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2010-08-15 00:47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大众化知识分子

佘 君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佘 君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引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二,强调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的首位;第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重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七年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由党内扩展到党外,由老解放区推广到全国,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笔者试对建国初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进行探讨和梳理,以期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利的借鉴和启示。

1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引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需要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推进的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急速转型时期:社会性质、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落后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因素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因素并存、交织、冲突,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思想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混乱的状况。周恩来曾在讲话中指出:“现在,工人阶级有工人阶级的想法,城市小资产阶级有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想法,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想法,只要各个阶级存在,他们不同立场就会存在。”[1]事实证明,没有共同的立场和理想,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不可能取得新中国建设各方面的胜利。社会转型引发的种种挑战,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迅速做出回应,对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多种社会要素进行整合,使之统一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整合,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是对于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思想改造、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方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大力提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并积极在工农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国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和倡导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1951年在给李达的信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民族化、通俗化,“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2]要求“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3]毛泽东非常重视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做出指示:“对知识分子,要办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2]并参加和影响了如对电影《武训传》等有关文化界对旧的教育观、文艺观和历史观的批判,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的指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讲话,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这个任务是伟大的、艰苦的和光荣的,是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完成的”。[4]他要求全体党员都要把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观点和政策作为每一个党员的义务;要求党的宣传机构要建立和利用如宣传员网、报纸、刊物、电影、音乐、广播、学校等工具做好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工作。

2 实现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支撑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从宏观来看分为党内和党外两个系统进行,结合整风和整党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在党内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建设的领导力量,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核心。党员和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着典型示范作用,人民群众是通过党的形象和实际行动认识、判断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因此,不断加强执政党的理论水平和素质,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国推进的成效。

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党员队伍迅速扩大。至1951年3月,全国共有党员580万,其中近两年内新增加270多万;[1]二是不少地方吸收党员过多,以致有一些不够条件的人,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也被吸收到党内来了;三是革命胜利后,一些党员形成了较严重的毛病,他们“没有一个共产党员所应有的那种积极性和责任心,没有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那种阶级立场和组织观念,不求上进,而是消极疲塌,个人主义,居功自傲,闹名誉,争享受,作风不正派,官僚主义,自以为是,脱离群众等”;[1]四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内干部队伍出现了“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1]建国初期,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也是纯洁党的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必需。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从1950年5月开始相继进行了全党的整风和整党运动。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全党全军进行大规模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分析党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明确规定整风的任务是:“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1]主要方法是阅读若干指定文件,总结工作,分析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整风运动到1950年底基本结束,整风不仅改善了全体党员的思想和作风,也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随着整风运动的发展,党的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951年2月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整党运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强调此次整党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对所有党员进行一次共产主义教育和共产党员教育。首先,提高党员的入党标准,尤其强调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觉悟水平。刘少奇在会议报告中代表全党提出“共产党标准的八项条件”,其中第八条规定:“一切党员为了能够并且更好地履行以上各项,都必须努力地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4]其次,对党的组织进行清理,坚决清除了贪污腐化的坏分子,纯洁党的队伍。再次,对条件不够的党员进行考察和教育,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员标准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对于已经比较好的党员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为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需要,1950年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立即着手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至1953年4月已出版第一、二、三卷。《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在党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党乃至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1950年12月和1952年4月,《人民日报》又重新发表《实践论》、《矛盾论》,随后在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兴起了学习“两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普及。

整风整党运动后来又与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运动相结合,坚决严惩了一批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纯洁了党的队伍,使每一个党员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严格考验。更重要的是,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严以律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政治认同,巩固了执政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党外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的首位

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的政治任务,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首位。

知识分子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建国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约有200万人,其中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包括各类专家、学者、教授、医生、作家、记者和教师等。他们大多出身于地主、资产阶级家庭,接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欧美文化的教育,在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这不仅阻碍了自身进步,也影响其对新中国建设的作用发挥。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行思想改造同时展开,实现了除旧与布新的统一。

1948年7 月3 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指出:“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重大任务”。[5]建国后党对200多万知识分子实行 “包下来”政策,遵循“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引导他们为新中国建设服务。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2]

为了破除知识分子的落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批判电影《武训传》和陶行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资产阶级唯心思想;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等。通过对旧的教育思想、学术思想和文艺思想的批判和清算,确立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学术、教育、文艺、技术等社会各界的领导地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扫清思想障碍。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和组织知识分子开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第一步,党和政府在全国开展了以大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政治理论学习运动。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当作新解放区学校工作的重点,在全国掀起了政治学习的高潮。1951年9月,马寅初首倡在北大教师中开展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并邀请周恩来总理到北大做动员报告。北大的决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赞扬和支持,9月26日,周恩来亲自给京津20所高校的3000余名教师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高度评价了这一活动。北大的政治学习经验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各高等学校和知识分子中。1952年1月,全国政协党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于是以思想改造为中心的政治学习运动由教育界推广到社会各界。广大知识分子经过动员学习,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三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等社会实践,一方面对旧思想进行彻底清理;另一方面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阶级观、道德观,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作方法。

对高校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保证马列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也是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举措包括:一,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程。为在新一代青年中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影响,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三门课程,初步形成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二,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一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互相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加强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到1952年秋,华北、东北、华东的高校基本按照苏联经验完成了预定的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全国182所高校的领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化和长期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人本身。”[6]那么人本身最核心的又是什么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首先,在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中,清除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道德观。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更是中国广大农民千百年来的普遍追求。1950年冬,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农民渴望分得土地,但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落后性、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对于开展土地改革还心存疑虑。为了保障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教育。在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后,党和政府派出了约30万人的土改工作队,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合理性,并组织群众开展诉苦活动和“谁养活谁”问题的讨论,激发群众的阶级意识。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完成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破除了封建迷信和宗法思想,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认同。

正是由于土地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而作为指导这一伟大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被群众接受,从而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结合抗美援朝,培养群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经过百年的不屈不挠斗争之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自立、自强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一。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除恐美心理,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对思想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社论精神,全国各市县、农村迅速掀起了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热潮。在“保土地、保饭碗、保世界和平”、“不作亡国奴”、“巩固国防、守住大门”等口号的激励下,大批农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

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给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物质支持,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增产节约和捐献活动。围绕抗美援朝运动开展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教育活动促进了广大人民现代国家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的形成,极大地加深了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

总之,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都真正做到了代表最大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成功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1]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2 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45、147、150、123、25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4、74、18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7.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64.

[5]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7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C P’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PROMOTE THE MAXISM’S POPULARIZATION

SHE Jun
(Maxism Research Center,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The CCP has successfully promo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ism’s popularization,and provided a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a,including:first,it was important that the CCP’s and state leaders’attention and guidance for promoting of Marxism’s popularization;second,payed attention to promot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in the CCP;third,promoted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in intellectuals on the top of the country;Fourth,insisted on both promoting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CP;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81

A

1672-2868(2010)05-0016-05

2010-08-13

佘君(1977-),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大众化知识分子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