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化解对策

2010-08-15 00:43:59周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心理

周涛

(赤峰学院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简论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化解对策

周涛

(赤峰学院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受到金融危机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就业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难深感焦虑、困扰,诱发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损害大学生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本文试从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保障大学生合理顺利毕业的对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措施.

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

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是其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他们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变的越来越严峻,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趋凸显.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不断升高,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深感焦虑、困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损害大学生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工作的开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1.1 焦虑与困惑

当前,面对就业人数剧增,就业难度加大等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焦虑.他们会想到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在面对社会时,他们失去方向,不知道哪种职业适合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往往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时就会出现困惑和焦虑的心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到有大学生说“自己不是现实中的瞎子,却是择业时代的盲人,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大学生在择业期间烦躁、压抑和焦虑感表现突出,较强以上程度超过30%.而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等.这种焦虑和困惑的就业心理使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口试和心理测试等,都会感到心慌意乱.

1.2 缺乏自信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大量硕士、博士毕业生涌入市场,高校本科大学毕业生开始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在具体就业问题上,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这种现状主要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极情感.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都会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想要一展宏图、有所作为.但是,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经常出现一个求职岗位,众多人去竞争.面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有的大学生或因自己的毕业院校不是名校,或因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或者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如其他同学等,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心不足,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于是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此外,应聘受挫,也会使大学生缺乏自信.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抱怨和责备自己不敢去竞争更不敢勇敢地去推荐自己.担心自己不能应聘成功,即使能也不敢肯定的说,严重缺乏自信.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了就业机会.

1.3 自负

与缺乏自信心理相对立的自负心理,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一个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紧俏或者因为自己就读的学校是名校,更甚者自认为自己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藐视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找工作时,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眼高手低”,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其表现一是只想做大事,不屑于做小事,甚至于看不起做小事的人;二是在观念上认为自己什么都行,而实际上又往往不行.错过了许多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而成了难就业的一员.

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之时,政府能够出点子,想计策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宝贵的就业实习的机会,不能不说是政府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的一次很好的间接就业的机会,从消息上看在实习的大学生中,约有30%的人能够被正式录用.而在实际操作上来看,很多的大学生仍然不能放下身段,还在幻想还在高瞻.还在对那几百元的实习工资不屑一顾.走出校门的学子,最缺的应该是经验,是机会,而不是金钱.高瞻远瞩固然重要,但他们过度自负却忘记了积跬步方能行千里.

1.4 攀比

攀比心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与本校本专业的同学比,比如,有的学生会这么想:“我和他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他签到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我为什么要签2000元的?”这种心理导致学生迟迟不肯签约;第二种攀比心理,是与中学同学比,举个例子,有学生想:“中学时我的成绩一直比他好,读的大学也比他好,为什么签的单位却没有他好?”这种想法必然影响学生的签约心理;第三种攀比心理,是跟往届的师兄师姐比,由于看到有些师兄师姐在念大三的时候就被用人单位“抢”走,而且薪酬都比较高,学生有了这样的期望值,就不肯轻易签约;第四种攀比心理,是应聘成功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学生因为数次应聘成功,手中offer满满,于是飘飘然不肯轻易签约,而期待有更好的岗位时再出手.

2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化解对策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诱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构筑多层面心理保健体系

真正做好毕业生心理保健工作,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而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因此,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必须紧密联合起来,关注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点面相结合交叉防护和干预网络.其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第一,注重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他们心理素质比较差.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以及其它的教育机构,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毕业生心理保健专题讲座或创办心理保健知识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保健常识;其次,家长也应注重同子女之间的沟通,抽时间同子女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时,应该提供正确的引导或陪同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第二,注重对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聘请擅长就业指导和咨询方面心理咨询师前来值班,并向学生公布他们值班时间,以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相应的辅导.同时,心理健康中心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学生中去,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掌握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和帮助,建立心理治疗档案,进行多元心理评估,实施有针对性治疗.其次,针对大学生不同需要和群体的特殊性,开展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现场咨询和专栏咨询等心理辅导形式,为有心理困惑的毕业生提供多种对话方式和环境,方便他们参与咨询.

2.2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作为即将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经验方面还很欠缺,如何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多数大学生还比较迷茫,因此,在他们步入社会这段过渡时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高校应该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纳入日常工作的范畴.并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是规划职业生涯.对于大学毕业生,学校就应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对他们兴趣、性格和能力进行综合评定,逐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目标,使之更具客观性,并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二是转换就业观念.学校应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打破把“接受高等教育”与“高尚职业”必然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和积极竞争的意识,正确认识待业的现实性与暂时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为就业开辟新的天地.三是掌握就业信息.学校应该帮助毕业生及时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实际接触,为毕业生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准确掌握就业形势.四是提高择业技能.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业化、专家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毕业生进行专门求职技能培训,帮助毕业生掌握基本择业知识及技能和技巧.此外,通过实习、到企业参观、参加社区服务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实际状况,减少猜测和误解,为以后正式工作做“热身”,减轻心理负担.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学校应该尽快转换观念,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从以前只注重学生的培养转换到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这也就要求学校在开设专业以及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结合,并尽量控制那些就业前景不太好专业的招生人数,减少人才的“积压”.此外,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是其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诱因,解决问题关键还得靠自己良好的素质.因此平时应该注意提高自身能力,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十分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同时,大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包括正确认识自己、调控情绪、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应学会调节自己心态,保持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要以自信为基点,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1〕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65-69.

〔2〕刘琼.心理健康: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20-24.

〔3〕曹殊.以人为本促进人职匹配[N].中国教育报,2005-07-20(8).

〔4〕李清华.叶怀平.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96.

G645

A

1673-260X(2010)07-0193-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