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2010-08-15 00:45马涛刘平养
当代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崇明岛崇明生态

○马涛 刘平养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马涛 刘平养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探索,不同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重视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崇明的农业发展潜力有限,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难点,近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仍然要靠第二产业,而这与生态岛建设目标又存在冲突。因此,崇明必须要找到一条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道路。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崇明生态岛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生态不退化的前提下挖掘经济发展空间,推动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的实现,打造领先的生态经济模式。

崇明 生态岛 经济发展战略

崇明岛位于长江和太平洋的“T”字形结合部,面积1267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我国第三大岛。长期以来,由于崇明岛与上海市中心有一江之隔,人流和物流沟通不畅,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影响较小,导致经济发展相对上海其他区域较为落后。同时崇明岛也是长三角地区受工业化活动影响最小的区域,是长江入海口的一颗“绿色明珠”。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崇明生态岛的设想。2002年3月,崇明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崇明岛考察,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为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将邻近的长兴、横沙两岛划归崇明,提出要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胡俊等,2007)。崇明生态岛建设不是要抑制岛上的经济活动,而是要探索一种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为上海下一轮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特殊性

崇明生态岛建设,实质上是生态城市理念在岛屿上的延续和实践。生态城市的理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全球许多城市都以生态城市为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怀阿拉市,新西兰Waitakere市,美国克里夫兰市、伯克利市,巴西库里蒂巴市,德国Erlangen市、弗莱堡市,还有北欧的哥本哈根市、马尔默的Vastra Hamnen区、斯德哥尔摩的Hammarby Sjostad区以及赫尔辛基的Viikki区等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和探索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他们的建设经验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重视区域间的协调;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以政策和资金为支撑;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等(马交国、杨永春,2006)。

从世界各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可根据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制度条件等因素系统性地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也与以往的城市规划在理念、手段、方法和决策过程中有很大不同(叶祖达,2008)。特别是在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崇明岛的这些条件与国外城市存在明显的差异,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基本都在发达国家,鲜有发展中国家的例子。巴西的库里蒂巴是目前唯一具有较大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但是,库里蒂巴的发展水平更接近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2005年,库里蒂巴的GDP超过298亿美元,人均GDP约16567美元,已经接近初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葡萄牙2006年人均GDP为19800美元)。就产业结构来看,库里蒂巴的一、二、三产在GDP中的比重为0.03∶34.13∶65.84,也与发达国家更为接近。相对而言,崇明岛的经济发展水平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远落后于以上生态城市。2007年上半年,崇明县的人均GDP仅为4800美元,远远落后于上海其他区县,不到库里蒂巴的1/3。此外,农业在崇明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绝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

2、自然禀赋的差异

国外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好,要么是城市开发时间不长,要么是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经济发展产生的破坏较少,要么就是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治理之后,生态环境的恢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崇明岛尽管号称“绿色岛”,但实际上生态环境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王开运等,2005),生物入侵严重。这些都加大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难度。

3、建设规模的差异

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区域都不大,如备受推崇的北欧马尔默Vastra Hamnen区和斯德哥尔摩Hammarby Sjostad区的面积分别为2.17平方公里和2平方公里,稍大的赫尔辛基的Viikki区面积为8.05平方公里。德国埃朗根(Erlangen)市全市面积77平方公里,库里蒂巴全市区430.9平方公里。相对而言,崇明生态岛的建设规模超过1000平方公里,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少有的,其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国际上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都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基础条件较好,基本上是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在生态环境上进行“锦上添花”。而崇明岛的情况有着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探索一条“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新型道路。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必须要兼顾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任务,除了满足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需求之外,还必须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克服贫困、就业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种种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崇明经济发展的瓶颈

1、农业发展的潜力有限

依靠目前的耕地面积和生产技术水平,崇明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和增加值的空间不大。目前崇明农业占GDP的比重高达13.7%,已经超过我国的平均水平。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农业对其GDP的贡献都在3%以内,极少超过5%。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市场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大,收益周期长,相对于二产和三产来说其回报低。此外,农业的增加值或产值要实现相同幅度的增长,难度远高于二产和三产。因此,依靠农业带动整体经济上台阶是不可行的。而恰恰相反,农业的发展往往是建立在二产和三产快速发展的带动效应之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特征已经明显弱化,更多的是依靠一产的二产化和三产化。例如,巴黎郊区的农场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而对生态、景观、体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则比较显著。在日本农民的收入构成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已经非常低。1995年,东京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已经达到92.3%。即便在美国,除了16%的大农场以外,其他农场农民也基本以非农收入为主(孔凡真,2008)。由此不难判断,无论是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还是循环型的生态农业,未来对崇明GDP的贡献都不会太大。近年来,崇明一产占GDP的比重由18%下降到2007年的13.7%,这一趋势随着崇明经济的不断发展仍将继续。

2、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难点

崇明的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态旅游业、生态商务业、商贸服务业和要素市场培育为重点。但是未来崇明如何实现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生态商务业为例,相对于青浦、松江等上海郊区,崇明的劣势是明显的,即缺乏商业基础、交通不便、人力资源匮乏等。即便在越江桥隧打通之后,这种状况也很难在短期发生根本性改变。崇明的商务环境构建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规划中最有可能实现的是以前卫村、瀛东村的农家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但这一类产业能够做成多大的规模也是有疑问的。对崇明而言,在全岛所有的农村都开发农家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这部分旅游活动讲究特色,过多的雷同开发反而会削弱崇明生态旅游的整体竞争力。2006年,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1220万元,假设未来发展到30个村,年营业收入翻十倍,也仅为1.22亿元。由此看来,如果仅仅依靠低层次的农家乐,而不开发深层次的生态旅游,其对崇明经济发展能产生多大的推动力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近期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依然是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有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也体现在崇明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例如,2005年5月长兴和横沙划归崇明县管辖后,长兴岛的海洋设备制造业对崇明县GDP增长率的贡献:2002—2004年,崇明县 GDP年均增长率为11.69%;而2004—2007年,年均增长率跃升到14.70%,上升了两个百分点。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崇明岛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应当发展哪些工业?如何确保工业与生态岛建设的协调发展?尽管规划中提出“提升发展第二产业”,但是依然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规划提出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但如果仅仅是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那么它的产业带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规划还提出要发展清洁型的海洋装备产业。假定这个产业规模可以大幅度提高,如果没有其他相应的措施,它对崇明的环境压力将大幅度提高(如水体消耗和污染、能耗等),势必影响生态岛的建设。

三、崇明生态岛的经济发展战略

1、在生态不退化的前提下挖掘经济发展空间

在目前的发展思路中,生态岛建设相当于给崇明岛下了一个“紧箍咒”:限制工业,限制污染产业,等等。崇明经济基础弱、底子薄,如此一来与上海其他区县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经济发展速度过慢对于生态岛建设也会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县政府财政实力薄弱,社会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不足,无力进行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整治投入;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更加偏向于后者,导致许多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小加工、小制造业的出现,很难彻底取缔。因此,单纯依靠“紧箍咒”无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而应当在限制的同时给崇明适度的发展空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笼中鸟”策略,促使崇明岛在生态不退化的前提下挖掘经济发展的空间。

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前提下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的超前改善,是不切实际的,其成本也将非常高。因此,近期内崇明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可以定位为:在生态环境不恶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恶化就构成了崇明经济发展的边界,在此范围内,赋予崇明充分的经济发展自主权。

具体而言,就是将崇明的生态环境现状作为一个基准值,建立基础生态环境账薄;对新增产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核算,其增加的环境压力必须通过现有项目的整治或者退出来抵消。例如,在基础生态环境账薄建成后,崇明县可通过对散、小、乱工业的整治、或者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等,来获得COD、SO2、能耗、水耗等指标,然后引入新的企业,只要新产生的环境压力不超过整治项目腾出来的那部分即可。

相对于“紧箍咒”而言,“笼中鸟”策略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为崇明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腾笼换鸟引入大工业、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它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及其边界,提高了地方政府整治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上海市政府只需盯住崇明经济发展的环境边界,而无需人为设定产业准入门槛、产业类型等内容。因为对地方政府而言,只有不断降低单位GDP环境压力,才有可能在已有环境边界上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就由对立转化为一致了。

2、推动实现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

在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产出,短期内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调整来实现,而长期来看,则必须寻找崇明岛实现自然资本价值的路径,也就是说,政府和社会对崇明岛生态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崇明岛的自然资源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强化,这部分收益应当尽可能市场化。长期以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由于具有弥散性,往往被视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无法进入市场。随着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这部分服务价值的市场化势在必行。

实际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各种渠道体现出来。例如,可以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房地产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提升房地产的价值;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环境,吸引高档会展、度假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的进入;利用崇明岛优质的土壤、空气条件,打造安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通过这些路径,生态岛的建设从单纯的成本演变为回报丰硕的投资,各类主体——政府、市场和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激发,生态岛的建设也将更加富有动力。

3、打造领先的生态经济模式

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态环境质量高的国际级生态岛。只有当崇明岛能够成功打造领先的生态经济模式,并且能够向外强有力地辐射时,国际级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本文认为,领先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品牌效应。崇明岛目前已经具有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生态村等生态岛名片;崇明蟹、崇明老白酒、崇明金瓜、崇明白扁豆、崇明白山羊等农产品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前卫村、西沙湿地公园、明珠湖公园、共青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是其品牌的影响力还不够,很多只局限于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没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崇明生态岛应该把生态品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打造对全国乃至国外产生影响的著名品牌,提升崇明岛的生态形象,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积累生态岛的无形资产。

(2)技术效益。崇明岛的生态建设,不是把各种各样的生态环保技术、设备和理念搬到崇明加以集成利用的问题,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集成创新。崇明岛应当成为生态环保技术的高地,既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又能够进行成套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还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并且,各类环保技术还可以在崇明实现有效的流转。崇明既是最前沿的生态环保技术的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又是产业化基地,能够引导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3)低碳经济。随着人类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关注,“低碳经济”将成为今后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的潜力。崇明岛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模式决定了其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俞善庆,2006),在“低碳经济”的模式探索上大有发展空间。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最有可能成为崇明生态岛建设领先性和示范性的亮点,成为国际级生态岛的标志。

四、结语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将是集自然生态健康、人居生态和谐、产业生态高端为一体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岛屿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而是在推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体现生态价值、打造生态经济、创建生态品牌、实现生态领先,让自然资本不断增值、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注:本文系上海市科委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专项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DZ1205603。)

[1]胡俊、蒋建明、陆飞、陈洪标: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优先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上海市崇明三岛总体规划简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2]马交国、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2).

[3]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J].城市规划,2008(8).

[4]孔凡真:国外城乡统筹的经验借鉴[N].农民日报,2008-05-14.

[5]俞善庆:崇明岛——未来可再生能源基地[J].能源技术,2006(1).

(责任编辑:张琼芳)

book=89,ebook=125

猜你喜欢
崇明岛崇明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崇明岛河流中氮营养盐分布特征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崇明岛村镇级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上海崇明 超市工作大体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