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蔡伦籍贯考
刘盛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枣阳位于鄂北,北面为桐柏山脉,为淮河的发源地;南部为大洪山脉,被称为古云梦泽的泽中之山;西部与南襄盆地毗邻,共同谱写古今辉煌;东与随州接壤,史称随枣走廊,是湖北东西间联系的纽带。今汉渝铁路,汉西(安)宁(夏)高速公路和316国道皆经此,是全省十强县(市)之一。1990—1992年发掘了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雕龙碑文化遗址(比黄河河域的仰韶文化更早),年代为距今6 200—5 000年;2002年又发掘了九连墩文化遗址,是战国时的楚墓;枣阳还是西汉末年更始皇帝刘玄和东汉创立者光武皇帝刘秀的故里,堪称帝王之乡。由于刘秀的祖先封为舂陵侯,封地为今湖南省耒阳,后因耒阳潮湿,刘秀的曾祖父刘仁,请求皇帝将其封地北迁,即今湖北枣阳,但侯名不改。因此便有南北两个舂陵,为了研究湖南舂陵,遂检阅王国维校郦道元著《水经注》,不经意见到郦著:“(耒水)西北迳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郎,顺帝之世,将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1](P1223)蔡伦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者。《辞海》说:“蔡伦(?—121),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字敬仲,和帝时,为中常持,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龙亭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时有‘蔡侯纸’之称。《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而王国维校郦著时写道:“盛弘之《荆州记》云:枣阳县百许步,蔡伦宅。其中具存,其旁有池,名蔡子池。伦,汉顺帝时人,始以鱼网造纸,县人今犹多能作纸,蔡伦之遗业也。《东观汉记》云:‘黄门蔡伦作尚方,所谓蔡侯纸也’。”[1](P1223)这一则校注,引起笔者的关注。
张修桂认为《荆州记》是盛弘之于宋元嘉九年(432)至十六年(439)期间所写。[2](P195)这本是郦道元《水经注》有关荆州注述的主要资讯来源,不知为何在有关蔡伦的注中,却未按《荆州记》的内容来写。清王漠编辑的《汉唐地理书钞》却在‘耒阳县’下写道:“枣阳县百许步蔡伦宅,其中具存,其傍有池,即名蔡子池。伦,汉顺帝时人,始以鱼网造纸,县人今犹多能造纸,盖伦之遗业也。”[3](P402)王漠引自《初学记》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六百五;但他自己另注为:“按据郦注确是耒阳,云枣阳者误也。”可见将蔡伦原籍枣阳,误为耒阳,完全是因郦道元《水经注》中的错误而起。郦道元(466或472?—527)注《水经》的时间要比盛弘之晚一百年左右,而且盛著《荆州记》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陈运溶在《荆州记》所写的“序”中所说:“引用者如梁刘昭《后汉书郡国志注》、刘季标《世说新语注》、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前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李善《文选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李昉《太平御览》等书皆信而有征也。”[3](P379)可见为历代史志作者一再引用,以为信史者绝不能因郦注的错误而蒙受损失,事实上郦著的内容还是《荆州记》的,只是将地名搬了家而已。
宋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二中,引“《湘州记》曰,枣阳县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田,云是伦臼纸田”[3](P434)。这一无作者名的《湘州记》,在《汉唐地理书钞》四三三至四三五页有辑录,除上引一条外,还有“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3](P434)。此书本是今湖南的地方志书,而枣阳县则是今湖北的地方,何以写及枣阳?除地名不同外,内容又基本相同,这恐怕与耒阳是枣阳之误所致。而且宋庾仲雍(南朝宋)在所著《湘州记》中有:“应阳县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伦造纸臼也。”[3](P432)引自《太平御览》卷五十七,从历代郡县设置表中,今湖南省地域,从未有应阳县,而湖北却有,即今应城市,隋大业初改县曰应阳,属安陆郡。庾仲雍《湘州记》中的应阳显然是枣阳之误。
民国十年(192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仲炘主纂《湖北通志·古迹志》中有:“蔡伦宅在(枣阳)县北半里。(《一统志》,县志云东南四十里)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纸臼(《御览》引《荆州记》)。其宅旁有池,名蔡子池(《舆地纪胜》)。”[4](P680)事实上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在枣阳军中的“蔡子池”下写道:“盛弘之《荆州记》曰,枣阳县蔡伦宅,其中具存,傍有池名蔡子池。王荆公(即王安石)酬微之赠池纸诗:‘波工龟羊咤今样,鱼网肯数荆州池’。”[5](P2814,2808)反而证明大名鼎鼎的王安石,不写蔡子池为湘州池,而写为荆州池,他也认为蔡子池在枣阳。祝穆的《宋本方舆胜览》:“蔡伦池,《荆州记》在枣阳县。”[6](P314)倒是《湖北通志》的作者,在注中写道:“按郦氏《水经注》伦桂阳耒阳人,来枣二字形近,《御览》据误本《荆州记》,遂讹为枣,地志诸书皆沿其失,今特存而辨之。”[7]这种仅依郦氏《水经注》一书定论,而置地志诸书的结论于不顾,殊不知盛弘之乃宋临川王待郎,长期在荆州工作,对荆州深有研究,一百年后郦氏《水经注》中有关荆州的内容,引自盛著《荆州记》者最多,《荆州记》也是《汉唐地理书钞》中篇幅最长的著作之一。清代著名郦学专家全祖望认为:“道元注中有注本,双行夹写,于是字分大小,强为勾乙,旧文俱在,臆造甚明,斯诚鲁莽灭裂矣。”[4]所以不能将郦著中所有内容皆视作经典。
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枣阳军)又按舂陵县本汉蔡阳之白水乡,武帝以零冷道(今湖南永州市)之舂陵(今湖南宁远县),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元朔五年(前124年)],至戴侯仁以舂陵地形下湿,上书请徙南阳,元帝许之,以蔡阳之白水、上唐二乡,徙仁为舂陵侯[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光武其后也。”[8]郦道元从水道寻踪,湘江本有支流为舂陵水,于常宁县丽园入注湘江,舂陵水上游的蓝山、嘉禾和新田皆与宁远县为邻,今桂阳县为汉桂阳郡治,桂阳至宁远的距离近于零陵(今永州)至宁远的距离,桂阳郡在汉以后移至今耒阳,耒阳并非舂陵水沿岸而是耒水沿岸,因此他将蔡伦搬家至今耒阳。蔡伦故世于公元121年(建光元年),此时舂陵县已迁枣阳166年之久,因此舂陵蔡伦只能在枣阳。
汉光武皇帝刘秀,依靠故乡几支农民起义军,如绿林、平林、下江、新市等,逐渐由近及远地消灭王莽的伪新政权力量,最后中兴汉王朝天下。因此中兴早期文臣武将中,多为故乡人士,尤以舂陵县人最为显耀。刘秀(前6—后57年)与蔡伦(?—121年),去世时间相差64年,如果他以舂陵人氏标榜,作为王室黄门之职的他,不无好处。郦道元是精通沿革地理的大家,当然不至于不知道,但他有“注中有注,双行夹写,于是字分大小,强为勾乙,旧文俱在”的习惯,他的书似乎皆为后人整理出版,加上枣字繁体棗与耒的草写体极为类似,出现错误并不奇怪,尽管郦著错误如王国维也是一见就明的。因此历代史志作者,还是据盛氏《荆州记》来指出郦氏的错误,也有仅据盛氏之说,指明蔡子池在枣阳,蔡伦是枣阳藉的人士。
这当然是一个历史悬案,依盛弘之《荆州记》,蔡伦是湖北枣阳人氏,当可肯定;依郦道元《水经注》,蔡伦当是今湖南耒阳人。由于盛氏《荆州记》是早已不存在的佚书,只有清王漠这样的有心人,才在《汉唐地理书钞》中,使我们依稀对其原貌有所了解;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历为显书,古今版本很多,笔者书架上便有六种之多,今世有关蔡伦的籍贯,无一不以其为根据。说成湖南人,这与历史上尽管有两说,但仍以盛氏之说为是,是不一样的。笔者仅辩析于上,还请批评指正。
[1]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清]王漠.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民国十年(1912)刊成:湖北通志·古迹[Z].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宋]祝穆.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