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 姜先华 (淮海工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1)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陈国华 姜先华 (淮海工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1)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地培养物流人才,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方式出发,分析了地方高校产学研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建议。
应用型 地方高校 物流人才 产学研
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流通革命的兴起,我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战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也有别于教学型,而应定位于服务型,培养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此,物流管理专业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根据《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此时物流这一学科正式走入我国的高等院校,现代物流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1、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式
高校人才济济、科研资源集聚,是从事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强大的技术创新与辐射作用。国内物流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地型方式。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批准了首批29家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包括重点物流企业(园区)、生产制造或商贸流通企业物流经营管理部门、承担物流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承担物流规划、咨询、研究工作的研究机构等。这些单位具有开展物流研究、运作、实习、实验等基本条件,在全国同行业某一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此外,高校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都设立了物流产学研基地和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物流研发基地。例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泰州高港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产学研基地,宁波大学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内共建的现代物流产学研基地。在高新开发区或物流园区设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为学校、园区双方共同打造了集物流管理专业培训、物流理论研究、物流项目咨询、物流项目开发和物流信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内部设立物流研发基地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技服务,并培训了员工;为学校的科研选题和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支持,并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实习和科研条件。
(2)联合培养型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培养物流人才。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开放型物流实验室。双方在物流教学、学术、技术、信息、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产助研、以产促学、以研带学,逐步将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一流的开放型研究和教学机构,并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领导者。
(3)项目合作型方式。项目合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物流项目的科技攻关和工业性试验,通过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进行产学研的高层次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资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市场化运作。
2、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物流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产学研的结合形式正在逐步深入、拓宽,合作方式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存在问题。
(1)高校与地方彼此存在认识上的差距。由于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政府多数不存在隶属关系,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再加上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更降低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托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或企业对地方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地方高校是一般院校,声誉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因而不愿与他们合作。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导致高校和其所在地的物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2)科技成果与实际要求相脱节。由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高校内部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地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与地方经济相脱节。具体来说,有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名分轻实效。他们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出论文、出专著,而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则不够,有的成果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使当地企业无法也无能力去开发。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出成果,只考虑学校教师的研究兴趣与研究力量,忽视当地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即使有了成果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3)物流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物流教育理论体系不完整,教学经验还不够,致使物流教育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一是物流教育注重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对物流经济重视不够。物流经济作为物流专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能在宏观上把握物流业的整体供求与资源状况,很可能导致物流管理不够科学,以及物流工程学科中关注的技术含量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在欠缺物流经济合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国物流专业的本科教育体系无法完整。二是物流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过多考虑高校规模与经济利益,对高校办学可行性分析及地方经济发展分析不够。三是普遍存在将传统物流专业简单转化为现代物流专业的现象。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融合专业,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对于物流的专业知识还处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储备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物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要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地方高校及其所在地区的物流经济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会导致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办学的方向性偏差,背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地方高校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次,积极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改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学术轻应用、重鉴定轻推广、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倾向。
2、构建“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流程,应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与用人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培养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渠道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设备资源,满足企业研发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订单”培养物流人才,克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缺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3、根据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物流业发展需要,应根据地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色来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地方经济特色模块,其地方经济特色模块主要根据当地或本区域物流企业的特点来开设。如长三角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是以仓储业务为主,而且有不少产品出口国外,则可以突出仓储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库存管理的实训,针对产品出口服务可开设国际物流管理、国家货运业务、报关等相关的课程。
4、加强学校物流管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产业,物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要重视物流管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是实行校企产学研合作,以互利互惠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企业觉得在实习基地建设是可以获“利”的,而不只是额外的责任。二是努力提升实习效果,通过聘请物流企业领导、物流实战专家、业务能手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实习前由学校和企业为学生设立实习的理论提升目标和实践提升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校外实习基地教师纳入到学校兼职教师体系之中,进行统一管理。此外,在校专业老师通过到实地企业挂职锻炼,从企业一线学习宝贵的实战经验,同时通过参加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如模拟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注:基金项目: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项目编号:JYJ09043。)
[1]潘永明等: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黄由衡等:长株潭物流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物流人才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陈国华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J].当代经济,2009(10).
[4]李莉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
[5]刘芳: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
[6]曹细玉等:基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7]张芮: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1).
(责任编辑:胡冬梅)
book=92,ebook=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