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雕塑艺术

2010-08-15 00:51:31王全文byWangQuanwen
雕塑 2010年2期
关键词:石窟寺佛教雕塑

■ 王全文 by Wang Quanwen

佛教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雕塑艺术

■ 王全文 by Wang Quanwen

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古老久远的东方文化传统又太多地烙下佛教的印记。围绕佛教所展开的宗教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交织,浸润并培育着中国及东亚地区不同的古代艺术。由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强大冲击,中国传统雕塑在其发展脉络中出现明显断代,而东亚地区却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以邻为师,更可催启文化回归和艺术传承的思考。

东亚;佛教;雕塑

一、发端于印度的宗教雕塑艺术

佛教,由于教义深邃,构架精妙,以及卷帙浩繁而成为世界各大宗教之一,对东方艺术,尤其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诸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的佛教艺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的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技法的精妙,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现在能观赏到的阿育王所立的石柱尚有十余处,柱顶狮、象、马、牛等不同动物形象的雕塑,美妙质朴。在阿育王时代还建立了许多石塔,石塔围栏均以浮雕为饰,其中保存较为完整且闻名遐耳的石塔当推山奇大塔。山奇大塔的所有塔门均为坚硬的石质门,在这些石门上精雕细刻地雕刻着佛本生的故事,以连惯的雕刻画卷,恒久生动地叙述着佛修炼的历程。集印度古典艺术之大成而驰名世界的是阿旃陀石窟艺术,阿旃陀石窟艺术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以及研究佛教与艺术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古代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1300年以前,阿旃陀石窟寺就见诸中国文献,这就是唐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玄奘游学到印度的摩坷刺侘国并参拜了阿旃陀石窟寺,《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这一壮丽的艺术圣地,记中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山献,爱有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巨细无遗,备尽镌镂。”

纵观印度古代雕塑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印度的雕塑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始,就从属于建筑和宗教,雕塑艺术几乎是从一而终地成为宗教的侍女,雕塑者制作的并不是内心的艺术冲动,也不是自己的理想之梦,而是依循宗教的教义。正因为如此,印度的雕塑艺术从来没有达到西方雕塑自成一体,特立独行的艺术高度,非但没有形成一套理论话语和知识谱系,更没有诞生有身份、有地位、名扬后世的雕塑家。因此,以师徒,甚至以家族为钮带的口耳相授的匠人群落,维系着古代东方雕塑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地域性文化的独特宗教属性,所诞生的作品的精神性的传达,必然深刻而久远地影响着东方各国的雕塑艺术发展。

二、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本土的雕塑艺术自秦汉时期就具有相当水平,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就是一座雕塑艺术宝库。而西汉的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其中的“马踏匈奴”石刻最为著名。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是我国最早的浮雕艺术。由于秦汉时期的雕塑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并未走进民间而形成规模性的艺术群落。所以中国雕塑艺术的大发展,是伴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壮大的。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长安,成为贵族阶层的一种精神寄托。到东汉后期,因政治黑暗,致使民不聊生,而佛教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被民众所接受,并在魏晋时期获得迅速的发展,史载仅后赵时就兴立佛寺893所,佛寺的兴起为雕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位于甘肃敦煌的千佛洞(莫高窟)开凿,这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开凿的石窟寺,自此,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进程便由此开始了。而后,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开建,甘肃的灵寺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也相继开建,由于工程的浩大,君权更迭,这些石窟的建设周期都跨朝越代,历时漫长,至唐代趋于鼎盛,宋时而渐衰。

在开凿方面,我国石窟寺有十分明显的地理延伸轨迹,即是依随佛教的传播方向由西而东,再由北向南展延开的。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新疆,以拜城县克孜尔石窟为代表,始凿于西晋后期,略早于莫高窟(千佛洞),东部最早石窟为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始凿的云冈石窟。

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中国雕塑艺术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始于唐代,延至宋时。盛唐时代,中原文化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中心,并向东亚各国传播,石窟寺艺术也开始流布于南方,尤其是唐末,历经“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小朝庭频繁更迭,黄巢农民起义战争,整个中原政治经济因长时期的动乱遭遇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避乱南移,北方以石窟寺为代表的雕塑艺术由此盛极而衰,南方以四川的广元、巴中为代表的北川石窟寺则在此时开始进入鼎盛的成长时期,进而延伸至大足、安岳宋时的后石窟寺时代。这一时期的石窟雕塑技术更为圆润,一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剔底起凸、线刻等不同手法的配搭运用;二是形体比例更准确,尤其是对多尊造像的组合,既讲究对称、均衡、和谐,又注意到整体中的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的变化;三是衣纹的处理更飘逸,改变了过去简单生硬的阶梯式手法,安岳毗卢洞宋人所塑的水月观音,裙带当风,妩媚动人,宛若天女下凡,被誉为中国的维纳斯。石窟寺艺术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顶峰,是一种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僧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佛是凿窟造像的主要原因,在传播宗教义理方面,借助于造型艺术是最直观,最具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而统治者利用宗教作为教化和治理朝野手段之一,也大力提倡建寺修塔,加之众多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故而视凿窟造像为功德,风行于社会上层和民间。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佛教传播,与佛教发源地印度的从属性雕塑历程一脉相承。因此,中国古代雕塑虽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始终未能产生象西方一样的文化裂变,出现文化艺术革命性繁荣,诞生传世的雕塑大师级人物,反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排斥到主流文化之外。所以,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从来没有达到哲学所思考的深度,诗歌所展现出的意境,以及中国书画所洋溢的风雅。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中国雕塑艺术出现重大转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力倡尊儒抑佛,批判和排斥佛教,官方也限制佛教的发展,同时将儒家教义推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至宋时衰,元代以后则基本停滞。预示着这一艺术形式日渐衰落且彻底退出艺术主流,并终于长久地让位于明清大兴的文人绘画。

三、以中国为师的东亚雕塑艺术

秦汉时期,朝鲜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唐代的朝鲜半岛上并存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都和唐朝保持着联系,其官制、礼仪也多仿唐制,古代朝鲜没有文字,最早使用的是汉文。日本在唐时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为谋求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曾于唐时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朝鲜半岛是东亚地区最早受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深刻影响的地区,其古代雕塑的发展也复制了中国雕塑的历史轨迹,伴随佛教东移,佛教雕塑在朝鲜曾盛极一时,并流传影响到日本。然而从14世纪朝鲜“李氏王朝”,也即中国的明初开始,随着“李氏王朝”尊儒抑佛的国策,朝鲜的雕塑转为石塑人物和动物,作为建筑的装饰而存在,佛教雕塑开始衰退没落。

日本雕塑艺术的发展有别于中国和朝鲜,大约在南北朝后期,日本进入了历时一个世纪的吸纳外来佛教文化的“飞鸟时期”,通过研究中国的佛经以及从朝鲜学习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通过佛寺建设形成了日本全新的建筑和雕塑文化。飞鸟时代传下来的佛像,其技法和结构,均有中国北魏时代中后期的烙印。从“大化革新”至建都奈良的近百年为日本的“白凤时代”。此时日本开始与唐中国正式进行交流,“白凤时代”是日本兴寺造佛的极盛时期,由国都流传到全国各地。难能可贵的是,日本在大量吸收中国佛教雕塑文化同时,并没有完全丢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并在艺术中显现着其朴讷的内质。这种特点可见诸于东大寺法华堂的雕塑作品中,这些佛像更讲究写实风格,是日本古典艺术吸纳消化外来文化的经典之作。

自建都平安(公元794年)以后的400余年,日本进入艺术史上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雕塑艺术已在吸纳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彰显出“日本化”的特征,雕塑也日渐以木为材质,并产生了传世的作品和有世界影响的大师级人物。定朝、运庆、快庆和湛庆即是这一时代杰出的雕塑家,快庆创作的弥勒菩萨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这些雕塑家以东方雕塑少有的完全写实的手法,自由而精巧地表现造型艺术之美。

四、历史的借鉴和启迪

历史的长河流入近现代,东方以佛教为中心的古典雕塑受到西方雕塑艺术的强力冲击。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早,最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国家,日本在慎守民族审美内核的基础上,不但承继和发扬了中国雕塑的元素,更以借鉴的手法引入西方艺术理念和设计方式,并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影响到今日朝鲜、韩国及中国台湾,所以,日本成为近现代亚洲雕塑艺术的弄潮者便不足为怪了。

中国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始于清代的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像,其实就是以中国元素制作的西方雕塑,随着殖民化的进程,西方雕塑逐渐进入租界、通商口岸等公共环境,带着强烈的殖民文化色彩,与中国雕塑自身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晚清和民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雕塑艺术的断层,全盘西化的倾向性使传统雕塑艺术进一步边缘化。新中国建立后,对传统雕塑艺术的虚无主义发展到极至,盲目崇尚苏联和对意识形态的强化,基本上阻断了真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生机。

觅寻中国及东南亚各国雕塑发展的足迹,我们很容易发现,树大根深的中国传统雕塑,在其本土道路发展上出现过徘徊甚至中断,而历史上以中国为师的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却仍然在吸收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以史为鉴,以邻为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1.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题材的选择,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民风民俗为题材,彰显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其二是传统技法的继承,在借鉴西方雕塑技法的同时,也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段。其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为体现题材的内涵服务,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手法表现民族的题材,搞成西方雕塑的翻版。

2.公共艺术的观念。现代西方雕塑重视艺术家的个性张扬,许多作品十分抽象个性化,这符合西方的审美习惯,也易于为大众接受。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其艺术观念尊崇天人合一之道统,并不推崇离经叛道的个性张扬,大众文化心理趋于保守,这也是文化传统使然,两者并无艺术意义上的优劣之分。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是大众,前提是要为公众接受和欣赏,为此需要作品题材为公众熟悉,形式为公众理解,形态于公众有亲近感。纵观这些国家的地区的现代雕塑,题材趋向平民化世俗化,作品体量较小,造型质朴有趣。尤其人物雕塑,姿态和神情平和自然,与我国人物雕塑中习惯于对人物的神情及形态进行夸张形成了大异其趣的视觉感受。前者给人以亲近感,后者给人以疏远感。

3.与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视宇宙万物为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整体,崇尚回归自然。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十分讲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艺术家并不是用雕塑去改造环境,而是让雕塑镶嵌在环境中,成为自然环境的点缀,营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设计中,雕塑的数量并不多,体量也不大,位置也不显赫,材质也不夺目,体现出一种谦卑和陪衬。而恰恰是这种谦卑和陪衬,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一分灵气,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与意蕴。

(王全文 成都市城市雕塑绘画院)

1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王长久.安岳石窟艺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 梁漱溟.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4 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中外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 张锡坤.佛教与东方艺术[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7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8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Buddhism, China and East Asia Sculpture

East Asia was inextricably tied up with China in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is ancient oriental culture has a big imprint of Buddhism. Carried out in Buddhism, the intertwining of religious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infiltrated and nurtured the ancient art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East Asia.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strong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on China, there is a noticeable g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However,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ulpture has been retained better in Eastern Asia. Neighbors have enlightened us to put more consideration on cultural regression and artistic inheritance.

East Asia, Buddhism, sculpture

猜你喜欢
石窟寺佛教雕塑
巨型雕塑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大社会(2020年10期)2020-02-21 01:37:52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7:18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9:08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2:40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