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5徐丽娜山西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当代经济 2010年24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徐丽娜 (山西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 山西 大同 037009)

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

○徐丽娜 (山西大同大学地方经济研究所 山西 大同 037009)

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今日,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低碳概念提出后,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深度探析,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论。

低碳经济 内涵 对策 综述

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而且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围绕这一问题,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笔者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综述如下,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构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DTl2003),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实践的进展,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探析,并给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低碳经济内涵方面的研究

鲍健强(2008)指出,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理解低碳经济需要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方时姣(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

潘家华(2010)指出,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

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冯之浚和金涌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李胜、陈春晓总结前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张莲莲指出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研究

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

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王毅(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意义。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金乐琴等提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任力根据中国国情,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对策: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孙佑海、丁敏从法律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

王文军认为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思路: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利用;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能源效率;强化宣传工作,吸引公众参与;有效发挥碳汇潜力,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出路。

徐冬青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确立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积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杜明军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引导、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聚宝盆”效应。

姬振海认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低碳经济实现的两种途径。

冯之浚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李胜、陈晓春从创新角度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政策建议:创新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创新国家产业、金融和财政等相关经济政策;创新公民参与的社会政策;创新国家科技和人才政策,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消费政策,倡导绿色精量消费;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三、结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履行减排义务和争取发展权利的双重任务,从长远来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实现“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标。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宝贵经验,同时立足本国国情,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6]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7]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8]张莲莲:山西能源大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中国能源,2010(2).

[9]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0]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开放导报,2009(8).

[1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12]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J].世界环境,2008(2).

[13]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14]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5]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6).

[16]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17]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18]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