉请教,足见其功力之深。后来,王国维在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里鉴别金石古器,不管谁送鉴,也不管别人天花乱坠地说的多古,经他认定是赝品,任谁再辨,他也决不改口,功夫就是这样练成的。如果说王国维是一位学术高手,那王乃誉是“躲进乡间人未识”真正高手。

四 义结学友

王国维一生交友论学。就在其中秀才(16岁)前后,王国维与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结为好友,经常切磋学问,被当地父老乡亲尊为“海宁四才子”。四人每天基本上都见面,“上下古今,纵论文史;或校勘疑误,鉴别异同;或为词章,彼此欣赏”。在所有朋友中,对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乃至生活道路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罗振玉。罗振玉最早识得王国维的才气,并给予生活上、学术上的帮助,尤其是罗振玉拥有大量的书画、古籍、文物,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问家碰到大收藏家,大的学术成果往往会闪现出来。罗、王1912年亡命日本时,罗振玉把自己所藏书籍,文物运往日本避难,悉数移其居所“永慕园”,还美其名曰“大云书库藏书”。罗氏称“予又尽出大云书库藏书三十万卷,古器物铭识拓本数千通,古彝器及其他古器物千余品,恣公搜讨”,可以说没有罗振玉浩瀚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在古史、古文字上卓越成就,就没有殷墟甲骨文研究方面划时代贡献。这是一流的学者碰到一流的收藏家,产生了一流的学问。假如没有罗振玉的大收藏,王国维的大收获会是一个问号。

王国维在东文学社时的几位日文老师对其影响很大,像藤田丰八、田冈等,特别是田冈不仅是他的日文老师,也是指导他学习研究哲学的启蒙者,这充分体现了真正的老师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关键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王国维在1915年认识了当时名震全国的“南沈北何”的沈曾植,此人对辽、金、元史及西北地理,南洋贸易变迁有很深的研究,两人很是推崇对方,互有交流。当时的收藏家蒋汝藻,对王国维的学问十分佩服,王国维为其编《密韵楼藏书志》的同时,也正是借助蒋汝藻的支持下,王国维的学术著作选集《观堂集林》才得以出版。包括后来在清华研究院的陈寅恪、吴宓等人,与其交往甚密。

五 身逢变世

一方面是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的传入不仅给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得以比较,也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新的方法。王国维于1905年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论近年之学术界》,他用西方学术来反观中国学术,追述周秦以来两千年上下的学术发展与“外界势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中西化合问题,可谓目光精远,大气磅礴。他认为周秦时代诸子九流,各创其说,道德、政治、文学万丈火焰,为中国思想界“能动”时代。自汉始,天下太平,武帝以孔子之说一统九流,汉以后儒家抱残守缺,思想凋敝,无创作思想。佛教东来,六朝至唐,佛教日盛一日,是我国思想“受动”时代,但这段时代是我国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互相并行,并未相互化合,直到宋代才相互调融化合,稍稍出现“能动”性质。而“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清),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也。”他把当时的西学东渐称为第二佛教的东来,见解独到。时人梁启超也曾提到过,本土的思想(儒、道)和印度的佛教思想结婚,所产生的儿子就是宋明道术(理学)。梁启超把中国道术史(哲学史)分为主系、闰系和旁系,第一主系先秦,第二主系宋明。闰系是主系的余波,仅是各种解释整理,汉至唐初—对应先秦,清—对应宋明。汉至唐思想不出先秦人的范围,清人的思想不出宋明人的范围。旁系是指六朝、隋唐的佛学。“……以古人的话启发他自己的思想,实在得力于旁系的影响”,可见西学东来的确给当时的学者以“借力打力”的感觉,王国维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就是借用西方的哲学这块镜子,来照出中国文化的影像。

另一方面是王国维身逢新史料被发现的时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批的文物陆续出土,这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如安阳甲骨文,初被王懿荣所识,大为收购,其服毒坠井死后,转归好友刘鹗,刘氏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后来甲骨文又被罗振玉所识。罗大量收购的同时,又亲自到安阳探访。罗振玉明白“龙骨”的意义非凡,但是真正能够把思绪游刃于甲骨文之间的应该是王国维,因为当时王国维在解读“龙骨”上的东西绝对是个绝顶高手,权威中的权威。甘肃汉晋竹简的露世,敦煌莫高窟的经卷写本重见天日,明清大内书籍档案解禁,这些均为前代研究者所未见。王国维有辛生在一个发现的时代,又有辛接触这些新的发现,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客观原因。

1.王国维:遗书·序: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

2.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 >的[A].古史辨,第1册

3.陈鸿祥:王国维传[M].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J].教育世界.乙巳正月上旬(1905年2月):93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94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Wang Guowei's Academic Achievement

Wang Qinlo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Wang Guowei could ge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his study methods,personal attitudes,family learning and Yi-knot buddy in a changing world.Also,from his particular study methods,it can explain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achievements and persistence in academic study and his deep family learning,as well as the discovery of new materials in the chaotic circumstance.

Wang Guowei;achievements;the reasons

C912.1

A

1672-6758(2010)03-0117-2

汪勤龙,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1000

Class No.:C91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罗振玉王国维学术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遗老”视角下的清代学术史——以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论析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重评罗振玉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致西园寺公望手札解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