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如娟
(河南教育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46)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
苏如娟
(河南教育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实践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首先,在观念整合方面,必须树立超前观念和立体观念;其次,在内容整合方面,必须提高内容的科学性和注重人文关怀;最后,在方法整合方面,必须网络化和艺术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知、情、信、义、行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毋庸置疑地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并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主体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的出现,显示着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开始关注人内心的感受。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整合。
所谓树立超前观念,就是要善于前瞻性地科学地思考问题,能够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针对大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向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主动适应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预测性,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学生中,避免“空对空”,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防患于未然,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所谓树立立体观念,就是要善于多维性、整体性、系统性思考问题;同时还能辩证思考多维与单级、内因与外因、表面与核心、系统与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多方位认识和处理问题,使工作达到较圆满的结果。在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总揽全局,要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系统地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和文化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当代大学生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冲击,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因素也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如此开放的大舞台,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理论的界限,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并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原来的小循环转变为面向世界、面向整个社会、面向学校、家庭和朋友的全方位的大循环,这样才能与现代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相一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辩证地思考问题,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部门的作用,又要依靠各方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既要更新教育内容,又要改进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既要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完善载体和阵地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整体效能,这必然会产生运用单向观念所不能产生的新的教育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扩充教育内容,延伸教育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育人体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彻底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达到了“彻底”,才能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富有魅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对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大学生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研究,这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独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观念,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影响,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的,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又是受制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未重视对人的全面深入研究,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对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基础实施教育的,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总之,要针对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以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引导大学生形成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紧密程度和交叉程度的加深也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深刻变革与巨大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确立起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树立了科学的形象,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内容科学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真理性、规律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人文关怀,通俗地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不仅要有助人之美、爱人之心,还要有容人之量。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相对完整的自我和精神世界,潜质、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各不相同,也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容人”,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包容共济中体现和谐。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人意,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观念偏向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都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的,但它们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作用于大学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龙妮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梅国英.大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8]殷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G641
A
1674-5787(2010)04-0072-02
2010-07-08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编号:2009-QN-033)阶段性成果、河南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研究成果。
苏如娟(1979-),女,河南延津人,河南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