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骞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105)
海南国际旅游岛创建中旅游产业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探讨
马 骞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105)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海南创建国际旅游岛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核心是是否以国际化取代本土化,国际化是否意味着以牺牲本土文化特色为代价;国际旅游岛创建过程中哪些方面应当实现国际化,哪些方面应当注重本土文化。文章着重从旅游产业与人文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化与人文建设本土化及其关系。
旅游岛;国际化;地方化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海南创建国际旅游岛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国际化的认识与界定;二、国际化是否意味着牺牲本土文化特色为代价;三、国际旅游岛创建过程中哪些方面应当实现国际化,哪些方面应当注重本土化。现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命题之争
什么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化?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国际化应当涵盖哪些内容,具备哪些特征?确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命题,源于海南省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求。国际化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和许多内容,因而很难笼统地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从海南创建国际旅游岛构想正式提出以来,专家们从体制、生态环境、交通、旅游景区建设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针对海南创建国际旅游岛过程中旅游服务与产品即旅游的产业国际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即如何实现海南旅游产业要素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与共享,以及高度的国际化接轨和国际化视角下的人文本土化建设。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大纲)》意见稿,海南旅游要素国际化就是“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吃住行游客娱、旅游标识等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建设旅游公共咨询和服务系统,同时推进海南配套公共设施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国际化和旅游化,为国际国内游客提供国际化标准和文明程度高、地方特色鲜明、政府服务高效、信息系统完善、人民友善诚信并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旅游环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所谓国际化就是我们相关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相关服务业的国际化和生态环境国际化以及发展理念的国际化。
(二)国际化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国际化的提出是一种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进程如何展开?这些都是正在探索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模式供我们参考,没有固定的模板用以复制。尽管有关专家对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国际化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答案。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在摸索中走出自己的路子,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夏威夷岛,中国的台湾岛尽管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与海南岛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人文环境、客源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差异。学习夏威夷的经验并不意味着把草裙舞移植到海南,而在于启迪我们更好地挖掘当地文化,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结果,尽管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可供参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哪一天可以宣布我们已经是国际化了。国际化可以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可以为自己人为地规定一个日程表,但是这既不实际,也没有意义。当前和今后做的就是要不断提出创新的思路,别人已经有的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学习并拿来借鉴,别人没有的我们需要创新,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国际化的概念之争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先动起来,按照目前国际上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的好的做法先做起来,而不能等到把问题争议清楚了再去做。
最后,国际化的愿景尽管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但是载体建设非常重要。国际化以一种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主观的标准,而事实上重要的不在于它的主观性,而恰恰在于它的客观性方面。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不是我们宣布国际化就是国际化,而是一个客观的认可。尽管目前尚没有一定固定的标准,它究竟表现在什么方面,有什么特征,但绝不是一个主观的认定。这也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矛盾
业内人士认为,有三大矛盾是保证海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是海南旅游业的现状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差距太大;二是海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垄断性导致全国人民对海南休闲度假的要求与我们现在的景区景点开发水平的差距较大;三是旅游行业自律的标准与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业的标准差距太大。
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发改委主任陆志远在 2009年 3月 12日召开的海南省旅游协会景区分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不解决好这三重矛盾,海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要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一)一化先行——理念的国际化
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虽然表现在产业要素当中,但是理念的国际化更为重要,尤其在创建初期。只有用先进的国际化的理念统领,并成为政府的主导行为,才有可能使城市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市场与环境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和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先进的理念就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而不仅仅是旅游行业的发展与规划。先进的理念必须成为决策者的行为指导。其只有成为党委、政府的意志、理念才能推动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理念的先行就是要在研究省情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放眼全球,而不是闭门造车。先进的理念就是要超越国际化与本土化对立的两极思维模式,在国际视野下做好本土化的文章。
(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本质就是高起点的大旅游,以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带动地区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放程度,实现国内外游客进出便捷,购物方便优惠,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全面与国际接轨,实现海南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全面对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同时让更多的中国游客享受到国际化的优质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面向国际、服务世界的旅游基地。
(三)与国际化相适应的政策与机制创新
国际旅游岛呼吁政府有更多相应政策措施出台,一方面是地区整体的宏观政策,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利于旅游业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另一方面是具体出台旅游产业政策,如景区开发与建设、旅行社体制、用人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旅行社承包、佣金价格、结算等行业管理问题。
但是政府政策的出台最根本的还是创新性政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大纲)》中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三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及四个方面运行机制的创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意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这是海南落实国务院对海南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的具体行动。
从宏观上讲,海南体制创新必须通过城乡一体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紧密结合,打破体制束缚和行政壁垒,以城乡旅游资源整合、优化为重点和突破口,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四)产业与产业环境的国际化
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必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高端化的道路。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由海南旅游资源特点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的。高端化的实质就是精品化。只有用高端化的精品意识开发旅游产品,才能全方位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品质化、舒适化、时尚化的要求。其二,产业整体形象塑造。通过多元产品组合,由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大市场份额的重点产品形成拳头品牌,提升现有产品品牌形象,大胆引进旅游新业态,积极研发旅游新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
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大纲)》的要求,产业国际化改造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吃住行游客娱、旅游标识等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建设旅游公共咨询和服务系统,同时推进海南配套公共设施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国际化和旅游化,为国际国内游客提供国际化标准和文明程度高、地方特色鲜明、政府服务高效、信息系统完善、人民友善诚信并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旅游环境”。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社会文化环境和公共配套设施、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餐饮业、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住宿业、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交通业等方面的改造;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购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娱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各项旅游保障体系的完善。
(五)人文素质的国际化
人文素质的国际化首先就是要培养全社会开放意识,深化国际旅游岛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人人成为建设者,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欢迎、接受游客,让每个海南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亲历打造真正的旅游城市,从身边的事做起,讲文明礼貌,开展讲普通话活动,培养具备国际语言能力的人才,并延伸到中小学校园中去,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同时,在交通、医疗、生活各方面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化市场运作,方便外国游客。
创建海南国际旅游岛并不意味着消灭本土化,把国际化与本土化对立起来。国际化建设之路必须而且只能与本土化建设相结合,要理直气壮地把本土化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认识。事实上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创建,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三亚旅游国际化发展进程的见证者,三亚万豪度假酒店总经理哈德森先生说,国际化并不是一味地标准化,只有将本土文化创新性地融入到旅游文化中,充分体现三亚旅游的文化差异性,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作为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三亚万豪一直致力于海南的国际化建设,并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目前该酒店正在力推将‘Luho’(海南话‘你好’)作为酒店迎宾用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要直接面对并在解决矛盾中进行。海口市政协副主席、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钢在向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调研考察团汇报时指出:“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首先要面临的是:旅游产业国际化需要本土文化的支撑,而本地已挖掘、整理出的文化,其含量和文化品位不够。”
国际化与本土化,我们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洋为中用”。而国际化与本土化是适用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培养和造就能够在制度上创新、在社会生活中创业、在社会发展中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经济建设和管理人才。
国际化不是目的,但只有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好中国的角色,使我们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懂游戏规则,乃至参与规则制定,不失误、不吃亏。同样,本土化也不是目的。因为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同时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化是为了学习和丰富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国际化就不可能建设好市场经济。而本土化则是海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另一条腿。两者不仅并不矛盾,而且缺一不可。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旅游的本土化命题并不是仅仅因为旅游的国际化提出,而是旅游发展自身的规律所决定。正如全球化实现全球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一样,旅游的国际产业的生命就在于它的差异性。没有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差异性,就没有旅游。
海南具有国际上一流的旅游资源,但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独有的特色,这篇文章并没有做完,事实上,有些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始终处于争议之中。出路只能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中去寻找。我们要充分研究和挖掘并充分展示独特的一面给全球大舞台,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借鉴夏威夷,巴厘岛的成功经验,但决不能试图建设第二个夏威夷,第二个巴厘岛。因为海南有自己更为独特的优势,这个优势来源于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化建设。海南一流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使得本土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成为必要的选择而且成为可能和优势。
(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战略思考
本土化建设的核心是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一个地方有没有潜力成为国际认可的旅游岛排在第一位的要素不是资源或产品,海南生态环境独特不仅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属于领先地位,与这种环境相伴的土著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是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海南有黎族生活方式,有海滨渔民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等等,利用这些本土元素树立海南品牌才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唯一出路。
海南将以本土黎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为灵魂,以符合国际标准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以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带动海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中国旅游的对外开放。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命题是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我国的研究离不开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个大背景,二者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找准立足点。
当然,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要有重点,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全部国际化,如果全部国际化也就是全盘西化了,全盘西化也就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了。
真正建立海南本土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比国际化还要困难。因为我们搞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创造性的劳动,不是把别人现成的东西拿过来,或者单纯讲实现海南旅游的地方特色就是本土化。海南的经济建设与人文建设就是要强调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应该是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
1.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化的建设目标
海南必须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外树立自身独特的旅游形象。所谓独特就是本土特色。具体来讲,建设国际旅游岛就是要把海南建成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就是国际化视角下的本土化建设目标。
2.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化建设的战略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作为海南最早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岛的倡议者提出:未来 5-10年,以国际旅游岛为平台,加快推进海南城市化进程,大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整合旅游资源为重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第二步,以组建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为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即建设南部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经济区;北部海口滨海文化旅游经济区;中部五指山热带雨林旅游区;东部博鳌“国际会展、温泉旅游经济区”;西部儋州生态工业旅游区;第三步,在组建旅游经济区的基础上,跳出既有的行政区划范围,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五大城市群。
3.海南特色文化的挖掘
长期以来,早在汉朝到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原主体文化和岛屿的边陲文化在海南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如黎苗文化、海洋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等。而目前游客来海南能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或者说成型的品牌产品并不多。长期以来,由于受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影响,海南岛特有的文化历史研究投入不但严重缺乏,而且进入旅游市场的能力较低。
4.海南海洋文化的挖掘
海南省是我国最小的陆地省,但却是最大的海洋省。前者被人们所熟知,而后者则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而事实上后者才是海南真正的优势所在。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岛屿文化风情、自然生态等等一切皆直接或间接基于海洋资源。但是应当承认,海洋资源并没有真正很好地开发利用,这是一篇做不完的大文章。海洋文化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海滩、游轮,这一主题开发目前尚有待于探索与创新。如果在这一方面做得好,我们可以走在世界旅游的前面,我们没有必要等到别人走出新模式以后再图发展。对于海南省来说,这是一个旅游产业老话题中处于开题中的新课题。
总之,创建海南国际旅游岛并不意味着消灭本土化,更不要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建设对立起来。国际化建设之路必须而且只能与本土化建设相结合,要在全球化、国际化视角下理直气壮地把本土化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认识,开创性地探索自己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
[1]王健生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进入实质性运作[N].中国旅游报,2008-11-17.
[2]海南省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wenluxu www.hainan.gov.cn,2007-05-30.
[3]佚名 .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N].海南日报,2010-01-05.
[4]迟福林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发展的大战略信息来源[EB/OL].人民网海南视窗,2009-11-2.
[5]刘云山 .打造文化品牌,更好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EB/OL].新华网海南频道,2009-10-31.
[6]张维庆 .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已万事俱备[EB/OL].中国改革论坛网,2009-03-10.
[7]曹绘嶷 .巴厘岛等国际度假旅游地给海南旅游业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8]陆志远 .海南旅游发展必须解决三大矛盾 [EB/OL].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090312/002310.htm.2009-03-12.
F 127.9
A
1009-9743(2010)01-0064-05
2009-12-27
马骞 (1963-),男,汉族,山西代县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英语。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