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10-08-15 00:52刘美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刘美玲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刘美玲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在农村开展先进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积极领导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因时因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回顾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推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多元多层架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也必须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农村;先进文化;经验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亦称农村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政治的进步,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农村文化与之相配合、相适应、相协调。

1 党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9年底13亿多人口中还有53.7%在农村。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其具有先进性,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农村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于党的领导之下。

1.1 党领导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2]。因此如何教育与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党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民问题上创造了奇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彭湃、阮啸仙等在革命的进程中,先后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对农民进行直接的先进的文化教育,不但设有集中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有分散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改造、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开展大规模识字运动中,党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使苏区群众不仅识了字,还了解了党及其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是真正为群众谋利益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苏区广大群众加入共产党参军参战、投身土地革命的热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党陆续创建一系列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经济极端困难,群众不仅无力供子女上学,而且对学校所传授的远离他们生活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在这种形势下,党大力兴办各种教育,学校教育有初小、高小、中学、师范等,社会教育有识字组、夜校、扫盲班、读报班、黑板报、冬学、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报等,各地还成立了剧团、秧歌队、社火队等,用一切适合于民众需要且为民众所喜欢参加的活动进行抗战动员。大多数农民分别参加了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商会、儿童团等各种群众组织和群众团体,受到了鲜活有效的民主教育,提高了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解放战争时期,在不断解放的广大农村中扫除文盲,破除迷信、改变农民愚昧落后的状况和不讲卫生的习惯,通过控诉会、诉苦会、公审大会等斗争,揭露地主压迫农民的种种罪行,使农民摆脱了宿命论的影响,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民主革命时期,每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都是一次新文化的推广与普及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建立在农民文化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而走农村包围城市并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更是党对农村、农民认知水平的一次大的飞跃。

解放后,党领导人民破旧革新,破除旧的文化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社会主义文化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方式、文化娱乐方式、文化观念产生了根本转变,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被大多数人彻底摒弃,社会主义新风尚、新文化深入人心。但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爆发,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延缓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曾一度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倒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并投资加强基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鼓励各地组织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新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及文化行为被人们所接受,农民爆发出极大的生活热情、工作热情,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发展先进文化成为我党的政治诉求和长期努力的工作目标。“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3]这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诠释,标志着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标志着党的文化使命感的增强,也标志着党的执政思想的成熟。

1.2 新时期党领导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初具规模,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2.1 加强和改善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工作有发展,也有不足,少数地方的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相当多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些地区的农民甚至处于文化饥渴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一些地方经济欠发达,条件确实困难外,主要是当地一些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农民的现实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农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工程。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早已证明,那种忽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而幻想改变农村、农业落后面貌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许多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腾飞的事实也明确地告诉人们:治贫先治愚,文化科学知识是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忽视农村文化工作的旧观念。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大领导力度。一方面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了本地的具体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力量实施,及时研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基层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使农村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根据把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心转向农村的要求,不断增加了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许多地方还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责任目标,把文化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1.2.2 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农村文化网络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给农村带来了活力,也改变了农民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而现代科技的不断运用,更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闲暇之余,农民需要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更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武装大脑。这就要求农村尽快建立起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系统,切实解决农民“求知无师,想富无技,求乐无处”的问题。一些地方从建立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新体制的需要出发,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加快建立健全了文化网络的步伐,全国范围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以个体文化经营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1.2.3 加强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在农村文化工作中,文化队伍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文化功能的基础和保证。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的发展。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增加对农村文化财力、物力的投入,客观上促进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民中一批热爱群众文化,或具有组织才能,或具有文艺专长,或热心宣传工作的骨干开始组织起来,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发挥桥梁、纽带及主力军作用,团结、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还把业余文化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专业与业余并重的方针,促使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客观上加快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步伐。

2 党在农村开展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在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文化取得显著发展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党在农村开展先进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农村文化要取得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要做到:

2.1 必须坚持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主导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是一个决定一切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与其他文化的质的区别,这决定着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方向,我们在开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一准则。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要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衡量尺度。

此外,农村文化现象广而杂,其中很多属于非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传统遗留下来的层次不一的文化项目种类繁多,烙印在农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加之广大农村人口众多,一部分农民素质偏低,对不健康思想文化的辨别能力较弱,对腐朽没落的精神消费品免疫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误导都可能会使他们迷失方向陷入盲从,其结果既毒害了他们的思想、灵魂,又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为主导,发展进步的文化,抑制落后的文化,用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新一代农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一代新人。

2.2 必须建立农村文化的多元多层架构

基于我国农村的广袤性、特殊性及现有文化发展水平与先进文化的差距性,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多种体制、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事业,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此外,由于广大农民的物质条件、文化素质、年龄结构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他们对求知、求技、求美、求乐的文化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怀有同样的文化需求,也不一定处在同一个层次上。面对农民群众多层、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农村文化的多元多层架构,以更大限度地涵盖农村各种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

2.3 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是我党总结革命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后,根据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所制定的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多年来的农村文化实践已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二为”方向是新时期农村文化繁荣的根本道路,是农村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切实保证。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的。表现在农村文化方面也是完全一致的。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人民,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最高利益。同样,无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地位,漠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英雄业绩,要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无从谈起。“二为”方向还使农村文化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与农民群众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阐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与“二为”方向密不可分的党的文艺方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在农村文化领域里造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农村文化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

2.4 必须坚持经济、社会两个效益并重原则,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农村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发展服务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又一指导方针,这决定了农村文化既涉及到社会效益问题也牵涉到经济效益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逐步确立,经济效益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表现出来。摆正两个效益的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准则。”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讲求社会效益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高准则,这是由农村文化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通过多样的文化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文体娱乐、科技普及等活动,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鼓舞农民群众积极从事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活动。但是,由于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属性,这就决定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时,决不能忽视文化的经济效益,必须支持和保护不危害社会效益的正当的经济效益的取得。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文化,多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展现先进理念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并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积累更多的发展后劲,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07-10-16:2.

[2](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申葆青,许邦兴,等合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260.

责任编辑 周丁力

D24

A

1674-5787(2010)03-0015-03

2010-04-18

刘美玲(197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社会发展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