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形成与七十子的祭祀行为

2010-08-15 00:51:41刘全志
关键词:斋戒笔录礼记

刘全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语言文学研究

《论语》的形成与七十子的祭祀行为

刘全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文献,开始编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严肃活动,祭祀活动产生了第一批孔子语录文献。“祭如在”是孔子及七十子所追求的祭祀境界,斋戒过程和祭祀进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须追忆孔子生前的言语笑貌。当这种祭祀活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孔子格言体语录。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孙辈来充当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种种情状;祭祀过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动作行为,必然产生叙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为,产生了最初的《论语》类孔子语录文献。

《论语》;七十子;祭祀;用尸

先秦战国时期,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孔子语录和事迹,其数量和种类远远多于流传至今的《论语》。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战国典籍中看出来,除去《墨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这些有捏造孔子语录嫌疑的著作外,只算先秦儒家的《孟子》、《荀子》、《礼记》、《大戴礼记》、《孝经》、郭店儒简、上博儒简中的孔子语录,就足以证明孔子语录数量的庞大。《论衡·正说篇》记载“《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救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1]从记录孔子语录角度来说,王充(27~97)所言可能正是事实。郭沂曾指出:“以《孟子》为例,……全书共记载孔子言行四十八条,但见于今本《论语》的仅三条。”[2]可见,孟子见到的孔子语录数量之多。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所谓《逸论语》,实际上也是一种从先秦流传下来的孔子语录文献。另外,《荀子》中的《宥坐》、《哀公问》、《法行》、《子道》等篇,同样是对孔子语录的收集。毋庸置疑,《论语》是这些众多的孔子语录文献中的佼佼者。由于《论语》的代表性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些孔子语录文献统称为《论语》类文献。

《汉书·艺文志》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3]对于《论语》的编纂 ,班固所言是大抵不错的。然而,就《论语》形成的具体过程而言,《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显然失之于笼统。七十子是如何编纂《论语》类文献的?《论语》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又与七十子的活动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汉书·艺文志》显然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为此,笔者在本文将加以探究,并尽力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答,以求接近于事实的真相。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4]。司马迁所言极具概括性,这是撰写史著必须采用的手段。然而,言语具有概括性的同时,不免产生众多细节的忽略。孔子去世后,就孔子的丧葬事宜而言,七十子究竟做了哪些事,如何为老师“居丧三年”的?孔子传授前代“五经”文献,以《诗》、《书》、礼、乐教七十子,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丧葬礼仪与葬后祭祀规程。七十子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弟子,他们大多精通礼文,熟稔礼义,不会不重视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性。《论语 ·尧曰》云:“所重民、食、丧、祭。”[5]2535《礼记·曲礼》云:“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5]1257孔子之丧时,七十子所应该做的就是:举办孔子葬礼、进行祭祀孔子。

对七十子而言,如何更好地办理孔子的丧葬事宜与葬后祭祀活动,是他们“居丧三年”之中的大事,也是他们向世人乃至孔子灵魂集中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对孔子的丧葬、祭祀仪式处理不当,七十子不但愧对老师的灵魂,更无法面对世人的指责和攻击。所以,从孔子之死到“三年心丧毕”这段时间,妥善处理孔子的丧葬问题、慎重举行祭祀亡灵的仪式,是七十子毋庸置疑的最为重要、最具有意义的大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选题的要求,笔者在此主要讨论七十子对孔子的祭祀行为。

七十子安葬好孔子之后,余下的大事就是祭祀孔子,这也是七十子“居丧三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七十子丧孔子,如子丧父之礼。所以在“居丧三年”中,七十子作为独特的“孝子”必然大规模参与或置办祭祀活动。七十子在埋葬孔子以后,即开始对孔子进行祭祀活动。按照礼仪规定,在居丧三年中他们必须对孔子进行的按时祭祀活动有三次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谭祭等。

对于祭祀,古人是非常重视的。《荀子·论礼》曰:“祭祀,敬事其神也。”[6]显然,祭祀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事神行为。事神在于敬,这是孔子必然强调的态度。所以,《礼记·中庸》记载: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5]1628

死去的祖先,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左右,这就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祭祀者所做的就是严肃、崇敬,真正达到“慎独”的要求,进而与成为盛德之神的祖先进行灵魂的交遇。《礼记·祭义》云:“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5]1592其中所谓的“死则敬享”“终身之丧”,无疑强调孝子对双亲的终身敬重。

一、“祭如在”的境界

“祭思敬”,是孔子对祭祀活动的基本要求。为了至诚至敬地进行祭祀仪式,主祭者事前必须独处一室进行斋戒三日。斋戒时,还必须心怀敬意的去思念自己将要祭祀的对象。《礼记·祭义》甚至还规定了如何思念将要祭祀的对象,其言:

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5]1592

参加祭祀者在独处斋戒之时,想念祭祀者生前的种种言行、事情,以致容貌、情态、笑声、嗜好等。

严肃的斋戒之后,正式进入祭祀仪式。对祭祀当日的要求,礼文中也有明确规定。《礼记·祭义》记载: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耆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5]1592

礼文之所以这样规定,目的只有一个,即祭祀仪式中,祭祀者必须达到与祭祀对象面对面交流的情景。也就是说,自己崇敬地参加祭祀,祭祀时面对祖先的魂灵,必须毕恭毕敬,就如自己的祖先活着一样。孔子把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行为称之为“祭如在”的境界。《论语·八佾》记载: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5]2467

董仲舒(前 179~前104)在《春秋繁露 ·祭义》说:“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神如神在。’重祭事,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独任,事之而不专恃。”[7]

《礼记·中庸》记载孔子之言:“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5]1629《论语·为政》孔子对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5]2462《论语 ·子张》记载“祭思敬,丧思哀”[5]2531,孔子强调祭祀者在祭祀时必须做到“敬”。《礼记·祭统》云:“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子孙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5]1606邢昺在《孝经》疏曰:“祭者 ,际也 ,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祀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5]2548

其实“敬”并不仅指表情严肃、神态庄重之意,而是强调内心的真诚。所以,《礼记·祭统》又云:“诚信之谓尽,尽之为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5]1603《礼记·祭义》记载孔子祭祀双亲时,没有“济济漆漆然”,对此子贡提出质疑[5]1593。孔子说,祭祀双亲就如同双亲在前,“济济漆漆”是矜持的样子,如此又曾能和双亲灵魂交谈?

从《礼记》、《史记》的记载中,我们会发现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为他“无服而心丧三年”,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的笔录行为就是在这时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5]1602如前所述,按照儒家倡导的丧葬礼仪,在这期间,必须进行对孔子进行的祭祀有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等①这些祭礼只能是孔门弟子祭祀孔子的大致仪式,《礼记》中众多条文显然出于战国中后期。。依据祭祀程序,参加祭祀者必须进行斋戒十日: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散斋重在检束自己,致斋重在思念死者。如前所述的“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就是对祭祀者进行致斋状态的要求。对于七十子来说,在祭祀孔子前的斋戒行为中,他们一方面检束自己平常的言行,一方面集中时间回忆自己曾经与孔子共同度过的岁月。斋戒规定使他们开始实施回忆行为,回忆行为又使他们开始重温孔子生前生活的场景,这些场景历历在目,历久弥新。

在进入祭祀过程中,《礼记·祭义》规定祭祀者要“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其叹息之声”[5]1592。这种要求,使七十子在祭祀过程中好像真正看见活着的孔子,他们听到孔子的声音、看到孔子的容貌,好像夫子就是端坐眼前,与自己亲切交流。这种“祭如在”的境界,使七十子更加深化对孔子语录的记忆。

经过斋戒行为、祭祀仪式,孔子生前的言语、事迹、容貌、情态,以致笑声、嗜好等等,出现在七十子面前。这本质上无疑是一种怀有深沉敬意的回忆。也许这种回忆行为一次两次使七十子不会产生笔录行为,但是随着斋戒、祭祀次数频繁增加,七十子必然会笔录孔子语录的行为。在笔录孔子语录过程中,经过斋戒、祭祀要求,孔子如同他们就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是在与孔子进行一种面对面的交流。由这种笔录行为产生的孔子语录可能不是整段的,多是单句的。现存《论语》文本中的大量单句“子曰”,无疑就是斋戒、祭祀行为笔录的结果。从《论语》记载可以看出,七十子日常跟随孔子左右,总是具有分散性。也就是说他们每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天的每时每刻都在孔子左右,孔子言谈某些问题时,他们中的某些人总会有缺席、不在场的情景。这就造成了他们每人记忆的孔子语录并不完整,而且具有零散性。对于孔子所有的言行,七十子都不具有全知全能的状态。于此,他们笔录孔子语录时,必然要笔录自己所熟知的孔子言行。七十子这种笔录的痕迹,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如《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5]2490其中的“牢曰”明显就是琴牢笔录的结果。《论语》中的大量单句“子曰”并没有留下如“牢曰”的字样,这是因为七十子普遍采用的是“子曰”形式记录孔子之言,前面似乎没有必要再加上记录者的名字。另外,《论语》中之所以出现“牢曰”似乎还与琴牢的年龄有关。《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琴牢与卫人宗鲁的交往,宗鲁死后,孔子还制止琴牢前去吊唁。昭公二十年,宗鲁已经做了卫国卿大夫的“骖乘”,年龄应在20岁以上。琴牢与他交往,年龄应相差不大。此时孔子30岁,琴牢已20多岁。至孔子死时,琴牢大致在63以上,已过花甲之年。由他笔录孔子语录的行为一定不会太多,同样由他笔录出的孔子语录更值得特别指出,更具有别样的意义。于此,《论语》中单独存在“牢曰”也是正常的。

简而言之,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祭如在”的境界,所以在祭祀孔子过程中,七十子产生了笔录孔子语录的动机,并开始笔录孔子单句语录。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中的孔子单句语录,应该是七十子祭祀孔子行为的结果。这些单句语录之所以采用“子曰”的形式,是七十子追求“祭如在”“祭孔子如孔子在”的必然样式。

二、用尸制度

为了达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境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再次强调起源久远的祭祀中的“立尸”制度。《尚书大传》记载舜祭祀尧“以丹朱为尸”;周公祭祖时,也有文武之尸。《通典·礼八》记载,周公祭泰山时,以召公为尸。这些材料反映出祭祀用尸制度,渊源久远,历代传承。王国维(1877~1927)《宋元戏曲考》称“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改子弟为之……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8]。

按照葬礼规定,下葬后的当天中午就必须进行虞祭。“虞祭立尸”,《仪礼·士虞礼》有“祝迎尸”一节,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5]1168《礼记·檀弓》“虞而立尸,有几筵”[5]1313,即是此意。“尸”是祭祀者所立的受祭人,目的在于使祭祀者真正达到与祖先神灵的面对面的状态。祭祀立尸制度,起源甚古,夏商周三代均在施行,《礼记·礼器》:“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5]1437沈文倬(1917~2009)说:“周族统治者是抱着‘事死者如事生’的愿望来祭祀祖祢的。这愿望最初的实现就是祭前斋戒和将祭立尸。”[9]《礼记·郊特牲》云:“尸,神象也。祝,将命也。”《荀子·论礼》云“卒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6]786杜佑《通典》卷四十八云“尸,神像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无形,因尸以节醉饱,孝子之心也。”[10]程子云:“古人祭祀有尸,极有深意。丧人之魂魄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主则不依,无尸则不飨。魂气必求其类而依之,既与人相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已与尸各已洁齐,至诚相通,以此求神 ,宜其飨之。”[11]

孔子与曾子也讨论过祭祀必须立尸的制度。《礼记·曾子问》记载:

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孔子曰:“有阴厌,有阳厌。”曾子问曰:“殇不祔祭,何谓阴厌阳厌?”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殇不举肺,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是谓阴厌。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尊于东房 ,是谓阳厌。”[5]1399

在孔子看来,只要是成人死亡,“祭必有尸”是一种毋庸置疑的问题。结合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为,“曾子问”这则材料中至少向我们透露以下三点重要信息:一“祭成丧者必有尸”,“成丧者”就是死者非未成年死亡,是有子孙后代的大人,如果祭祀成人而没有立尸,那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二“尸必以孙”,即用死者的孙子当作受祭人,儿子不能当尸;三死者如果没有孙子,那就找一个同姓的孙辈来充当。另外,《仪礼·士虞礼·记》:“男,男尸 ;女 ,女尸 ,必使异姓 ,不使贱者。”郑玄注 :“异姓,妇也;贱者,谓庶孙之妾也。尸配尊者,必使適也。”[5]1173可见所谓的“尸必以孙”,还必须是嫡孙来充当受祭人。所以,《礼记·曲礼》云:“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5]1248按照礼仪规定,庶孙、妾都不能为尸,只有嫡孙、嫡孙妇才可以为尸。

结合孔子的家庭情况,具体由谁充当受祭的尸很难断定。如果按照“尸必以孙”的要求,子思或传说中的“子思之兄”来充当。当如果“子思之兄”真的存在的话,子思充当祭祀孔子的尸,也算合理。但如果“子思之兄“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人物,子思再去充当尸①子思,名伋。按照礼文规定,父在,自己所生之子,应由父亲命名,即有爷爷为孙子取名之礼。子思出生时,孔子一定在世,所以“伋”之名实由孔子所起。由前述对《左传》《、论语》中“子”的考察可知“,子”是七十子对孔子的一种面称。礼仪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取字”,孔伋字为“子思”,显然是二十岁之后所起。古人讲究字与名的前后相随或相互阐发的关系“,子思”是否意味为“思子”,其中的“子”是否暗指孔子?孔伋取“子思”为字,也许是对孔子的另一种纪念。,显然已缺少了主祭人。另外,从礼文记载可知,埋葬孔子之后的三年祭祀行为属于凶礼范畴,其间的祭祀所选之尸,须是孔子的嫡孙;三年后的祭祀活动,属于吉礼范畴,此时则通过占卜,在孔子的孙辈中确定充当尸的人。如此来说,无论“子思之兄”是否存在,主祭者与受祭的尸关系都很复杂,人选更难确定。当然,就所依据的文献来说,规定此种礼文的文献可能后出,于此我们如果以后世严格规定去苛求前代,也是一种不合适的行为。为此,有七十子参与的祭祀孔子活动,到底由谁来充当受祭者还很难确定。在行文论述中,我们只能模糊化处理。

用尸祭祀制度,追求的“祭如在”境界,目的就是重演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胡培恽在《仪礼正义·士虞礼》中曰“此从者立于席北,盖亦如生时有侍食者也。”[12]方苞(1668~1749)《仪礼析疑》曰:“吉祭,宗妇执两篷户外坐,主妇受而设之。虞则自反,不忍邃变朝夕进食于舅姑之常。”[13]所以,用尸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次死者生活场景的再现。既然是死者生前种种行为的再现,那么必须要求尸“表演”得逼真,以达到接近于死者生前真实的生活状态。

按照祭祀规程在必行的祭祀活动中,又要求孔家孙辈来充当孔子即作为受祭的“尸”。如前所述对于讲究丧葬祭祀的儒家来说,按时祭祀孔子是三年守丧中最重要的事情。七十子对孔子的言行向来是尊重有加,照行不误的②把孔子的坟修成斧形,仿孔子为子路、颜回心丧而为孔子心丧,孔子提倡“三年之丧”、弟子一概为孔子守丧三年等,足以证明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是相当尊重,不说言听计从,也差不多。事例见《礼记·檀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阳货》等。。所以,孔门弟子进行祭奠孔子时,就如同孔子亲临祭场,“祭孔子如孔子在”。而要达到这种“祭如在”的氛围,不止要求祭祀人所做的一切符合“祭如在”,而且更要求充当受祭人的“尸”也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充当受祭人的尸是祭祀活动的主角,其他的参与者甚至包括主祭者均要配合尸来行动,他们处于配角的地位。由于充当尸的人是祖先的替身,尸的行为必然代表着祖先的行为。陈多在研究古代祭祀“用尸”制度时指出,用活人来代表祖先在祭祀过程中有如下要求:“尸需用服装等进行装扮”、“尸有形体动作”、“尸有言谈酬对”、“尸饮酒食菜”、“尸的言谈举止、动作有一定的规定、程式”等[14]。也就是说,在祭祀过程中,充当受祭人的“尸”,虽然言语表达有限,但必须注意服饰、形体、举止、表情、容貌等方面。结合《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且孔子也亲口说“吾不与祭,如不祭”的要求,充当祭祀主角的尸必须逼真地模仿孔子生前的行为、举止、容貌乃至表情,做孔子生前曾有过的行为礼仪。如此,受祭的“尸”和祭祀人才能同时达到一种即时即在的、当面进行灵魂交流的状态。

吸附了亚甲基蓝的磁性纤维素置于50 mL的硬质塑料管中,加入浓度为0.1 mol·L-1的盐酸溶液10 mL,振荡解析60 min,测量解析后盐酸溶液中MB的浓度。重复以上操作,连续测得5次吸附解析后溶液浓度。

整个祭祀过程,祭祀者与充当孔子“尸”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目的:重演孔子生前真正发生的场景。这一心理目的对祭祀者有要求,对充当死者的“尸”要求会更高,因为他代表着孔子生前的真实状态。所以,充当孔子“尸”的人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孔子言行,以便他进行模仿,进而达到逼真的状态。这些必需的孔子言语行为,从哪获得?这就需要七十子的提供。

《论语》中除了那些具有“子曰”标志的单句语录外,还存在许多陈述句以及表现孔子生活场景的段落。这些无疑是提供给充当孔子“尸”的受祭者参考的资料。要达到“祭如在”的境界,尸需要按照孔子这些生前举止进行练习。如《论语·乡党》主要记载了孔子生活中的种种礼仪步态,描摹细腻逼真,宋时尹氏说:“今读其书,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的确如此,孔子的吃、住、行以至容貌表情样样精细、条条逼真,这是为什么?了解七十子的祭祀背景,就不难明白:载录者之所以这样工笔细摹,就是为了在祭祀时让充当孔子受祭的“尸”照此行事或供之参考,以求受祭的“尸”能够尽可能的接近于真实的孔子。

祭祀过程中要求“尸”接近于真实的孔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有什么样的步态、仪表、容貌,不该有什么样的举止、形态、容貌,这就成为了《论语》中叙述文字的形态。

三、祭祀行为必然形成孔子语录文献

如前所述,七十子在祭祀孔子的活动中或许一次两次还没有笔录孔子语录的动机,但当这样的祭祀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之后,必然产生笔录孔子语录的行为。目的或许以备下一次祭祀孔子时斋戒中进行默诵,或供充当孔子“尸”的人参考模仿。七十子“三年居丧”过程中,按照礼仪不断祭祀孔子,也不断在心中重温与孔子亲临的种种言谈话语场景,进而笔录于简端,这就形成了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的最初稿本。

金克木先生说《论语》中的文体应该“粗分为独白、对话、叙述”[15],这是很正确的观点,也能涵盖《论语》中的全部内容。从七十子祭祀孔子角度来看,独白和叙述性文体在祭祀活动中都可以用到:独白参加祭祀的七十子通过斋戒、祭祀仪式对孔子言语的重温;叙述是提供给“尸”,或供之参考、模仿,以使言语动作尽可能地接近于真实的孔子,进而达到“祭孔子如孔子在”的状态。

当然,祭祀孔子的礼仪过程所产生的稿本还是最初的,这并不代表现存《论语》中的每一章都曾经在七十子祭祀孔子活动中产生,《论语》的最终成书本身就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断定: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的最初出现或开题一定起源于七十子对孔子曾经有过的无比虔诚、无比崇敬的祭祀。单句“子曰”的形式、叙述性文体的存在,都可以作为《论语》文本的内证来证明这一点。

七十子在祭祀仪式中笔录的孔子语录,追求的是“祭如在”的境界,其中的斋戒行为、用尸制度本质目的在于营造一种“面谈”的氛围,以寄托对老师的哀思,从而达到“祭孔子如孔子在”的境界。从孔子语录产生的意义上说,《论语》的最初编撰目的可以说是七十子呈给孔子的一种祭文。

由于种种原因,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仪式,随着时间销蚀,慢慢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于湮没无闻,以致现在没有一则直接反映此问题的史料,这对于后来取得“经书”地位的《论语》来说不无是个遗憾。然而,七十子的祭祀行为在后代文献中也不是雁过无痕、毫无踪迹可寻。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有一种东西看似消失,其实它没有消失,只是表现的面貌不同而已。

其实,这两部典籍在达到自己言说目的的同时,也透露出七十子在孔子去世后的种种行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记的孔门弟子年龄,孔子去世时,有若30岁,子夏29岁,子游28岁,子张25岁,曾子27岁。以“三十而立”、长幼有序来算,有若确实属于年长师兄辈,又何况他“状似孔子”“似圣人”,七十子中的后辈“以师事之”也属正当,不过“师事有若”一事也仅限于七十子中的年轻弟子,并不包括像子贡、仲弓、冉求、商瞿、漆雕开这样的孔门前辈。我们从“强曾子”、“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以及故意刁难式的提问可以看出,孔门这些后辈们与其说是“师事”,不如说是“游戏”或者是别样的演习。然而七十子中的后辈的这些行为绝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应该是对整个孔门弟子进行祭祀孔子仪式的模仿。七十子祭祀孔子时,立“尸”以当受祭者,整个过程中把“尸”当作孔子来侍奉,又何尝不像有若设座“众弟子师事之”呢?所以,《孟子》、《史记》的记载无疑是一种“被戏说化”的七十子祭祀仪式。不过,就是在这不起眼的、日常的戏说或演习之中,留下了整个孔门弟子严肃、庄重、虔诚、认真祭祀孔子的点滴信息。

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为还被其他诸子模仿,如墨家弟子就曾立尸以祭墨子。《庄子 ·天下》云: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16]

其中的“皆愿为之尸”,恐怕就是祭祀墨子的一种遗存。墨家向来以儒家为对手,他们对儒家弟子的行为应该是极为熟悉的。墨家弟子的祭祀行为或许就是对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一种模仿;退一步说,即使不是模仿,也足以反映出七十子祭祀孔子的行为一定是存在的,他们的行为也并非是孤立的。

当然,由七十子祭祀活动产生的孔子语录,还很有限。就《论语》中的三种文体而言,单句的格言体、叙述体及部分片段对话体,正是出于祭祀孔子的需要加以载录,进行书面化;而其他大部分孔子语录显然不全是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另外,按照儒家居丧礼文规定,居丧期间“言而不语”“对而不问”,独处一室,不能群居。这些规定无疑限制了七十子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孔子语录的流通。所以真正大范围、大数量、多种类的孔子语录的最终完成,还在于随后的讲习活动①① 七十子进行的孔子语录“讲习”活动在文献中都有反映,这种活动促使了大量《论语》类文献的最终形成。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论述,笔者已撰写成《七十子的讲习行为与〈论语〉》一文。。但是,由祭祀活动而来的笔录孔子语录行为,无疑会使七十子拥有整理孔子语录的更大热情,从而带来讲习、整理孔子语录的真正高潮。

[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36.

[2]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EB/OL].中国儒学网,http://www.confuchina.com/09%20xungu/kongzi%20shiliao.htm.

[3]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75:1717.

[4]司马迁著、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945.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荀况.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87.

[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442.

[8]姚滏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09.

[9]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1.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344.

[11]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73.

[12]胡培翚.仪礼正义(下册)[M].卷三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15.

[13]方苞.仪礼析疑卷十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33.

[14]陈多.由“变相祭祀”到戏剧(论纲)[J].艺术百家,2005(2).

[15]金克木.论语“子曰”析[J].北京:读书,1998(3).

[1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863.

(责任编辑:王 荻)

Compiling ofthe Analects of Conf uciusand Sacrifice Ceremony for Confucius

LIU Quan-zh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Literatures of Confucius'Quotation represented bythe A nalects of Conf ucius were compiled in solemn behaviors of sacrifice ceremony for Confucius held by Confucius'70 Disciples,which produced the first batch of Confucius'Quotation.“Sacrifice as if they were persent”is realm of sacrifice which Confucius and his 70 Disciples have pursued.In the three-year-bereavement,the ceremony of abstinence and sacrifice inevitably requests Confucius'70 Disciples to recall speech and smiling extression of Confucius being-in-theworld.When the sacrifice ceremonies are frequently held,Confucius'proverbs inevitably have been produced.The Institution of substitute person requests a grangchildren of Kong family to acts as Confucius,its goal of the behaviors repeat life scenes of Confucius being-inthe-world.The behaviors of Utterance which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ocess of sacrifice inevitably produce the writings of narration.The sacrifice ceremony held by Confucius'70 Disciples have promoted the birth of initial Literatures of Confucius'Quotation.

the A nalects ofConf ucius,Confucius'70 Disciples,sacrifice ceremony,acting as Confucius

I206.2

A

1008-2603(2010)06-0083-07

2010-11-15

刘全志,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斋戒笔录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汉语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派出所工作(2022年2期)2022-03-23 21:21:56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废
文明
枕枪而眠
环球时报(2017-08-02)2017-08-02 10:57:33
印度一女孩斋戒68天饥饿而死
陈述申辩笔录的格式规范
女神笔录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