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梅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
○周红梅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本文结合我国体育产业的体制结构、政策法规、专业人才、专项资金、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地域间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差距、职业体育发展等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体育产业发展与进步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体育产业 体制 职业体育 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是新兴且极具发展前途的产业,它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得体育产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活力和效益最好的混合产业之一。当今,中国蕴藏着巨大活力和商机的体育产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体育产业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国争光,为民增利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由于体育产业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好,从体育文化事业产生之初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
中国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体育产业规模小,发展形式单一,行业门类分散,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不完善、不规范,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状态,缺乏合理的市场化体制结构和健全的政策法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仍然很缺乏,政府用于选派专业人才、学者出国学习国外如何发展体育产业的专项资金的投入上仍相对不足,这也是致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的原因之一;缺乏体育产业行业协会这样的机构;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造成地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职业体育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当代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
第一,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合理的市场化体制结构,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开放程度较高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开的法制环境、公平健全的政策法规和规范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较为成熟的经济意识。只有实现体育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办体育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国家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与该国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赛事资源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却与我们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以及丰富的体育竞赛资源严重不符。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发展速度和趋势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和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一些基本制度问题甚至成为了严重的制约因素。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把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待遇应与国有经济同等,还应每年设体育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体育产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并给予税收、土地供应和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运用国际比较价值规律,进行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促成优势体育产业创新,带动相关产业,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通过法律发挥作用。而我国体育产业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并没有形成,一些法律法规还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体育产业要想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解决法律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症结,完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法律环境的重要步骤。法律层面的《体育法》应将体育产业相关内容列为专门章节予以法律的明确性规定,满足市场经济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经济的基本要求。体育产业是涉及体育的经济行为,反映的是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体育产业主体间的社会关系,而法律是维持他们共同的发展秩序和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体育行业规范与我国法律不能相抵触和对抗,对涉及主体重大事务或权利的条款必须约定由国家法律予以调整,用法律评估自治性规范文件,并经过完善的制定机制,对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建立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产权和完善的纠纷裁决机制。
第三,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职业体育的组织经营者,大多是由球员出生或从事其他体育运动出生的人员组成,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经营技巧,各环节上也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相关专业人才,而赛事效益难以支撑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体育产业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需要依托一大批为其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提供支撑的相关专业人才。国外一些成功的足球联赛中,其产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赛事的转播、广告、赞助、球星转会、门票出售等,其中,仅赛事转播权的收入,就占到了总收入的40%~60%。而我国的职业足球联赛中,赛事转播权的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0%~5%。这种现象必然会制约我国足球产业的健康发展,这跟我国懂得赛事转播经营的人才缺乏有关。为保证新兴的体育联赛长期稳健地做大做强,制定新政策培养大量有专业素养的体育产业规划者、体育经纪人、赛事经营管理者、俱乐部经营管理者、赞助商培育与联系者、赛事观众研究与培育者、赛事品牌打造者等也很关键。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岗位与相关专业岗位的相互交流密不可分,由于政府在体育产业的各个分支产业中缺乏投资设置服务型导向的职业岗位,使许多高校学生对这种就业岗位意识淡薄、模糊。我国本科院校涉及体育产业的相关专业很有限,不单是缩小和制约了我国体育类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更严重的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支撑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很难促进体育产业链的形成。目前我国缺乏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体系,培养合格的体育产业人才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选派专人到国外学习深造,将国外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学习和借鉴美英等国的成功经验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应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去学习或研修,为培养自己的高水平体育产业师资创造条件。
第四,针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成立各地的体育产业协会。目前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使全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更没有准确权威的统计数字,严重阻碍着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成立全国体育产业协会很有必要,这对政府及时掌握全国体育产业的有关数据和发展动向非常有利,为产业内进行交流,建立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提高了抵御外来不平等竞争风险的能力,壮大了实力,为全局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此外,为促进产业发展,以业内人士为主的行业协会还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协调,提供行业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运动员赛事安排、奖惩制度及各种保障服务,这些都有益于实现体育行业实体化。
第五,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差异较大。奥运会以后,北京还在积极的申办各种世界大赛;中网每年投入要1个亿,对世界自行车比赛投入也较大等;光申办田径世锦赛的申办费都达到2800万美金。北京市投入到传统赛事的费用将近是10个亿,体育经费是11个亿,北京市每年都还要拿出5个亿的体育产业引导金。广州2004体育产业的总收入达到85亿元,消费总额达58亿元,年人均900元,2004年后在以每年增加15%的速度发展;2005年体育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体育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GDP的1%。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各区体育中心为重点的11个大型体育场馆,大学城的8个场馆,20个新的场馆形成了一个现代化体育网络,领跑着全国的体育产业。我国于1995年发布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才正式提出了体育产业的概念,而广州较早就把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的三大核心工作之一。体育产业发展落后地区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的总值,把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的三大核心工作之一来抓,对体育产业作出具体的规划,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军。
第六,应把职业体育俱乐部提到体育产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高度。职业体育的发展对充分发挥当代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以及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带动就业,都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国外成功的足球俱乐部都做成了上市公司,英超联赛每年的产值已超过了400亿英镑,约合626亿美元,以英超为代表的英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也超过汽车业、烟草业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产业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跻身为其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至于美国仅仅一个NBA联赛每年的产值就接近千亿美元,而我国目前产值上百亿人民币的体育赛事却十分罕见。职业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当代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在创建职业联赛时有没有认识到是在创立企业、联赛的造血功能、俱乐部运用资本的方法,在建立体育场馆之前有没有确立经营模式、体育传媒产业与体育竞赛产业之间割不断理还乱的现状及未来的走向,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职业体育的发展、壮大。体育产业的潜力很大,虽然国家有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决心,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表示要通过职业体育赚钱很难,很多企业还无法考虑产出问题。目前来说,大多企业是把搞企业的那些成功经验移植到职业体育领域,无论是排球,还是足球都是按照企业的思路在运行。其实职业体育中球类赛事是最有潜力的,大众对于球类赛事较为了解,观众多,消费能力较强,球类赛事的娱乐性,也给人们释放情绪找到场所,参与度较高。因此,政府应以资金进行职业体育投资引导,如直接投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城市是北京,市体育局2009年在足球和篮球上一共注资3500万,国安一家俱乐部就2000万,当年北京国安就夺得中超冠军。此外,我国应该把体育产业看做一种“创意产业”,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也很有必要,每年做出具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更详实的资料,以保证体育产业可持续性的蓬勃发展。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向文等: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症结及其法律环境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3]秋实: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4).
[4]卢刚:试析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胡冬梅)
book=56,ebook=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