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波,冯团徽,王鹏
(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浅谈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
范丽波,冯团徽,王鹏
(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开始实行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问题。本文就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及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以期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来完善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我国国情
本科生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简称UTS)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牛津和剑桥大学以这种独特的育人方式,培养了无数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1]。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来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由于相关经验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等原因,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就其常见问题来谈一谈对本科生导师制植根于我国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管理模式的缺陷。以前学生的生活一般都由辅导员老师负责管理,而老师只负责传授知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辅导员老师负责的学生数量很多,所以很少能真正去过问学生的生活。导致了多数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校园“没人管"”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仍然只是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而本科生导师制则刚好能弥补这些缺陷。
2.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都需要导师的引导。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习产生盲目性、缺乏能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大一、大二期间,导师不布置研究任务,而以关心、指导学生学习、思想、生活方面为主。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所以更需要导师加以更加专业的引导。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而本科生导师制则侧重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如何做人等问题,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使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不同的导师进行引导。文科学生科研能力比较弱,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更缺乏竞争力;理工科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不强,而本科生导师制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文科生可以和导师多交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理工科学生可以通过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提高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本科生在学习之余,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4.绝大多数学生都极力赞成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极力赞成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对导师制抱以厚望。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他们有的希望导师在学习上能给自己指点迷津,以便更好地利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拥有更多的知识是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所不容忽视的学习以及成才策略。也有的学生认为导师应当亦师亦友,不仅在学习上成为良师,还要在生活上成为可以信任的朋友,让大学生活变得融洽而又丰富多彩。总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在大学中应当学到的已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制的目的正是培养这种能力。
1.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重“传授”而轻“启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比较茫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情况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相背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转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2.导师资源的相对匮乏。根据国外的经验,为保证导学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4人。自1999年开始,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规模一再扩大,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师生比远远达不到1:4的要求。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课堂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与教师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专职思政人员与学生人数比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专职思政人员来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以此为背景,众多高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实施多渠道培养、多方协调、多元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以求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并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出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就业指导等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容。此时,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脱离了牛津大学导师制“自由教育”的原始真谛,由一个育人制度,演变为一个管理制度。而这种脱离与演变,使本科生导师制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导致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目标偏差、功能错位、行动不力和评价不当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促使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转型,才能使其沉重的翅膀成为奋飞的轻翼,才能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发展和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导师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而高校对这三类管理人员的职能划分往往不明确,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产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相冲突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各类管理人员互相推诿,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师作用难以充分显现。
4.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导师的评价、激励措施都不完善,薪酬计量也存在问题。在一些学校,教师担任导师所完成的工作并不被计入工作量,也不付给或很少付给导师相应报酬,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师的业绩得不到认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2]。
5.部分学生不理解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首先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导师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很少和自己的导师主动沟通交流。这就大大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所能取得的预期效果。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本科生导师制不过是学校为了从思想上对自己加以管制的一个新方式而已,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甚至抵触。这和我们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很大关系。
在内容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要循序渐进,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由“一厢情愿”转为多元互动。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学生、导师及学校等多方面主体交往所形成的行动格局。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学生、导师或学校“一厢情愿”的状况,要么成为学校单方面的呼吁与倡导,要么成为导师评聘合格的形式,要么成为学生孤立的诉求。所以,当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要由学生、导师或学校的“一厢情愿”向多元主体的多向互动转变。具体说来,学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学生要把握好请教导师的限度,不能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学子,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随后可以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在形式上,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所以在管理上可以比较宽范,为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本科生需要宽泛的知识打底,各方面知识都要去充实,也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导师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联系其他相关方面的导师,主动找老师交谈,这样就不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限定。
在沟通方式上,由单一交流转为多元沟通交流方式,定期的当面指导、课堂教学、开会座谈等是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中的指导形式。这些形式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囿于本科生扩招所产生的过低的师生比,时空局限,这些形式势必会增加导师负担,降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采取本科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多元沟通交流方式是本科生导师制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说来,在原有导师与学生交流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聊天群、导师或学生博客、学生或学生小组负责的主题讨论会、学生小组内部的导生制等多种形式,发挥导师、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导师、学生的参与度,由“你说我听”到“对话、互动与参与”,由“谆谆教诲”到“互相学习”,以促成师生间的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3]。
在导师的选择上,从我国高校目前导师资源的相对匮乏的现状出发,我们也可以考虑由已退休的精力充沛、也想发挥余热的老教授来担任。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师生比过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已退休的老师阅历丰富,时间充裕,可以和学生更好的交流。
在管理上,加快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导师制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质量,各高校一方面应对导师在一定教学期限内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对学生成长进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侧面反映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与效率。本科生导师制首创于英国,要想植根于中国,由于国情不同,其形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对比。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8):59-60.
[2]张凌,袁小量.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1036-1061
[3]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68-70.
[责任编辑:何岩]
G463
B
1671-6531(2010)02-0035-03
2010-02-27
范丽波,女,黑龙江桦南人,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