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轩
(巢湖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论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
裴正轩
(巢湖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发展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和领会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理论,提出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本质上就是历史唯物论的命题,这一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思想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得出很多重要结论: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看作是解决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重要途径,等等。深入研究、领会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对于我们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2]“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3]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的分析中,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再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发现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确立和社会主义运动一般规律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最终发展成为科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列宁、毛泽东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做出过自己的杰出贡献。但是,令人十分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列宁、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尚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和系统、全面的实践,没有能够自始至终地贯彻下来。
自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生产力理论以来,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对新的时代特点做出相应的回答。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决定论无疑是其中最根本的原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首先就是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在经济建设上走了弯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坚持生产力决定论,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过分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最后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大肆批判“唯生产力论”,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邓小平重申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彻底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来面目。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力量,邓小平首先就牢牢抓住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甚至把这个问题提升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否完全清醒的原则高度来加以把握。他指出:“如果说我国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其原因就是在于“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接着,邓小平对这个问题从正面做出明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2]邓小平在70年代末第三次复出以后,多次回顾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深刻总结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一再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正是总结了这个沉痛的教训,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5]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最终摸索出的并为实践所证实的唯一正确结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邓小平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自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获得标志着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邓小平认真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牢牢地抓住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主要矛盾,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邓小平还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实践,在实践中贯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原理的体现,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邓小平社会历史观的哲学根基和逻辑起点,也是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起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形成,有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早在6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出:“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不是好政策,生产力不发展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说,“白猫黑猫论”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最初表述。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多次重温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思想,即以生产力发展状况衡量社会发展,并引申为以生产力标准衡量一个政党的政治领导。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1978年12月1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6]在这里,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初露端倪。
邓小平在1980年4月到5月的几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7]这表明邓小平在进一步思考生产力标准问题。5月,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中又谈到:“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吸取了1957年以来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的教训,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以生产力标准检验我们的一切工作。1984年10月,党的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值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之间。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已经在社会生产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天的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邓小平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且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其形成过程。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在听取科学院负责人汇报《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时,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9]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邓小平说,“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曾经喧嚣一时,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0]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又谈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1]一百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既是对科学发展和生产发展的总结,又是对科学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展望。自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考察以后的一百多年,世界科技和经济都获得了巨大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的概括的基础上的,是对世界经济和科技一体化趋势的把握,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一,坚持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一方面决定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包括道德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发展。生产力不发展,无言以道德。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条件。影响人的道德素质形成的载体有很多,如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等,这些载体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构成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最现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2]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社会与精神社会的有机结合,精神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和支撑也只能从社会主义物质世界中来寻找,而物质世界的发展程度正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因而,当前,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无疑可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状况不断改善,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和水平。
其二,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集中体现于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设问,以及对于这一设问的明确回答,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他首次明确地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实现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入手加以回答的,这种理解忽视甚至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14]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从已有的认识成果出发的,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三,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5]他始终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提升到消除贫穷、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高度,即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来加以思考。在他看来,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就体现于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穷、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福祉为本,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现状,而其实现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先进的生产力可以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故而,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明确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无疑是对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只有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才能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发展为第一要义,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不断实现人民利益和民生幸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最后,必须明确,在实际生活中,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理论不能被误解或歪曲为“唯生产力论”,或被简单化为物质主义标准抑或金钱主义标准。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损害了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精神实质,也会诱发和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与沦丧。事实上,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不是为单纯的生产力增长思想,而是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人民利益原则,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而有深厚的道德哲学底蕴。针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邓小平不仅首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这一唯物史观理论,而且赋予了生产力标准以深刻的道德内涵,进一步发展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也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道德性的内在统一。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1.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7.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275.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ON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PEIZheng-xuan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 thought of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is not only the nuclear content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It is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productive criterion and thought which sciea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that inhenits and develops Maxism Productivity theory.As faras,constituting socialism harmang society and all-roundly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are concerned,It i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tical significance that we deeply research and grasp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developing producfivity.
Deng Xiaoping;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A849
A
1672-2868(2010)05-0001-05
2010-08-10
巢湖学院科研启动基金。
裴正轩(1950-),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澍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