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斌,卢艳红
(1.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福田518034;2.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吉林长春130021)
教师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王华斌1,卢艳红2
(1.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福田518034;2.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吉林长春130021)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本文从勤奋学习,培养情感,磨练意志,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时刻不忘克己内省方面论述了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要求由“他律”向“自律”升华的关键,也是教师道德要求内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并积极主动地践行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
首先,从教师的劳动目的上看。教师自己的教育目的与社会和国家的教育目的并非总是处在完全一致的水平上,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不一致甚至是矛盾。解决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即教师自身对矛盾的认识水平的提升,对社会教育目的的真正体认,内化为教师已有信念系统的一部分。
其次,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劳动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主见,他们是带着丰富的对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先验认识而接受学校教育。培育人——即促进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不像物质生产领域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而发生作用。
再次,由教师劳动过程的协作性和集体性特点所决定的。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都需要无数个教师的辛勤耕耘,同时,家庭和社会在学生的道德成长中,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说,教师个体的教育力量、教育作用便很难彰显出来,教师难免会产生努力不努力一个样,“费力不讨好”,别给自己找麻烦等心理。此时,教师个人的自我修养能力便对其教育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
最后,由教师劳动成果显现的滞后性所决定的。教育成果显效的长周期性会磨灭许多教师的教育热情,消解着他们的教育信念,影响着他们对教育的努力程度。有效的道德教育恰恰又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需要教师从点滴小事做起。因此,教师自觉地形成“风物长宜放眼亮”的宽广胸怀,以及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尤为重要,而这一切又与教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及自我教育能力密切相关。
1.勤于学习。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深厚的专业底蕴,具有广博的知识视域。当今时代科学文化知识正在以几何的倍数递增,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被极大的动摇了,教师先行获得的大量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如果只靠“吃老本”已无优势可言了。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必然要求。
师德的养成应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人的文化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反映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情感和气质。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师德觉悟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才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当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学习理论主要是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教师专业伦理修养,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之中应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其次,教师应明确社会对教育者提出了哪些要求。学高为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最基本的要求,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到大学进修、参加学历教育考试、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等。部分教师受时间、精力、经济条件、居住地以及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够进行这种方式的学习,自我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自我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读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最小的生活成本获取宝贵的生活经验,苏霍姆霖斯基曾经讲过:“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1]教师要读那些能够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令人精神沉醉的书籍。读书应该读出质量,反复体味,反复咀嚼,使之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
再次,教师最好能够跳出学科知识的局限,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坚持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教育原则和方法,了解教改,关注教学动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富有成效,这本身就是师德规范的一个要求。正如《学记》中论述的一样:“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才是一个善教者,对教学工作的把握才能“游刃有余”。好的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并非是简单地说教、讲解。要想真正成为“人师”,达到专业水准,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最后,教师要善于学思结合,在研究中学习,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2.培养情感。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使自己的情感丰富、深沉,积淀成浓厚的教育之爱。教师道德情感是教师在现实的活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体验。教师道德情感对师德的塑造过程起着强化、推动的作用。
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丰富的情感对于教育这样一个触及灵魂的事业来说,更似阳光雨露。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热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信其道”,无边的师爱能够转化为学生人生旅途中坚韧跋涉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在爱的感受中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以说,师爱是人类所有情感当中最伟大、最高尚的爱,师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
教育工作需要的正是那种外显型、浓烈型、持久型以及稳定性、表达方式灵活性、创造性都很强的情感类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是一个情绪平淡的人,然而,一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走上讲台时,一定要有一种“激情”。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上舞台一样,激情四射,忘记所有的疲惫和不愉快。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是一颗颗稚嫩而又美好的心灵。教师的任务是要去唤醒他们、激活他们、点燃他们、塑造他们。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身情感品质的提高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要热情、真诚;其二,教师还必须注意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养成。因为这些情感对教师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三,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要让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能合理地排解消极的情绪;其四,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淡薄名利、心胸豁达、光明磊落,有健康实际的人生追求。
3.磨练意志。教师道德意志力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情境中,克服困难做出决断并使之付诸实践的毅力和坚持精神。意志力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教师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于从事艰苦而繁重的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坚强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超常的意志品质,忍辱负重、含辛茹苦,避开外部世界的纷扰,长葆内心世界的专著与执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仅能保证教师面对烦琐的工作不退缩,而且能使教师理智地保持对学生的耐心、和蔼的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教师要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个人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并且要为目标和追求的成功实现而付出不懈的努力,不人云亦云,犹豫不定,随波逐流。顺境中不骄不躁,不放松要求;逆境中,不退缩、不气馁、不怨天尤人,不灰心丧气,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使苦难成为自己前进的垫脚石,而不是万丈深渊。
第二,教师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教师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品德、人格、经验、能力、技能正确评估,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去改进与发扬。教师应该谦逊好学,在各个时期能够明确自己努力方向,不断进取。
第三,教师需要学会自我控制。人非圣贤,总是有着各种要求和欲望,有时还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始终把自己规范在正确健康的轨道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处处不忘自己的角色,言行有度。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头脑清醒,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4.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投身教育实践指的是教师要通过和利用一切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德性水平。通过实践加强道德修养,是古已有之的做法。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问、思、辩”讲的是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力、辨别力的培养,这四者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上,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形成教师良好师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教育实践是教师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检验师德塑造成效的标准。师德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逐步深化的,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都存在于教书育人的实践当中。前苏联教育家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3]。教育实践是职业道德品质塑造的“源”和“本”。只有通过实践,教师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师德意识水平,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只有通过实践,教师才能发现师德上的缺陷和不足,并逐步加以克服和修正;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锤炼,教师才能形成与其知识水平和情感水平相一致的稳定的行为模式。
从语言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二者之间不会实现自然的融通,而是需要人们努力地、用心地去践行。教育实践活动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这类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班队会、各种集体活动、竞赛等。教师应该珍惜各种教育实践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情感。珍惜每一个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风格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钻研教学风格从每一堂课做起,从讲解每一道题做起;研究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从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开始;转变教育观念从真正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差生”开始。把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融汇到教师的骨髓里,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每次与学生接触,都能让自己有所启迪、有所领悟、有所改进。另一类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这类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评课、研讨,基本功考核、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要积极热情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去,真诚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并谦虚地向优秀者学习,在其他教师取得成绩时,不嫉妒;在其他教师出现失误时,要及时相告并共同研究解决策略。
5.时刻不忘克己内省。“克己内省”是我国古代十分崇尚的一种修身方法。今天,这一方法仍会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克己”是指教师要自觉地按照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内省”就是“反思”,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克己内省的实质就是自我审查、自我批判、自我纠正、自我调节,来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克己”过程是一个教师思想上、行为上自我洗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实现师德境界的攀升和教育教学上跨越式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修身意识和自我提高的愿望,这是自省的内驱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意识和自觉愿望,教师才会时时事事留意,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品质;其次,教师还要敢于坦白自己,剖析自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开展两种道德观、两种是非标准、两种人格思想等方面的斗争,对自己的“黑暗面”勇于检讨并坚决摒弃;最后,教师要自觉学习优秀人物的良好的人格特征。善教者,必善学。要善于吸收和借鉴那些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格,通过反复实践内化为自身信念,外化为稳定持久的行为习惯。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播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满阳光。一个教师如果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自然也就不能培养和教育好别人。为人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还要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无暇的师表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内心道德自律,坚持“正人先正己”的信条。尤其是在独处时,更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人格思想行事。
[1](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8.
[2]列宁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98.117.
[3]转引自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2,(6).224.
[责任编辑:何岩]
G451.6
B
1671-6531(2010)02-0018-03
2010-02-20
王华斌,男,山东青岛人,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中级教师;卢艳红,女,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