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刘艳华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得好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完美人生.本文从揭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入手,从社会学的视角利用四种理论来解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进而探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到学生的做人做事、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技能技巧等各个方面,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流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给本已艰难的大学生就业,又添了几分压力.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来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个原则没有错.一家人全力以赴,将精力和财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学成之后,有一份称心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这种期待也没有错.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这个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国家,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却并不容易.为什么?怎么办?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最关心的其实就是这六个字.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西方职业生涯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了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并贯穿人的一生.我国近年来才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现阶段,高校应该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自觉主动地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把高校毕业生这一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本文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生涯”一词有诸多解释,目前较为适用的说法是美国职业生涯理论专家Super.D.E(萨珀)的观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萨珀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细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衰退等时期.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三是深度.即个人投入的程度.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从正式进入职场开始直到退出职场这段时间内的与工作有关的经历、态度、需求、行为等过程,是一个人的终身职业经历.”[1]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通常指的是职业生涯,即一个人在就业领域所经历的一系列岗位、工作或职业,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
可见,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才开始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在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2.1 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而职业选择,单纯的讲就是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职业选择本身也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工作的一个过程.显然职业选择仅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1.2.2 把就业指导代替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更没认识到它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把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学生学习、了解的内容,并且不是一个专门的内容.绝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或代替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在指导对象上仅限于毕业生,在内容上仅局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但是,高校就业指导以就业率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为导向.高校也没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1.2.3 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兴趣不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很少考虑工作的事情,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考证或参加培训,一心只想从事收入高的职业,不想规划,频繁“跳槽”.同时,有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高地位的岗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不发达地区.但是,发达地区、热门岗位现在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竞争空前激烈,所以造成就业难.
为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走出上述误区,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为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大学生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可以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看得更加透彻.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3]从大学生到劳动者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大学生经由大学专业课的学习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就业难产生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社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他们没有认清自己,没有明确就业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没有把自己打造成适合某一职业的人.甚至部分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主动收集招聘信息,不积极参加供需见面会,不做任何求职、自荐及应聘的准备,而是完全寄希望于父母、师长或其他社会关系的帮助,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为此,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根据自己在大学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了解外在世界,包括用人单位、就业法律基础、就业政策与环境、职业特点、内容与发展前景等,说到底就是知己知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就业目标,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正是一个大学生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自我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真正拥有自己特色的、理想的职业定位,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清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社会角色区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这种角色不容选择,但对未来职业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要认清自己的先赋角色,从自身特点出发,扬长避短.所谓自致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成为什么样的职业人就是自己靠努力实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成功扮演好自致角色的需要.
社会角色按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成为自觉的角色,减少盲目性,规避一些就业中的不自觉行为,避免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学生的角色和职业人的角色就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做好准备就会出现角色中断甚至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减少角色中断或角色失败现象的出现.
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构建社会网络的需要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就像一捆一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中国社会结构和西方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范围的大小根据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团体格局里人们争的是权利,在差序格局里人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社会其实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人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较复杂的系统,这些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正因为如此,个人在社会里包括求职、择业等在内的一切活动,也都会受多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影响.所以,一个大学生因具有多种社会关系,在校进行职业准备时可能要受家庭、学校和知心朋友等方面的影响,毕业求职时也许同样要受这些方面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需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各种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关系网,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为未来就业储备人脉资源.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流动的需要
由于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不管哪个社会,总是存在着不平等,存在着社会分层,有一些依据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进行的分层是哪个社会也不能改变的.社会学界认为,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权力、职业、收入、教育程度.职业分层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处于社会的上层.
社会流动是指就一个人或一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一般用语中,“社会流动”意指向上移动或社会地位的改善.但是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向上流动只是社会流动的几种形式之一.人们也可能向一个较低地位移动(向下流动).个人地位无论是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都叫垂直流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向上流动,于是会出现职业或职位变动现象是正常现象.
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社会流动中就会变得手足无措.现今的职场,“跳槽”已经成了职场人士提升自己的一种手段,更成为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平台的捷径.“跳槽”的原因往往是觉得目前拥有的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不喜欢,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发展空间不大,做下去没有多大的动力,更有甚者甚至对工作产生了抑郁、烦躁的心理,因此他们选择了离开.离开的时候打算好通过这次求职找到能让自己发展的平台,以后就不用经常的换方向,或者是自己已经有了想从事的方向,想通过这次求职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切入的平台.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他们离职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求职发现,自己看重的一些岗位往往到最后就没有音讯了,叫自己去上班的岗位又是跟以前的差不多,这样的话就觉得自己违背了当初跳槽的意愿,心态越来越焦急,对当初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也已经开始动摇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行,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岗位让他觉得比起求职前更加困惑了.到底什么样的岗位适合自己并且能让自己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呢?到底什么样的平台以自己现有的能力能够切入呢?自己将来又应该怎么发展呢?随着求职周期的慢慢延长,当初离职时所带的希望已经慢慢的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尽快找到一份工作的急切,在这种状态下,往往只能前功尽弃,没有达到当初跳槽的目的.最后,虽然是找到了工作,但是由于自己都没有确定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又会产生排斥、逃避的心理.久而久之,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在探索工程中没有沿着一个方向走,最终还是分散了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这一切后果都跟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关.
所以,为了确保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的变化不断做调整,同时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按照既定的目标,付诸行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1 大学生要认真做自我分析,准确定位,自觉完成社会化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就是如何树立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技能、适应职业需要和实现职业发展.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科学理性的做法是:在开始找工作以前,应该首先对外界和自身的情况都进行一下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寻找.
从外界的角度讲,主要是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
而从自身的角度讲,了解和分析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1)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2)我适合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3)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4)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我们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的去寻找.当然,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和权衡”的基础,是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等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如果连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真正喜欢或适合做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职业测评”这个工具手段,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职业特征和发展潜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职业环境、职业条件、职业机会、职业前途等发生变化,大学生原先确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方案与社会现实发生偏差,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反思,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对原有的职业目标和行动计划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3.2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加之面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要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不健全,教育服务机制不完善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就业指导机构逐渐完善,但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建立独立的专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和实行“招生——培养——就业”的工作联动服务机制应当是高校的当之急.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为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生力军.进一步制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教学大纲,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实施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自觉加强素质锻炼,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力.
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一定的职业实践,需要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高校应健全大学生职业实践服务体系,除精心组织大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实施素质拓展、组织课外活动以外,还应当与社会单位建立定期实习活动机制,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实际,积累更多的社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一步增强就业力,缓解就业难的困境.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到学生的做人做事、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技能技巧等各个方面,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向,作出个人发展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并付诸于实际的自觉行动,才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最佳选择.
〔1〕杜飞进,董洪亮.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难——对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人民日报,2009-1-8(013)科教周刊.
〔2〕秦茂森,冯磊,张庆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1)(上).
〔3〕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2008.
〔4〕董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与解读.经济研究导刊,2009(9).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G437.8
A
1673-260X(2010)11-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