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平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非理性因素在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中的作用
卢剑平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理性哲学的历史贯穿着非理性的潜流,非理性与理性作为人的精神的两翼,两者密不可分,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探索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恰是促进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和谐,推进认识的发生、发展。
非理性因素;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作用
西方理性的传统可谓渊源流长,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之河一直流淌至今,绵延不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质疑,特别是随着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开始,理性一度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尤其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被揭示出来,近年来无疑是认识论视野的一朵奇琶。
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知、情、意等因素组成的主体意识结构。这种主体意识结构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区分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大方面。传统的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都极力推崇理性而不断地贬抑非理性,认为非理性是一种盲目的或破坏性的力量,科学的任务就是在理性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界。但随着近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特别是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等都强调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把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结合起来界定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意识活动最初步的可以分为知、情、意三种因素。所谓知,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理性活动的范畴,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关系;所谓情,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非理性活动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存在(生理机体)的内在要求;而意,则是界于两者之间的意识现象,它是理性活动在非理性因素驱迫下所产生的偏向非理性意向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所谓人的非理性因素就是立足于本能基础之上受本能制约的,但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与理性因素相补充的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感性认识因素,即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形式反映事物外表形态的认识。第二,人的意识中的非智力、非知识的因素,即区别于“认识”的因素,如感情、意志、欲望。第三,无自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潜意识。第四,与逻辑思维活动相对应的非逻辑思维、认识活动,如直觉、灵感等。
冯友兰说过:“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的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就是认识的反思。”[1](P2)认识论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谁在认识?认识什么?所谓谁在认识,就是认识的主体;所谓认识什么,就是认识的客体。
对于主体,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的含义大约有两种: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一种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其主要观点如下: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和马。”这就是说,实体本身就是主体。这些主体都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的。而认识论意义的主体的含义,是从17世纪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在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则成为了认识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最终马克思确立“主体是人”[2](P88),“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3](P167),“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60)。这就是说,主体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利用社会的形成和给予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各种手段和形式(工具、语言、逻辑概念、范畴)及各种实践经验和思想材料,并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这种类存在物,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总之,是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伴而生的。它是指在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性活动中,有头脑、能思维并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等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人。其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是实践主体,从事认识活动的是认识主体。
唯心主义者把客体歪曲为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旧唯物主义者从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前提出发,肯定了物质自然界是真正现实的客体。但只是作单纯自然主义的理解。所谓认识客体就是现实世界中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为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所有事物现象的总和。
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就是认识,或者说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关系。
主客体的分化和区分是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认识的发生必然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即谁在认识?认识什么?前者是认识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客体。由此可知,认识的主客体是结伴而生,没有无主体的认识,也没有无客体的认识。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5](P34)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够把自己同对象世界区分开来,而正是这种区分,使人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同对象世界发生关系。因此人类的“童年”和个体的童年由于还没有这种主客体的分化,所以认识还是混沌的,也还没有发生。这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历史和人类的个体发生和发展可以明确地看出来。总之,只有认识的主客体的相互区分和分化,才能使人类同对象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实际交换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自觉地、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选择认识的对象客体,从而与认识客体发生现实的认识关系。
主客体的区分和分化只能确立认识的前提。主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才能够形成认识。现实的认识既不是客体主动地给予的过程,也不是发生在主体自身内的封闭过程,而是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系统化、开放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一旦停止,认识也就停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或由物质派生。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当然也是我们考察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主体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和全部(实践的和思维的)活动,都绝对地依赖于物质世界。主体和客体是联系实践和认识、物质和精神的中心环节,所以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
第一,诱导意向作用。诱导意向作用是指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选择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在诱发、引导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诱导着人们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去从事科学认识活动。
第二,激励、推动作用。积极的情感在认识过程中以热情和激情为表现形式来激发认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的认识热情可以调动认识主体身心各种认识器官以及大脑皮层各个部位的认识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能。情感也是认识主体意志力的源泉。意志以它的坚韧性的品格调节和支配认识主体的认识意志,使主体在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可见,情感的热情和激情及意志的坚韧性使认识主体处于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并推动和激励认识主体去追求真理。
第三,调节、控制作用。调节作用是指认识主体受到各种信息刺激后,调整原有认识方式或改变认识活动方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由非理性因素所决定的主体的自我调整功能贯穿于认识过程的始终。认识主体还可以通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对内外信息的出入进行控制。在情感、直觉的作用下,主体一方面阻止和排除来自主体自身或客体的与认识对象无关的或相反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促进和加速对主体认识有用的信息的吸收、加工和整合。这种阻止和促进作用的统一使认识活动得到了控制,从而排除掉认识活动中的错误因素,提高了认识活动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这种控制作用保证了认识的发展与既定的认识目标的一致。
主体精神结构中的非理性因素是由直觉、灵感、情感、意志、信念等诸因素构成的,对认识发展构成内在动力的并非是某单个的非理性因素,而是诸多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交融,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场”力作用,从而形成一股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显著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价、选择作用。非理性因素是以主体内部的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参与认识活动的,因而对认识具有内在的评价和选择作用,突出地表现了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励、推动作用。人的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对事物的追求都与情感、情绪密不可分,当情感与从事的认识活动发生共鸣,认识能力就会被激活,从而激发认识潜能,加速认识的进行。
人的认识通常是按一定的逻辑程序进行的循规思维,具有严密的程序性和逻辑性,使认识很难出现质变的跳跃性前进。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认知形式的非理性因素,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实认识活动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人们不是靠掌握了全部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以得到所需结论,而是凭借少数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和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了对某些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幻想、直觉、灵感和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和简约化,更重要的还在于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我们知道,人们还常会发现认识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破缺断裂,从而阻隔了对客体对象的完整把握,但人们在灵机一动的瞬间,常能够抓住某些信息,这就是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The irrational factors pass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rational philosophy.The irrational and the rational,as both sides of the human spirit,are inseparable.Both the pur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nature do not exist.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irrational factors in the cognition activities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irrational factors and rational factors and to expedit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oent of the cognition.
Key words:irrational factor;the subject ideologically perceives the object;function
Study on the Functions of Human’s Irrational Factor when the Subject Ideologically Perceives the Object
LU Jian-p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 476000,China)
B08
A
1008—4444(2010)02—0034—03
2010-03-01
卢剑平(1978—),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董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