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反思:《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2010-08-15 00:50孙跃纲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马克思

孙跃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发展性反思:《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孙跃纲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研究《共产党宣言》,必须有一个发展反思的向度。从时代的客观立场看,由资本自由竞争向垄断帝国主义转向,经过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如今已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从主体的价值追求看,资本的扩展使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更加突出;从国际关系看,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强化了合作、和谐世界建设和科学发展的价值。资本权威的强化以及不断走向社会化的趋势,更加突出了《宣言》的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发展性反思;当代意义

自15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是照耀人类前行的明灯。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发展困难,必然要求我们运用发展性反思,不断发掘《宣言》的当代意义,运用《宣言》中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与彻底辩证法眼光来看待《宣言》。

毫无疑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固守成规,都不应把《宣言》看成永恒不变的绝对,正像序言中所说,要依时间、地点、客观条件为转移,不能用老眼光,固守传统,教条僵化,把《宣言》看成僵死的教条。也不能简单地否认《宣言》的基本思想,抛弃《宣言》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发展性反思的要求,一是向前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二是立足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三是通过比较、沟通、对话交流,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新,探索发展的新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从解决战后面对的实际发展问题的要求出发,以发展性思考作为引导,才能帮助我们清醒地发现《宣言》的巨大的当代意义。

一、时代:承袭与变迁

我们今天已经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这是邓小平对时代的科学判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一个重要的客观前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讲科学发展观又将这一时代特征具体化为主要战略机遇期。共产党人无论何时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特别要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搞清楚我们面对的时代问题。

《宣言》问世以来人类时代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代主题的变化。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又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在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的时期,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竞争和战争掠夺,表现为战争与革命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时期,各个垄断资本主义组织与国家为避免两败俱伤,避免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人类惨剧,努力争取国际和平,谋求合作发展,各个垄断资本主义与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努力,逐步推进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主题的形成,造成了二战以来六七十年的世界和平,造就了各大洲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域的巨大发展奇迹。第二,时代进程的变化。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的剧烈争夺,疯狂竞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爆发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又引起了全球资本的新一轮拼力竞争,国际局势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局面。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形成了极大地遏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力量,《宣言》的基本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时代特征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对话交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避免对抗,搁置争议,等等,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改革开放共同铸就了今天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种人类时代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客观的事实。自《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今天,人类社会的时代显然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今天与150多年前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固守《宣言》,不能把《宣言》绝对化,过分抬高。在今天许多研究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那里,很显然地存在着一种忽略时代因素变化的倾向,把《宣言》过分渲染与宣传,有的甚至把马克思的30岁之前与30岁之后截然对立起来,只知其《宣言》之前的马克思,认为只有1844年经济学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而《宣言》之后,包括《资本论》时期,巴黎公社之后的马克思都不再是真正的马克思。

客观的说,《宣言》思想理论的局限性,既受制于当时的具体时代,受制于社会矛盾的发展程度,又受制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发展进程。当时,二十八岁的马克思与二十六岁的恩格斯的思想发展正在进行之中,正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与《资本论》时期,巴黎公社时期的马克思相比,《宣言》在许多地方显然存在不够稳妥之处。这一点马克思在多篇序言中已经明确地作了说明。有的学者根本不考虑这些客观的时代因素,眼中根本不存在《宣言》之后的马克思了,讨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提《宣言》之后马克思的大量论著,根本不看此后马克思、恩格斯的丰富思想。这显然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把历史时代凝固化的形而上学倾向。

我们承认,历史的进步必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的思想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我们也知道《宣言》前后的马克思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甚至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表述也并非完全一致,但是过分夸大这一区别,完全割裂《宣言》前后马克思思想的一致性、连贯性,否定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联系的做法显然与历史的事实并不一致。有的学者不看今天人类时代的新发展、新观点,简单地沉醉于《宣言》中的具体轮断,把今天的人类时代与一个半世纪之前等同起来,几乎要把《宣言》看成是灵丹妙药,绝对真理,这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宣言》的根本精神相违背。时代在任何时候都在无可置疑地发展变化着,但总有一些东西继承下来,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没有变化。在《宣言》以来历史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承袭下来的历史共性包括:第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化,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没有变化,人在社会矛盾运动中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创造美好社会,争取幸福生活的根本追求没有变。第二,资本的统治没有变,资本权威不断强化,资本的统治日益强盛,资本发展突飞猛进。不论哪个国家、民族、企业与个体,只有在资本的竞争中与在资本的疯狂扩张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围绕资本扩展与资本分配的争夺二三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主题曲。第三,资本与劳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没有变。劳资关系一直是资本世界的主轴。资本、财富是劳动生产出来的,离开劳动就不会有资本,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专制、控制与损害一天也没有停止,而且越来越甚,这种巨大的不平等和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控制,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旗帜下不断得到强化。第四,战后许多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把《宣言》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世界无产阶级同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进行着现实的有效的斗争。在今天,这一斗争正在推进,探索着新的更加有效的形式。

从这一发展性反思的角度观察,《宣言》的巨大意义就可以得到较为真实而广泛的彰显。《宣言》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既有很明显的巨大变化,又有客观真实的世代承袭。《宣言》是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的挑战书,是劳动向资本的宣战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改造、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阶级表达和理论反映。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从而资产阶级从巨大的商业危机、社会危机中得到彻底解脱,从而整个人类得到根本解放,《宣言》的这一基本思想框架不但没有被时代的变化所改变,反而愈来愈显示出其真理性、必然性。二战以来的巨大发展和资本运动的巨大危机,从而对克服危机、科学发展客观而急迫的要求,都在愈来愈充分地突显出《宣言》的当代价值和巨大意义,显示出《宣言》的强大生命力。可以看出,以开放的姿态发展《宣言》的理论,不拘泥于《宣言》的具体论断,客观的根据正在于时代的变迁。坚持《宣言》的基本精神、基本理论、基本立场,高举宣言的旗帜,客观的根据也正在于时代的承袭。正由于时代的承接延续,《宣言》的基本精神才能穿透百年的历史时空,放射出巨大的理论光芒。

二、资本:扩展与搏击

《宣言》发表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等等的具体矛盾之中,资本用“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轰开了整个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又一个壁垒,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资本本身的发展,正在走着一条自我否定、自掘坟墓的必然道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巨大的工业生产力和资产阶级使一切社会存在“不断革命化”的本性,使整个社会处于日益迅速的革命性变革之中。生产力的变革是其显性层面,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的精神文化状态必然地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时还会对物质层面的变革起着引导、推动和规范的作用。我们称这样的状况为发展时代。资本是发展时代的旗帜,一切要素、一切存在、一切人包括一切民族、国家等等,一句话,全部的一切都在资本的旗帜下被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激发起来,都围绕着资本的号令在疯狂地拼搏,拼命地竞争,包括在今日知识经济的总体进程之中,财富、知识、能力也只有成为资本,依附于、投身于资本,与资本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自身的理想化功能和最大价值。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发展的时代,即是资本的时代、资本扩张的时代、社会被资本化的时代。

资本是工业革命以来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核心,全部社会矛盾的根本,全部精神文化运动产生的基础和灵魂。资本的力量是任何因素都不能改变的,任何力量都必须臣服于它,除非他自己起来改变自身。资本是一种异常巨大的社会物质力量,自然也是一种异常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在起初的一定时期,几乎所有的精神力量都联合起来,作为资本力量的对立面,企图湮灭资本的存在,可结果却是无奈的徒劳。资本的运动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运动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一种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它的运动要否定一切、取代一切,在最为彻底的否定运动中,创造出一种巨大的革命性力量,一种创建新世界的革命性时代主体:现代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存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宣言》中描述的这些资产阶级的形象,资本的形象,资本的特征不是正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建立着、运动着吗?《宣言》刻画和反映的资本扩张、竞争、搏击、运动的状况不正是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和今后整个世界还在进行着的社会运动吗?资本自我增值的本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革命性、否定性和辩证性。马克思之后,资本在世界的运动,抢占市场,剥削劳动,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为之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几千万人死于资本相互争夺的疯狂战争,上百亿上千亿的财富毁灭于财富过剩的荒谬逻辑。资本的无限制扩张和拼命竞争,把一切不利于资本运动的东西彻底毁坏,把一切与资本增殖无关的东西抛置于九霄云外,把一切都卷到资本增殖的滔滔大海之中,只有那些落后的陈旧的传统和轻薄的“神圣”才无望地拼力维护着自身,发出无力的哀鸣。在资本的疯狂扩展与搏击中,“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敬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广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正是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经历着的现实历史过程,也是在一切民族、一切国家、一切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过程。如今的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这些现代化程度各不相同的国际组织,各种国际性组织协调着各种国际关系。稍为细致的分析都可以看出,资本仍然是当今世界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和基础,问题只是在于围绕资本的扩展和争夺,有时人们披上了各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外衣,蒙上了各种语境背景和文化文明形式的色彩。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矛盾和国际争纷中,人们总是以不同的借口,表达着对工业、市场、利润、技术、人才、石油、原煤等资本的强烈欲望和急迫追求。正像《宣言》所说,在这里,人、企业、国家等等都是资本的人格化,是资本的代言者,资本扩张的工具和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资本及其基本性,相反,资本却能改变一切。一切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在今天的时代里围绕着资本运动,服从资本运动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看也就是扩张资本,努力创造并形成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中的资本优势。资本或国家资本,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相协调发展的国民资本,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所讲的科学发展,也就是能够最有利于中国社会综合国力即社会资本扩展的发展。我们的发展不是要剥削人民、剥削劳动、牺牲人民、坑害人民,而是为了人民。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弱了经济运动的周期性波动,最大限度地预防着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危害。我们社会主义的资本扩展与市场竞争,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全体人民的体面生活与全面发展。要让人民,让最基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创造发展、享受发展的成果,而不是由少数人来主宰发展,控制发展,压制发展。“过去的一切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的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运动”。《宣言》中的这一思想也恰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三、发展:斗争与和谐

《宣言》客观地反映了发展时代围绕着资本增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辩证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和历史命运,为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创立了科学的指导理论。《宣言》不是纯主观地人为地鼓动阶级斗争,不是人为地主观地煽动暴力革命,破坏人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当然不是鼓动组织破坏稳定发展的“恐怖分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导师、理论思维的旗手,马克思在《宣言》中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实现了理论思维的巨大飞跃。

按照唯物辩证法,斗争与统一(团结、协调、和谐)是事物矛盾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实现发展的两种途径和方法、手段。相对来看,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层面,是发展主体的根本利益和最大追求,斗争与和谐都不具有最高、最终的价值和意义,而只是达到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方法。毫无疑义,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相互斗争,还是强化合作和谐,都应以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如何更有利于发展,更能够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是因为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最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在学习《共产党宣言》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很浓烈的火药味,有人认为这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世界和平,实现合作共赢的精神不一致。是的,直接的看,《宣言》强调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强调的无产阶级必须运用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一般的意义。现在,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上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并且我们过去也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结起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建设全体劳动人民和谐共济、和睦相处、合作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二战以来,整个人类世界已经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世界要进步,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和社会为了世界和平,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和平进步力量,遏制战争的进步的国际和平力量不断壮大。虽然局部战争和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但以各国人民为主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和平力量一直进行着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国际合作的艰苦努力,大国关系和国际集团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着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断朝和平方向前进,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从世界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原则。

马克思《宣言》中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必然选择。在再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反复强调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策略,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没有任何凝固不变的教条框框。暴力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但并不是惟一的方式,不是绝对的秘诀。马克思反复指出,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和平革命的可能性,只要有一线希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要想尽办法,作出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取得革命胜利。二战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和平的持续发展态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论在主要发达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上都表现出缓和的迹象,加上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入了特殊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面临着激烈的严峻挑战,这必然引起无产阶级及其各国共产党人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大背景下,选择了和平发展的策略,为了经济发展,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生产力,调动各种因素,发掘和扩展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力量,同国际资本既合作又斗争,努力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力达到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协调多种社会力量,避免社会发展的无序与危机,努力争取社会健康快速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合作和平的世界,不是取消斗争,是要努力解决社会中不和谐的矛盾,化解多种影响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解决阻碍发展的困难,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艰苦努力,和谐社会绝非没有矛盾的社会。解决多种社会矛盾,既需要推进和谐、增进团结、强化协调,也需要进行有效的斗争,包括思想斗争,调节利益,强化法制,镇压反社会势力,增进军事力量,强化国防建设,争取多种斗争手段,争取到社会的科学发展。

《宣言》是引导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光辉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时代的承袭与变迁,资本的扩展与搏击,发展的斗争与和谐的视角,运用发展性反思,可以清楚地发现《宣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使我们对今天的时代看得更加清晰,对科学发展理解的更加准确,对资本的运动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把握得更有高度,进而自觉地遵循《宣言》的基本精神,积极探索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

[1]李恒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发展 [J].岭南学刊,2008,(6).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海飞.理解马克思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4]易杰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5]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6]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5.

[7]国内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10).

〔责任编辑:陈 海〕

A122

A

1002-2341(2010)04-0104-05

2010-05-12

孙跃纲(1958-),男,陕西华县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