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0-08-15 00:43:59金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思想

金晶

(丽水学院 机电建工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金晶

(丽水学院 机电建工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伴随经济体制和高校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根据教育部 2008年5月发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大学贫困生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容乐观,国家、社会和高校分别采取了各种措施以缓解贫困生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浙西南;高校贫困生;现状;问题分析

1 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

为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方法,浙西南高校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效果.

1.1 政策扶持

浙西南高校内现已形成一套由奖学金、贫困补助等构成的资助体系,并且提高、扩大了发放量与发放面.学校还主动而向市场、而向社会,密切与工商企业的关系,通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获取企业援助,设立企业奖学金和社会各界支持设立的专项奖学助学基金.有关部门增加了各项奖学金的比例,使奖学金的发放对他们而言有了政策上的倾斜.国家助学贷款更是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1.2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浙西南高校开辟了很多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开展家教等有偿服务方式,相对缓解了贫困生问题.有些学校还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勤工助学中介机构方而进行了初步尝试,努力开辟、增加新的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依法保护学生利益.

1.3 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教育

浙西南高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贫困学生的适应问题,比如针对全体大学生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教导他们理性对待、处理金钱用度.以笔者所调查的两所高校为例,其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贫困生可能发生的适应困难提供必要的咨询、指导和调节.同时注意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教育.

2 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助学工作的力度推进,当前浙西南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呈现出以下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2.1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1 强化生活方面的帮助,相对弱化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高校在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普遍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但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多.如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助学有关的责任心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如与奖学金有关的诚实教育等等.少数学生为了得到高额助学金或无偿资助,不惜弄虚作假,伪造家庭经济困难的资料;有些学生得到资助后,吃喝玩乐,挥霍享受;有的学生因为名额有限,得不到资助,便愤愤不平、纠缠不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一般都会认为,贫困生应该比其他学生更理解生活的艰辛,思想也应该成熟一些.对贫困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过高估计,导致了一些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把对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完全放到了生活上,忽视了他们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孰不知在校贫困生在入校之前与非贫困生一样,生活上,精神上都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区别仅在于物欲满足的水平不同.因此,对于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同样是没有经验,贫困生不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贫困而比非贫困生思想早熟.

2.1.2 对贫困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正面灌输不够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有来自社会、家庭、生活、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刚刚通过激烈竞争入学的大学生还来不及喘息便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对于贫困生来说压力就更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因此许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缓解大学生的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心理咨询并不能替代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许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人生观的偏差造成的,因此仅靠“二课”教学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2.1.3 真正困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没有得到缓解

对于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说,经济困难可以节衣缩食,但来自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的心理压力却最难以忍受.超过半数的贫困生反应:对生活状况不满意、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情绪抑郁等等.虽然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日前此方法并没有被学生广泛接受.女生在压力过大时习惯找几个好朋友说说,男生则连找人倾诉的习惯都没有,绝大多数

选择了“自己熬过去”.

2.2 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起,浙江省内不少高校就开始勤工助学工作的有益探索,通过几年的努力,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度和模式,很好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部分非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目前浙江省内许多高校都相当重视贫困生的工作,从生活上努力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以完成学业,把这项工作提到“帮助一个贫困生,国家将多一个人才”的高度上来认识.但在具体实施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浙西南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概括如下:

2.2.1 “僧多粥少”

“僧多粥少”的现象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全日制在校大专以上学生有12000多人,贫困生比例超过16.08%,有2000多名贫困生,而学校能提供的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才320个左右,社会上提供的其他岗位也就是650个左右,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学生申请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要求.此外,部分勤工助学的岗位是不固定的,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岗位,学生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大,这种现象也给勤工助学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2.2.2 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型上

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另一个困惑就是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型上,如打扫卫生、收发信件、书籍上架等等,这种勤工助学活动虽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经济收效较快,但它很难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对促进和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关系都不大

2.2.3 管理难度大

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对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但校内和校外勤工助学的私下组织显得特别活跃.这些组织制度各异,财务收支、人员安排、报酬标准等没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少数中介机构,从中收取高额介绍费,却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向学校投诉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学生经人介绍,不经学校审批和备案,私自外出当家教或做其他工作,使学校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外出去向,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有些单位不经过学校有关部门同意,擅自到校内招聘学生,致使勤工助学管理难以到位,往往使学生权益受到损害.

2.2.4 认识不足

高校没有把勤工助学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还未认识到这项工作既是正常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从而出现人员配备不齐、经费不能到位、岗位设置不足等不良状况.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活动在认识上存有偏见,一是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会影响学习,学校给他们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被他们以此为理由拒绝参加;二是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只把眼光盯在国家和学校的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和社会资助上,没有想到通过勤工助学来解决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问题;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劳动观念差,害怕辛苦,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勤工助学机会,对学校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不能主动认真地完成,工作粗心大意,敷衍了事,怕苦怕累,有的甚至半途而废.

2.3 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出现以上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大原因:

2.3.1 重视物质需要,轻视精神需要

在贫困生工作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热衷于满足贫困生的物质需求,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工作和贫困生精神文化需要不热心、不关心.这除了与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有关,也与少数贫困生过分追求物质需要有关.结果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较少关注贫困生的精神文化需要,造成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明显减弱.事实上,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发现,贫困生除了现实上经济的匾乏,其思想上的问题也还是很多,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在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会遇到与普通学生不一样的景况,要使贫困生全面的成长成才,除了要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外,更要解决他们的思想上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帮扶,精神帮扶.

2.3.2 重资助,轻自助

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要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就应该在社会掀起重视和帮助贫困生的热潮,社会齐抓共管,多方筹资,共同为贫困生捐钱捐物,贫困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但这些老师往往没有看到,贫困生中出现了部分“等”“靠”“要”的思想,一些贫困生在部分问题没解决好的时候,就怨天尤人.一些贫困生在贫困帮扶资金到手以后,马上呼朋唤友大吃一顿.贫困生问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固然不错,但是解决贫困生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树立贫困生的自立精神.贫困生在学校和社会的帮扶下,要逐步培养起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

2.3.3 重学业完成,轻心理健全

在对贫困生的评估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贫困生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事实上,贫困生的问题如前文所述一样,虽然贫困生将学习压力排在各种压力的第一位,但在解决学习压力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压力也是贫困生面临的大问题.同样,贫困生在面临价值判断、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上,都有一些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忽视这些心理差异的存在,不能帮助贫困生解决好在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障碍,不能引导贫困生塑造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贫困生学业完成事缺乏有力的思想和心理的保障,最终将导致学业的失败.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实例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任学锋,徐涛.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G455

A

1673-260X(2010)05-0188-02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