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外语高校科研改革初探

2010-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学术我院

杨 慧

(大连外国语学院 科研处,辽宁 大连116002)

知识经济时代外语高校科研改革初探

杨 慧

(大连外国语学院 科研处,辽宁 大连116002)

知识经济时代,在适应社会对高校期待位移及高校本身经营管理范式转换的同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在科研风气、人才引进机制、奖励制度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学术为业;人才机制;奖励机制;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也从中国传统的治学模式逐渐向现代科研方式转变并接轨。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教学与科研体制、重新为自己定位,成为高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如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强科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同时多渠道争取并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组织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究,适应社会期待的位移和高校经营范式的转换,这不仅成为新时期每个科研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作为外语类院校的科研处,我院的科研管理就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管理处于“封闭状态”,管理人员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学者提供服务而获得课题和经费的意识还很薄弱,科研管理似乎仅仅局限于填表格、组织申报和总结材料,而推进理论成果的转化这项重要的科研工作却被我们忽视了。学者的学术研究也是一个“封闭系统”,学者们存在着习惯于关在书斋里做学问或者等待上级下课题,甚至只是为了出书和评职称而搞研究的倾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动机。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为学者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对内,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术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是需要在特定群体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让学者们走出书斋,为学者提供能够进行思想碰撞的平台;对外,作为纽带与桥梁我们要积极地宣传与推销我们的学者,在外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主动跑课题、拉经费、签合同、推广成果,让社会了解我们科研的作用。这既是挑战,又是我们科研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外语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科研改革,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善科研风气,以“学术为业”的全新理念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这是我们在这个领域开展任何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的一个核心。它既包括改善大的学术环境,也包括激发教师的热情。改善学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积极改善科研的硬件条件。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共享平台,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共享,这是提高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二,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科研创新贵在过程,给学术争鸣创造自由空间,有效地调整立项、管理、评价机制,增加自由研究经费,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科研创新的进程。其三,大力弘扬高尚的学术精神。科研创新源自内因,创新主体要有一定的献身精神,持之以恒方可有所突破,太强的功利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鼓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净化高校的学术环境,惩治可能出现的学术腐败,一定能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使高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对教师学术热情的激发,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外部刺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品牌与声誉,我们运用市场机制来设计管理与评价的方式,以效率目标来评价教师的学术工作,不可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但是它导致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评价遵循可操作的“粗糙、简单”的做法,使评价陷入量化、行政化、市场化的境地,其必然结果就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追求短、平、快,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由此滋生。这种方式的本意是通过评价与激励,提高教师的学术产出,增强大学的竞争力。但如果仅遵循单纯的效率目标,其市场取向的功利化评价就会使学术工作陷入尴尬。因为市场运行的逻辑是事物的有用性,甚至立刻有用,以此来评价学术必然导致尚“术”而轻“学”。此外,单纯强调效率也容易导致在评价中重数量、轻质量,对学术生产力的评价变成了对学术生产量的衡量。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效率目标与学术本质的冲突,引发了教师与大学的隔阂。如何激发教师的热情在于教师是以“学术”为“业”还是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业”的理念会促使教师凭借内心对学术的信仰自觉从事学术活动,而以“学术为生”的取向则会造成学术内驱力不足,因此外部监督成为必要。由此可见,大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学术目标。当下,对效率目标的追求只能视为大学谋求发展的权宜之计,学术目标才是大学坚守的生命线。大学只有尊重和弘扬学术价值,大学和教师个体的价值冲突才会适度消解,热情才会被真正激发出来。

二、改革完善人才机制是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项工作包含两方面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个领域,国内的几所优秀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样板,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借鉴现成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通过考察不难得出,要想培养自己的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个核心要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研创新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有些大学各学科中杰出人才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着众多的科学思想活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学术带头人并不能一蹴而就,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赛马”的机制与氛围,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研究表明,就人的心理机制而言,人的比较和判断能力的最佳年龄在30-49岁之间,我国当前科技人才创造力的“最佳年龄区”在35-55岁之间,其峰值年龄在45岁左右。第二,建立有效的科研梯队。要解决高校科研活动“散兵作战者众”,“团队作战者寡”的局面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团队建设,保证教研部人员结构的合理搭配,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多出精品,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院将构建优秀创新团队作为科研工作的重头戏,聚焦优势,突出特色,构筑外语学科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我院的团队建设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学院目前共有校级科研机构4个,包括“比较文化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等,另外还有英语翻译研究所、英语教育研究所、日本诗歌研究中心、日本比较文化研究所、日本语教育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韩国学研究所、外语信息咨询研究所、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等17个系级科学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中都拥有至少两位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品位、较强研究能力和突出科研成果并已经得到公认的学术骨干,每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300多人。

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据调查,有些高校优秀人才引进冷落,求之而不可得的原因是由于缺乏人才引进的三要素:其一是高校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其二是对人才引进投入的力度不大;其三是没有为被引进的人才建构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工作平台,导致部分人才流失。因此,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三、改革完善奖励机制保证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经济收入相差很大。就教学与科研来说,教学的成本远远低于科研(科研具有不确定性,同样的投入,教学必有产出,而科研却未必),但教学的报酬却高于科研,这样人力资本自然会流向回报率高的方向,再加上从事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大,因此就造成了教师热中于教学,而对科研不热心的局面。

有鉴于此,目前很多高校采用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物质利益激励模式,如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岗位津贴制等,并设立各项基金以奖励教学、科研成果,制定各种制度细则实施量化管理,进行严格的奖惩。应该说,这种物质刺激激发了教师追求上进、钻研业务,以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来获取丰厚报酬的外部动机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对科研精品、对获国家和省市及政府奖项的科研作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有着宽广视野、活跃思维、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人类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对自由、民主、文明热切渴望,富有良好教养的高层知识群体说来,物质刺激与利益诱导并不会使之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学术环境中充满激情,主动地肩负使命完成职责。因为这种“交易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发展中就象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方面,它刺激教师的进取欲望,激励教师的竞争意识,但它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教师内在的、超越于物质之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异化了教师的内在精神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最终导致教师自然本性中向上的、成就自我的精神生命的窒息。因此,我们应该逐渐由“交易型”管理向“超越型”管理转化,让教师真正热爱科研。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塑造教师文化,内在地濡染和激励教师的职业生命力,以保证高校科研的良性发展。

四、以学科建设推动科研深入发展

现代化的学科已不单纯是知识领域的划分单位和学科的分支单位,而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组织系统。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分布、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确定以及学者队伍建设等。搞好学科建设是繁荣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的学科规划和合理的学科布局下,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影响到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学科带头人的树立等等方面。以我院为例,作为有着46年历史的大连外国语大学,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没有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在目前的形势下,组织专门人员通过考察、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我校学科建设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其次是要加强对我院优势学科的扶持力度。作为一所较著名的外国语大学,我们拥有一些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如日语、英语、俄语等,如何贯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以点带面实现我院的全面繁荣,优势学科在这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说要加强对优势学科的扶持力度并不仅仅体现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扶持机制,从而彻底避免短期行为。这种机制是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整体学术环境在内的系统工程。最后是扶持和培养新的优势学科。高校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可以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优势学科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作为我们的品牌、名牌,日语、英语、俄语等决定了我院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调整资源配置,整合学科资源,拓宽研究领域,注意培育其他学科,使其尽快地从次重点学科成长为重点学科,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品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研管理体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生产关系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科研改革任重而道远,它肩负着党和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趋势,在目前比较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尝试,为高校科研改革做出贡献。

[1]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赵书山.教师发展:从“交易型”管理走向“转化型”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3]郭卉.聘任制中的教师工作评价:对价值冲突的思考与回应[J].科研管理,2003,(9).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4

B

1671-6531(2010)06-0069-02

2010-09-29

杨慧,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学院科研处科研管理人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及现代高校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学术我院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