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方略的探讨

2010-08-15 00:42何君陆潘正昌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海南全省精神

何君陆,潘正昌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105)

关于“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方略的探讨

何君陆,潘正昌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105)

生态立省要有文化精神的支撑。文化精神建设是生态立省的一大方略,文化精神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生态立省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生态立省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是生态立省的必由之路。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必由之路

文化系统是由人类创造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作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精神文化建设在生态立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涵、主要内容、特征和表现形态

要建构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精神文化,首先对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概念内涵、表现形态、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应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把握好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过程、策略与方法,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清晰思路的指引下,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涵

从生命哲学的维度审察,精神活动是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文化建设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1](P103)。

生态立省的精神文化,是指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全省人民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行为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其内涵是一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得以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省人民为实现“生态海南”、“和谐海南”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审视,生态立省的精神文化体现在全省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全省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之中。生态立省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省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和审美观的总体表现。

(二)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容,是由物化环境、制度规范和全省公民的思想、言论、行为所折射,并由一定的语词加以规定,或由一定的造型、图饰、符号、声像加以指示的精神价值的总体。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生态立省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思想理念、审美观、道德伦理规范、目标、宗旨、思维方式、方略和特色,体现了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原则、目的意义和鲜明个性,是一省公民一致赞同的关于一省存在意义、存在价值的终极判断,这是对全社会的宣言书,它既要体现立省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体现生态立省者在具体运作中战术的可操作性。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是全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一省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省主导意识,它体现了全省群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一省精神文化的魂。省风、政风、民风、商风、教风、学风等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中心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一省的基本着眼点。省纲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全省人民进行训育、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如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南将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关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更加关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海南再一次站到改革开放的制高点”[3]就体现了这一点。

(三)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

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比,生态立省精神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从发展过程看,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持久性和规律性;从作用机制看,生态立省精神文化重在柔性的引领、熏染、渗透和化育作用;从生态立省存在形式审察,精神文化内化于全省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素质中,是全省每一位公民普遍具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点,并通过文字、制度、活动、环境和全省人民的工作、生活作风等外显出来;从其秉赋性质看,生态立省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了四大特征:一是人文性,即有高度的人文色彩,重视培养全省人民的人文精神,促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二是现代性,能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先进价值观、先进理念、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三是创新性,它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本省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四是个性化,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应在共性中追求个性,个性中追求共性,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

(四)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表现形态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它的存在形式。其存在形式以内部的隐蔽性——抽象的无形的内蕴和外部的显现性——具体可感的载体等两种形态为主,两种形态复合地存在于全省的人、物、景、文、画、声、像等等之中。

1.内隐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存在的首要形态 因为生态省的精神文化本质上是以价值、道德观念、态度、意识、心态、思维方式、方法等形态存在于全省国民的头脑中。首先是内隐于全省人民的观念之中。这些观念形态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人才观、审美观等,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二是内隐于全省人民的学习、工作、服务态度之中。主要包括执政态度、管理态度、教育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人际交往态度等;三是内隐于全省人民的意识之中。如责任与民主意识、创新与服务意识、竞争与进取意识、勤奋与纪律意识、主人翁与团队合作意识等;四是内隐于全省人民的行为心态中。如积极向上、乐观合群、宽容善良、以义为价的健康心态,反映着一种高品位的生态精神文化,体现了一个省的人格力。同时,一个省的舆论主流,也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隐性载体,它反映着全省人民对生态立省普遍的价值认同。

2.从显性层面审视,生态省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可以说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 从狭义的外显层面审视,生态立省精神文化侧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涉及一省精神和价值的部分。具体包括: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标志物或图腾 (如省标、企徽、村徽、校徽等),文本化产品 (如文字、图案和符号表述等),物化的精神产品,人文景观、流行的歌曲、各民族民谣、歌舞、民歌、口头语、服饰等。从外显的方式看,其方式有直接外显、间接外显、曲折外显、复合外显等。

鉴于精神文化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形态是根本,外隐形态是花和果,因此,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力避机械整合、僵硬规定,努力实现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隐形态与外显形态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如我省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就体现了这一点。

二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方略

在 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要建绿色之岛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海南发展的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海南发展的需要,又是海南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海南失掉了生态环境之美,海南发展的根本优势就丢了”[4]。这应是海南的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建设方略基本框架。

(一)必须坚持整体谋划、注重实效、在整合中创新

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国情、我省的省情,围绕立省的战略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纳精华,从时代精神中获取养份,整合定位出最有利于促进我省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方略。同时,要把传承、吸收、创新融为一体,在保持基本稳定、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不断为生态精神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因此,加强领导,狠抓管理,完善制度,注重细节和实效,要在实践中体验和创新,使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实践中,逐渐由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觉体认和自发行为,这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最重要最起作用的,不是外在的强大压力、规范、抽象的制度和严厉的管理,而是全省人民发自生命本体的切实认知体验。只有从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出发的精神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激发起全省人民内心趋向真善美的冲动力量。因此,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制订制度、改造环境等各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全省人民的心理和心灵需求,考虑到怎样建构更良好的生活氛围、人际关系和物质环境,设计更鲜活的活动,让全省人民在亲身体验中受到陶冶,唤起全省人民对生命存在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二)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建设的四个阶段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要经过酝酿期、整合期、内化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一是在酝酿期,着力点是完成生态立省精神文化主要内容的定位和“文本化”建构工作,即通过吸纳生态立省精神文化源流之精华,深入思考,集思广益,完善内隐形态。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把传承、学习与创新融为一体,在传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生成;二是着力体现海南本土特色;三是做好战略定位与具体规划;四是多渠道多立面开发新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内隐形态得到不断完善,实现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共性与个性的良性配合。

二是在整合期,着力点是建构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物化”层面,即打造外显形态,完善体现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蕴的物化环境和制度规范,加强对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推广,使外显形态与内隐形态协调有序发展,相得益彰。

三是在内化期,以点带面,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内隐形态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要通过外显形态的约束、感染和熏陶,进一步完善体验氛围,进一步强化我省管理,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内在体验和外在规范的共同作用,逐步将全省人民的理念和言行纳入生态立省精神文化所倡导的领域。如从 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有组织地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4]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文明生态村建设也从生态省建设的综合载体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

四是成熟期,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改进、创新和完善,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内隐形态日趋稳定成熟,精神文化的各项内容基本定型,外显形态也更加完善,全省人民都能将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内化,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建设策略

笔者认为,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大体可以概括为:定位准、规划细、步伐稳、措施实,要加强引导、依靠群众、在不断学习和积极探索中创新。

定位准,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省的历史和现状,在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内容作出准确而恰当的定位,使之既符合省情、又有利于促进我省的长远发展;规划细,就是要在深入学习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事先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作出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海南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规划。当然规划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步伐稳,就是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步步为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把各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在规划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措施实,就是要重行动。主要是:一是以构建内隐形态为先导,从开始就要科学规划好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各项内容;二是以健全外显形态为保障,要在内隐形态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各类物化环境和制度规章;三是抓好省风、政风、作风三风建设,要集中精力做好常规管理,狠抓落实;四是以提高全省国民的综合素质为主线,围绕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不断推进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完善干部考评、工作考评机制,促进全省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转变,努力构建人文型、创新型海南省。

要依靠集体,加强引导,不断学习与探索。要充分发挥领导、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导航、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共同创造美好的大家庭。要组织全体成员特别是广大干部努力学习理论业务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并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省。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开创性工作,要学习他人、他地、他国经验,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建设方法

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很多。如在酝酿期,可采用调查、问卷、查阅资料、走访、讨论等办法,构思成型内隐形态的主要内容。这些方法不仅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定位阶段可以采用,而且在以后每一个较大幅度的发展创新期都可采用。而在整合、内化和成熟期,主要可采用下述方法: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生态立省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要在全省人民心底扎根,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可以报告会、讲座、团队活动、主题会等形式,通过广播、省网、省报、省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从理论上强化对全省人民的教育,从视听上不断传播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省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

2.领导干部垂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是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率先垂范者,因为领导是“上梁”,领导的言行举止、个人风格、素质境界,会直接影响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使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作实践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楷模。

3.加强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识地培养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可以使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使全省人民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为此,要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团员的评比等,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先进人物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表率作用。如我省的文明生态示范村就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在培育中提升参与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验。可分别以精神文化图谱的各个支端谱系为主题,从省城到各市县和各乡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演讲会、联谊会、歌咏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摄影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文化沙龙等,通过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全省人民对生态立省精神文化的感悟和体认。

5.加强制度规范建设精神文化作为引导、熏染和规范全省人民行为的价值和理念,本身不具有强制性,是“软约束”,因此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硬约束”。只有把强制规范与柔性规范 (理念、价值观等)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

6.注重环境熏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全省人民情操,提升全省人民修养,化育全省人民心智,塑造我省的美好形象。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外在环境与人的心理需求相适应,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相促进;同时要以目标引导行动。要通过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将宣传各阶段的奋斗目标与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激励人民为实现我省的美好前景勤奋工作,在劳动和创造价值中实践精神文化所蕴涵的理念和价值。

总之,精神文化是生态立省精髓和灵魂,是我省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是形成海南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在生态立省的进程中,要创造崭新的精神文化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崇高事业。这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祛除使思想全面僵化的封建专制文化,更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要创造这种精神性客体,必须要有持续创新的思想自由空间和冷静地进行理性思考的时间。创新活动必须要受到价值观念、心理要素的支配,必然存在着触发它的动因,如入迷的志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自觉为国家和海南进步而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为此,在生态立省精神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实践探索,通过系统设计“文本化”层面,精心建构“物化”层面,着力推进“人本化”层面,建立和完善我省的精神文化系统,才能达到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生态立省方略。

[1]池田大作.生寄语[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卫留成 .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N].人民日报,2008-03-14.

[4]卫留成 .强化危机感增强责任感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N].海南日报,2007-04-27.

[5]卫留成 .卫留成在海南省第五次解党代会上的报告[N].海口晚报,2007-04-27.

[6]韩跃红 .尊重生命——生命伦理学的主旨与使命[N].光明日报,2005-04-12.

[7]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 .道德资本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鲁道夫·奥伊肯.新生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D 61

A

1009-9743(2010)01-0038-05

2010-02-02

何君陆 (1950-),男,汉族,海南万宁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教研室哲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潘正昌 (1968-),男,汉族,海南屯昌人。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政史教研室政治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09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生态海南的哲学思考”成果之一 (编号:Hjsk2009-112)。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海南全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拿出精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