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在城市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核心价值研究

2010-08-15 00:51:31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byLinBaogang
雕塑 2010年2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家大众文化

■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by Lin Baogang

城市雕塑在城市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核心价值研究

■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by Lin Baogang

The Core Value Research of Urban Sculpture in City Mass Cultural Consumption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论述,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时,便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追求更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引发了由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文化产品为载体的文化消费。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基本需要后,精神文化的非物质需求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们迫切的文化消费意识,文化产品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文化层次、特征、普及程度的层面上来讲,可以把文化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同样,城市文化的消费也可分为精英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消费。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程度的提升,理清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辩证关系成为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在二者的差异中找出它们的最佳契合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彼此的转换与融通。艺术与消费文化的到来,精英文化要生存,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扩大原有的消费群体。雕塑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代表着各个时期文化的发展动态。在雕塑界,存在着两大分支:一类是作为精英文化载体的架上雕塑,这类雕塑仅针对少数精英消费群体;另一类是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城市雕塑,它所满足的是社会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显然,在现实的社会发展状态下,雕塑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就应打破原有的架上雕塑的创作观念,走进公共空间,走向大众消费群体,实现“普度众生”的社会价值。

架上雕塑作为艺术家个人意志化、情绪化的艺术创作,是精英文化在雕塑界的代言,作品本身与雕塑家个人的关联程度极高,他们所创作的雕塑作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很少,只有少数人士才具备视读的权利。通常认为架上的雕塑艺术是最为个性的艺术,它是雕塑家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个人情感、思想的融入,其融入程度越高则被认为该作品的高雅程度越大。雕塑从架上走下,进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进入到大众消费群体中,则成为城市雕塑,是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诠释,它不再是少数阶层的享受垄断,开始掺杂公共性的影响,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干预和限制,接受更多受众群体的欣赏和评议。

一、城市雕塑创作的徘徊状态

目前,有很多雕塑家仍旧把架上雕塑的创作视为其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评判标准,孰不知城市雕塑的创作难度更大。城市雕塑要面对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群体,其创作的过程也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方方面面。这种“众口难调”的现实状态,各学科之间最大限度的整合的复杂性,让部分架上雕塑家对城市雕塑的创作望而却步。

此外,由于整个雕塑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同时部分雕塑家忍受不了公共空间中人与环境对其艺术创作思维的干扰和修正,对于城市雕塑的创作不敢触及,于是他们更热衷于架上雕塑的创作。这样他们纵使失去一切,却总能获得私人化的自尊和成就感。这部分雕塑家或许迫于生计,接受了城市雕塑创作的案子,但是他们对城市雕塑创作带着强烈的保守主义情绪,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也必然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样诞生的城市雕塑作品也必然不能符合大众的口味。

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在转变,社会主义民主化程度在提升,市场经济促使了艺术与消费文化的到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公平、公正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大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观也被社会所尊重。架上雕塑完全是雕塑家个人意志的产物,即私人“统一而完整,强烈而纯粹”的影响,很显然这样的状态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面对人人都有权利享受艺术的社会现实,雕塑家必须放下个人的架子,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充分考虑到大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让置于公共场所中的城市雕塑与社会消费群体产生共鸣。

二、社会的进步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条件

如不打破雕塑家在城市雕塑创作中的徘徊,在雕塑界,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就很难实现,城市雕塑精品不多与大众呼唤精品雕塑的矛盾就难以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是在诸多方面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首先,城市雕塑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冲击的结果,市场在为其提供空间和更多消费群体的同时,也在为其提供巨大的经济支持。市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城市雕塑的市场是随着现代文化市场经济的繁荣而兴起的。城市雕塑市场应满足的两大条件已具备,即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和开放性格局的形成。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建立之前,个人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艺术的自律性、个性十分清晰,各阶层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中,雕塑作品和消费人群维持着对等的关系,没有足够的市场来支持城市雕塑的创作。进入现代文化市场经济以后,艺术家和大众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彼此拥有了更多的交流空间,二者处于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市场经济下巨大的经济支持,让雕塑家为了呈现自己作品的艺术价值,开始主动走进公共空间进行城市雕塑创作,以“个人”为中心的创作模式让位于以“大众”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实现了创作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再次,国民教育的提高拓展了大众的知识面,人们更热衷于把公共空间当作“第二课堂”来进行文化的学习,这样也就需要更具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城市雕塑的出现。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今天,使现代人具有了更多样化的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教育在于文化接受,而文化接受终究会变成现实意义中的文化消费。各种文化在公共空间中作为并列的消费门类而存在,体现出一种并列的统一关系,这与传统社会中一元的课堂封闭式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雕塑的出场成为了“第二课堂”主要的视觉“教材”,它让整个教育过程变的更直观、更活泼、更生动。可见,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性需要精品城市雕塑的出现。

同时,科技的进步为城市雕塑带来了技术和材料的突破,使原来不能实现的工程结构得以实现。把城市雕塑从单一的制作材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利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与雕塑作品完美结合,实现了城市雕塑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增强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效果,让普通百姓不敢触及的科技与艺术两种精英文化携手走进大众的生活。由此也产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良好互动关系和教育效果,让城市雕塑的消费人群进一步扩大。

对于架上雕塑创作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像精英文化能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样,还应该意识到架上雕塑对城市雕塑创作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提升界内雕塑创作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缔造雕塑艺术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这样进一步来提升城市雕塑的创作水平。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不能让个人专断意识凌驾于公众之上,把公共空间当成个人情感宣泄的场所,一意孤行的城市雕塑作品必然要受到社会的抨击。因为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只有在公共环境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让雕塑更多的走进公共空间,使之服务于大众消费群体。城市雕塑是一种文化呈现的方式,它要满足的是大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适应市场经济、拓展市场道路的同时,实现雕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推动雕塑与大众,雕塑与建筑、雕塑与科技、雕塑与材料、雕塑与公共空间等多方面的嫁接,是一场“奢侈品”普及的革命,目的是让艺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创造艺术空间的同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体现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

城市雕塑因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而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代言,公共性的概念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公共性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首先体现在它必须处于公共环境中,这个环境必须是特定的而且是永久的,这就将它和架上雕塑可随意摆放的特性区分开来。这个环境是特定的,决定了城市雕塑必须与环境和谐共生,要把特色的环境特征呈现的淋漓尽致,这里所指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永久的,决定了城市雕塑不仅仅为当代人消费,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永久的存活下去,让更多的大众去消费。可见,城市雕塑所承载的信息量和社会价值远远大于架上雕塑,加上其永久的生命力,能够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代言无可厚非。

此外,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城市雕塑不再像架上雕塑那样是雕塑家个人孤军奋战的产物,而是由雕塑家牵头,建筑师、规划师、结构工程师、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共同组成的创作团体,协力合作完成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对城市雕塑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和限制,同时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和评议,这也为城市雕塑赋予了更多的公众化色彩。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最重要的还体现在受众群体和消费群体的大众化。城市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更具有提高公众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的职责。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能与大众产生良好互动关系的高水平城市雕塑作品是公共环境的呼唤,这样的城市雕塑无疑将是大众在“公共课堂”中的特色教材。

四、结语

城市雕塑的创作已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空间,在精英文化逐步走向大众文化的今天,文化的消费群体在逐步扩大,城市雕塑在城市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核心价值必须予以广泛的关注。同时,城市雕塑承担起更多的历史使命,它正在为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大众的生活品质做着不懈的努力,它代表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家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雕塑家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雕塑(1998年3期)1998-06-28 12:59:00
当代雕塑家作品
雕塑(1998年1期)1998-06-28 12:33:08
当代雕塑家作品
雕塑(1998年4期)1998-06-25 06:44:20
挪威城市雕塑
雕塑(1996年1期)1996-07-12 1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